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鳳空間 | 上汽辟謠的兩難處境

說“有”,比說“沒有”要容易得多。這一點,在數學上和在新聞界恐怕都成立。

3月12日大眾年會上,大眾CEO赫伯特·迪斯的表態引發的振蕩,持續10天沒有“能量衰竭”的跡象,也說明茲事體大。

現場的對話是這樣的:

中國記者:大眾是否會提高在華合資企業的持股比例?

迪斯:我們的確計劃在2019-2020年重新審視、考察我們在中國的合資持股情況。我們還需要重新考察大眾在中國的乘用車戰略……明年年初會有個回答,現在回答肯定太早。

迪斯還表示,我們在中國的股份十分值錢,想要增持股份並不便宜。

這回答乍一看,什麽都沒承諾,沒毛病。但說到股份變更的可能性,就足以讓中國人坐立不安了。從事後上汽的反應來看,雙方沒有事先溝通。中國夥伴的不高興,是顯而易見的。

3月18日,上汽出具一份書面聲明,稱對消息表示“遺憾”,稱雙方從未就此磋商。

大家都懂,“遺憾”就是不滿。而大眾在中國的另兩個夥伴,一汽和江淮不吭氣,也有點意思。

迪斯半主動跳坑

從不挖坑的老記是不存在的,盲目跳坑的高管當然更鳳毛麟角。老記們其實想看高管們騰挪閃展的身手,面對一言不合直接入坑的,反而呆了,真有這麽耿直的領導?

中方合作夥伴集體暴走,這麽明顯的坑都不避,迪老闆這啥意思?

解釋一,迪總沒看見。在博世入行,7年後進入寶馬,20年後晉升董事,負責採購和供應商工作,又5年後負責研發,應對記者的套路簡直熟稔於心。競爭寶馬CEO失敗後轉投大眾,3年就如願做了CEO。這樣履歷的人沒看見坑?太反常理了。

解釋二,合作夥伴間溝通並不順暢,這就微妙了。理論上,上汽大眾董事會框架下,大眾中國CEO和上汽總經理,一直存在直接對話途徑。雙方還可匯報給各自的上級:大眾董事會和上汽集團董事會。

顯然,後兩者至少擁有間接對話途徑。大眾通過公開喊話,而不是私下協商,這麽做的邏輯是什麽?

解釋三,大眾在打預防針。假定大眾決議增持股份,首選的也應該是一汽大眾。大眾在一汽大眾合計持有40%股份,而且一汽的自主品牌市場表現不如上汽。大眾向一汽喊話,沒想到被上汽接招。

這樣一來就更尷尬了,迪斯平白得罪人,卻不打算動真格的,鬧著玩呐?

誰有底氣

政策來了,大眾的確動了活思想。眼看著寶馬一口氣增持到75%,不但實現財務並表,還從裡到外牢牢控制了合資企業的主導權。

馬的舉動證明,政策的保護傘撤掉之後,自己“沒傘”或者“傘太破”的企業會直接暴露在雨中。

上汽“有傘”,而且在合資企業中傘是最好的一檔。上汽乘用車(排除上汽通用五菱)在2018年銷量達72.9萬輛,增長35%。在自主陣營中位置前移2名,成為第四;而一汽轎車(含紅旗、奔騰)銷量11.8萬輛,增長13.8%,排名第16。

顯然,自主機板塊而言,上汽好於一汽。即便不考慮股比差異,一旦大眾提出相似要求,上汽顯然更有底氣一些。

從這一點上看,即便大眾鐵了心股比變更,上汽也並非首當其衝。搶著對號入座雖略有失態,但不回應、不明確態度也不恰當,否則股價波動在所難免。不過,中間這一周上汽股價並未大幅波動,說明二級市場有自己的判斷,認為迪斯的表態,對上汽而言不是現實威脅。

戰略也要換擋

輿論多集中於股比問題,迪斯還提到乘用車戰略可能變化。大家也都意識到,“可能”意味著大眾認識到,中國市場當前的增長方式和產品戰略,都走到擴張的盡頭。儘管大眾憑借既有優勢,沒有掉入負增長(去年南北大眾合計交付420萬輛車,增0.5%),但必須需要考慮換擋。

全面電動化戰略如何在中國落地,南北大眾的電動化如何保持差異化和協同,江淮的位置如何,車型如何分配,都有待於抉擇,而現在已經是時候了。所謂“太早”,指的是讓新聞界知曉為時太早。

上汽顯然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迪斯說“太早”、“正在考慮”,但上汽疑心大眾內部已有成議,隻待合適時機拿出來向中方宣布。上汽連忙表示自己擁有籌碼、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對等夥伴”,而不是可以呼喝的“小夥伴”,更不能搞單方面決定。

所有的股比變更想法,無一例外都從跨國公司起頭,流向中方夥伴。雖然貌似廢話,但強弱之勢了然。而上汽事後暗示的,大眾私下裡對CEO的言論進行了一番解釋,盡釋前嫌,雙方解除誤會。只是大眾這邊尚未再次對外回應,因此是否有私下解釋,尚難確定。如果私下裡和公開是兩張皮,那就更可疑了。

當然,情緒不重要,姿態和語言藝術也不大重要,最重要的是實力和籌碼,次重要的是信息或情報。實力都在明面上,情報的價值就凸顯出來。所以上汽亟須摸清大眾的真實意思,聲明是面上的“維穩”,台下恐怕少不得溝通或打嘴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