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弄潮兒:最早一批農民工,他們被稱呼為“盲流”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騰訊圖片《鵝眼》欄目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兒”系列圖片策劃,講述經典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撫今追昔,一張張生動影像見證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和思維觀念帶來的巨大變化。

攝影:安佑忠

1983年,北京崇文門內三角地風餐露宿的“盲流”。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形成的稱謂,指戶籍身份還是農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通訊》首次出現“農民工”一詞。那個時期,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需求旺盛,農民工進城出現"第一個潮頭"。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進城打工的農民都是散兵遊勇、單打獨鬥式的,城裡人稱呼他們為“盲流”,後來政府開始慢慢意識到進城務工農民的重要性,農民工的廉價勞動力,有利於企業擴大規模、招商引資;生產出的商品成本低,成為企業發展的競爭力。非公有經濟、中小企業以及非政府部門慢慢成為就業的主管道,大批農民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一系列勞動保障措施、政策陸續頒布,他們開始逐漸被稱呼為“農民工”。

1984年,北京方莊住宅區,高層建築上的農民工在搭建支架。

改革開放40年來,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2.8億多人。

1989年,華北油田,出外務工的農民工正在吃午餐。

從全國來看,最開始的農民工主要以從事建築業為主,接著就是製造業和服務業。他們承擔了改革開放以來諸多基建工程、大型廠礦的建設,以及服務業的主力軍。

2002年,北京,建築工地上工人的午飯,工作需要消耗大量體力。

農民工是工作條件相對最差、環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體,從事許多城裡人不願意乾的工種。

2007年,北京,京津高速鐵道架梁施工者,他們都是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務工的農民。

2008年,鳥巢最後收尾工作的農民工。

眾多的青中年農民工進入城市,讓農村產生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特別是跨省外出打工的農民,脫離農村原有的生活社區,文化差異、城市制度差異和思想觀念差異,令他們很難融入城市新的社區。

2015年,北京豐台市政在蒲黃榆路修建公路,農民工在現場作業。

2015年 ,北京,“在您家門修路,給您添麻煩了”這位民工對行人說。

隨著農民工成為一個新的龐大社會群體,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預計到2020年可以基本建立新型戶籍制度,估計有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得以入戶城鎮。

2016年,新疆,農民工頭午飯時還在核對工程數據。

這些改變讓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方式“破繭”而出,成為新市民,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歷史進程。我就採訪過許多十分了得的企業家,有好幾位就是從這個隊伍裡走出來的。

作者簡介:

安佑忠,1939年生,原《中國勞動保障報社》攝影部主任、編委。1963年開始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攝影作品2萬多幅,175幅組作品在全國攝影作品評選中獲金、銀、銅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