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骨文成為真化石,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

文 | 周天財經

邁入 2019 年,裁員,或曰「人員優化」,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得有些普遍。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甲骨文裁員,格外引人注目。

據澎湃報導,美國甲骨文總部決定關閉整個中國研發中心,這意味著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的 1600 餘名員工將失去工作,首批被裁掉的員工就達到 900 餘人。第二批裁員或將在七月進行。

對此不滿的員工們拉起橫幅反對,上面寫道「我們要工作,孩子要上學,為何如此下狠手」等內容,但根據目前形勢來看很可能無濟於事。

實際上,甲骨文的裁員計劃已經在全球範圍展開,中國區是其中裁員幅度較大、波及面較廣的一個。根據 IEEE Spectrum 報導,在今年 3 月,甲骨文在西雅圖的 40 名員工被告知 30 分鐘之內收拾好東西走人,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甲骨文的紅木城總部以及墨西哥和印度。

普羅大眾對甲骨文的熟識程度,可能要遠遠低於微軟、蘋果等國外科技巨頭,但這絲毫不妨礙甲骨文過去在企業服務賽道取得的商業成功。

根據甲骨文 2019 財年第三財季財報,甲骨文當季營收 96.14 億美元,淨利潤為 27.45 億美元,而且以其目前超過 1800 億美元的市值,在中國的知名互聯網公司裡也只有 AT 兩家在其之上。

但實際上,情況並沒有這麽樂觀,不缺錢的甲骨文,之所以要裁員,是因為它正在被雲和移動時代甩在身後,這是一位已經沒有未來的遺老遺少。

踉蹌的恐龍

甲骨文的處境,與當年的柯達、還有諾基亞十分類似,它們的既有業務都十分成功,甚至可以說「過於」成功,能夠創造大量的利潤和現金流,而移動時代的企業服務,將會對既有業務產生全方位的衝擊。

一方面,新業務需要高額的研發投入,這些錢都需要從目前的支柱業務產生,而上市公司需要對財務表現負責,博取資本市場的喜愛,另一方面,新業務是在切分老業務的蛋糕,就像絕大多數人如果擁有了數位相機,就不會重新去買膠片機一樣,所以在組織內部很容易產生巨大阻力。

甲骨文的挑戰剛剛開始

在 2018 年第四季度素來以「價值投資」著稱的巴菲特,已經將其持有的 21 億美元甲骨文股票全數賣出。

10 年移動互聯網浪潮,在相繼改寫硬體、作業系統、CPU 這些前端的遊戲規則之後,終於掀翻了 PC 時代位於後端的最後一個堡壘。後端已經大大脫節於前端的創新速度了。

和甲骨文同處企業服務賽道的另一個巨人,SAP,也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SAP 以其在 ERP 市場的成功聞名,總部在德國,目前市值超過 1500 億美元。根據 SAP2018 年第四季度的財報,其當季收入為 74.3 億歐元,同比增長 9%。雲計算業務儘管同比增長 25%,但 7.36 億歐元的營收僅佔業務大盤的 10%,並且增長開始放緩。

雖然股價表現仍然強勁,但感受到危機的 SAP 仍在今年 2 月宣布進行重組,提前革自己的命,據估算,這將花費 10 億美元的費用,並裁撤 4400 名員工。

「恐龍們」都急不可待地穿上名字叫做雲和移動的跑鞋。

中國 PC 時代的企業服務代表企業,金蝶和用友,也都在面對新時代的轉型壓力。

2017 年,金蝶創始人徐少春將金蝶雲 ERP 改名為金蝶雲,顯然,金蝶正迫切地向外界傳達信號——我們是一家雲公司,不是傳統 ERP 公司。

但並不代表金蝶真的理解雲和移動,周天財經翻閱了金蝶的 2018 年財報,發現金蝶面向傳統 ERP 業務的 K/3 系統收入下滑了 12%,而佔據其整體收入 70% 的傳統管理軟體業務,增長率僅有 12.9%,同比上一財年下降了 1.2 個百分點。

雖然雲業務有 50% 的增長,但因為體量小,營收佔比低,金蝶仍然需要與時間賽跑。

系統越來越複雜,基於雲和移動互聯網架構的遷移是大勢所趨

體量和金蝶相近的用友也是類似的情況,用友從 2012 年開始進入增長瓶頸期,連續五年營收徘徊在 40~50 億元人民幣,利潤則從頂峰時的 5 億元人民幣一度跌至不足 2 億元人民幣,而 2012 年,剛好是移動互聯網開始蓬勃發展的起點。

直到最近兩年,隨著雲服務的業務增長有了起色,用友近兩年的營收才衝破桎梏,根據財報,2018 年用友營收為 77.03 億元人民幣。

這多少有些令人唏噓,無論是國外的甲骨文、SAP,還是國內的金蝶和用友,這批以幫助其他企業為經營目標的老牌企業,都被新一輪商業巨浪衝得腳步踉蹌。

前進的隊伍

「恐龍」掉隊的另一面是,由雲和移動作為底色的企業服務新生力量正在大踏步前進。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IDC 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18 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18 下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整體市場規模超 40 億美金,其中 IaaS 市場同比增長 88.4%,PaaS 市場增速高達 124.3%。而據獵雲網報導,在 2018 年,中國 SaaS 市場增速是傳統應用軟體市場的 8 倍。

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2015 年是中國企業服務元年,創業邦報告顯示,在那一年,融資案例多達 709 起,公開披露金額超過 469 億元人民幣。

這股浪潮隨著 BAT 的陸續進場越掀越大,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開始認為,企業服務將成為「互聯網下半場」的焦點。

對此,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程浩表示,中國過去經濟爆發式的增長,給 2C 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紅利,在這種情況下,速度就是一切,企業沒有時間、也沒有動力去修煉內功。

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紅利消失了,獲客、留存、內部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成本都上來了。因此企業服務的價值就開始得到體現。

這也是為什麽,在美國市場上做 toB 業務的公司可以達到甲骨文這樣的千億美元量級,而以金蝶、用友為代表的本土企服公司,市值只在數百億人民幣,差距高達幾十倍。

有恐龍在倒下,就有螞蟻在崛起:不得不注意的「釘釘現象」。

阿里發布了最新的財報,值得注意的是,釘釘第一次出現在財報裡。

阿里最新財報中提到釘釘成績

從 2015 年成立一直到 2018 年底,三年時間,釘釘的企業組織數完成了從 0 到 700 萬的成長與跨越,活躍用戶數破億,為行業第二至第十名之和。這種發展速度,可能在全球信息化發展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對於釘釘用戶來說,釘釘給人的印象可能更偏向於一款辦公場景的 IM 軟體,但實際上,釘釘的產品體系已經涵蓋「人、財、物、事」四大場景,作為一個全新的前端,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的企業服務平台。

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在於,過去的三年,釘釘幾乎沒有所謂的「銷售人員」,更多依靠用戶體驗和口碑自發傳播,從在 toB 的企業服務行業看,這種現象多少有些「不可思議」。更是讓傳統企業服務市場玩家「難以理解」。

這也說明,時代變了,玩法也在變。如果說過去的關鍵詞「IT 化」,是數字化 1.0,那今天由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推進帶來的新時代,就必須誕生數字化 2.0。

和1.0時代為了提升企業管理效率不同,數字化轉型2.0的核心目標是支撐業務創新

前者側重於本地化,誕生在傳統 IT 架構下。典型「煙囪效應」的產品思維,導致各個辦公場景下的數據極難打通,既不移動,也不智能。顯然,今天這個時代,是對後者的巨大需求,催生了釘釘的崛起。

阿里財報四大業務板塊劃分

以一個細節功能為例,中國有超過 8000 萬的銷售人員,這些人每天一個非常常見的業務場景就是交換名片,如果遇到商務會面場合,人一多,光是傳遞紙質名片再寒暄幾句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而釘釘根據這一痛點推出的「數字化商務人脈」功能,可以讓上百人在 3 秒內互換名片,而且因為個人信息是與公司相綁定,確保了信息的動態及準確。添加人也可以很方便地在手機上了解到銷售人員的公司情況。

而這些釘釘從真實需求出發所推出的功能,顯然是傳統 ERP 廠商所不具備的——使用過陳舊 OA 系統的人相信都有經歷,很多後台功能頁面因為內核陳舊,必須要用 IE 瀏覽器,更何況是開發出易用的移動端功能。

這種情形,有點像中國的消費者沒有經歷信用卡時代,直接從現金時代進入了移動支付和花唄和借唄的時代,一方面是移動端的優勢,另一方面是信用卡時代的配套基礎設施過於昂貴,中小商鋪買不起刷卡設備,消費者很多人也夠不著信用卡高聳的門檻。

數字化轉型2.0與1.0的詳細對比

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也呈現出非常明顯的跨越式發展特徵。

中國有 4300 萬家,真實存活的大概有 2500 萬家,其中只有 10 萬家是大型企業,絕大多數的企業人數都不到 100 人。

這些中小企業,購買不起傳統企服巨頭的 IOE 設施,就連阿里本身,如果當年不自己上手做企業服務和雲計算,光是增添昂貴的 IOE 設備,就有可能吞噬掉全部的利潤。

好在,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的提供的連接和前端,讓這些中小企業都具備了硬體基礎,並有了更低價的部署方案。正是在時代轉型換擋的窗口期,這個空白被釘釘填補上。當移動互聯網的思維發展到 B 端市場,出現「釘釘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不是每個企業的員工都像大企業一樣,擁有獨立的電腦和工位,但就算是餐廳裡的服務生,也都是人手一部手機。

部署成本極低,維護成本低,移動屬性強,以及可擴展性強,這些舊事物身上的嚴重時代缺陷,都使得與其針鋒相對的優點,成為新事物跨越式超車的根本原因,自然也解釋了釘釘的快速崛起。與其說,這是單一產品功能的勝利,不如說,這是兩個時代的必然的更迭。

結語

甲骨文和 SAP 們的成功,是建立在舊一代的 IT 架構基礎上,就像企業家張瑞敏說得那樣,「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話剛好可以接上,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