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敗局:矽谷巨頭甲骨文敗走中國始末/周末薦讀

在Oracle身後,是中國浩浩蕩蕩的互聯網浪潮。如此不難理解,IOE在中國的衰落,不過是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IT廠商的一種體現。那麽,下一個將會是誰?

來源:經授權轉載自Miss XY(ID:Miss-XY007)

上一次這麽激烈的裁員,還是諾基亞。這次輪到Oracle的員工在樓下拉起橫幅。

Oracle敗走中國,多少有些劃時代的意義。肇始於10年前,浩浩蕩蕩的去IOE浪潮,終於有了一個分明的結果。

這次的大裁員,也被解讀為Oracle的斷臂求生、刮骨療毒。在錯失雲計算發展窗口期之後,它喊出雲轉型的口號。然而,在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這家路徑依賴嚴重的矽谷巨頭顯得動作遲緩,甚至步履蹣跚。

屬於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老兵不死,退出歷史舞台之後,老兵只有凋零。

早已發生的“人才空心化”

5月6日晚,一張郵件截圖被人扔到了Oracle的員工群裡,郵件來自執行副總裁Don Johnson,告知所有人7日早晨要召開一個全員會議。曾經供職於Oracle的李林在這個群裡,心裡一驚,類似情況此前從未有過,大裁員的疑雲籠罩在她心頭。

會議開得簡短而沉重,亞太區人力資源負責人公布了裁員計劃,沒有提問環節。Oracle 中國區研發中心(CDC)首當其衝,首批確認裁員900 餘人,超 500 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沒有一絲防備,那些曾以為自己擁有IT界殿堂級職位和薪水的工程師們,跑到北京總部樓下,拉出了中英文夾雜的橫幅,不無悲情地呼籲“我們要工作,孩子要吃飯。”

這還不是終點,“現在(賠償)談到了北京,不知道什麽時候到深圳。”李林說。在Oracle員工群裡,悲觀的情緒持續發酵,整個中國研發中心或面臨“一鍋端”,包括核心的數據庫團隊。進入中國市場三十年,數據庫一直是Oracle的現金奶牛。2002年起,Oracle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繼設立研發中心,員工人數達到1600。

Oracle創始人Larry Ellison個性張揚,是賈伯斯的好友。這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公司,總部位於加州,擁有眾多的光環: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僅次於微軟;數據庫市場裡的絕對寡頭……2019年的春夏之交,它在中國市場踩下了急刹車。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在李林看來,巨頭的危機並不是今天突然出現的,在過去三四年,甚至十年前都能找到伏筆。

2008年夏天,李林碩士畢業,那是外企巨頭的黃金時代,也是Oracle的黃金時代。 “Oracle的offer是一個畢業生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中國互聯網方興未艾,BAT仍然面目模糊。李林用薪資對比來說明問題,“跟Oracle比,騰訊、阿里根本排不上號。”

兩年之後,Oracle數據庫在全球的市場份額超越50%,一時風頭無倆。然而,也是差不多同一時間,中國市場已經顯露出衰敗的痕跡。在李林的記憶裡,2009年開始,獎金越來越少,漲薪越來越難,一些早期的創始團隊開始離職。

那一年的9月10日,在阿里著名的“博士”王堅的“忽悠”之下,阿里雲宣布成立。2009年春節過後,在北京一間沒有暖氣的辦公室裡,阿里雲的工程師寫下了飛天的第一行代碼,舉起了去IOE的大旗。

鮮為人知的是,阿里當時是Oracle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客戶,擁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當時阿里的Oracle集群達到了20個節點,對比亞馬遜美國還只是17個節點。

2013年的5月,支付寶最後一台IBM的小型機下線了,同年7月,Oracle的數據庫被“趕出”淘寶核心的廣告系統。

“去IOE”讓中國企業看到了樣本,一時間阿里的工程師團隊變成了接待部門,各類政企來考察參觀,取經“去IOE”。股市上更是出現了“去IOE”概念股,隨著EMC被收購和IBM中國的衰敗,這個概念股更是一路上漲。

而後,Oracle零星的裁員開始了,一些不重要的銷售部門被砍掉。在內部,Oracle開始急速“空心化”。時勢變化時,員工用腳投票。大量的骨乾離職,很多人去了阿里。留下來的人一部分是養老的,一部分是新招的。李林也是在2013年離開的Oracle,2008年同她一起入職的人已經盡數離開。

今年5月初的大裁員,只不過是十年危機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爆發。有意思的是,正因為Oracle的“空心化”,裁員公布後,年輕人對 N+6的補償大呼“良心”,而一些老員工則充滿苦悶和無奈。

夾生飯

在美國,Oracle被稱為“紅色巨頭”,它的logo是中國人所熟悉的鮮紅。為什麽它會在前景廣闊的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呢?

回顧Oracle在中國30年的發展史則不難發現,它是一家徹頭徹尾的美國公司,本土化乏善足陳。

在Oracle的中國區,絕少有高管是來自於大陸本土,即使有華人,也是台灣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居多。據李林回憶,深圳研發中心剛設立時的負責人是一位法國人。她自己所在的團隊則直接向美國的上司匯報。這些職業經理人對於大陸的市場、客戶情況均十分陌生,他們在中國幾乎全盤照搬美國、新加坡等地的管理模式。

早在2004年前後,Oracle(中國)就曾爆出接二連三的“內亂”,中國區總經理陸純初與副總經理張書桓相繼離職。如果算上之前的,那兩年內至少有20位中層帶著失望和不滿,“拋棄了”甲骨文。張書桓甚至和Oracle鬧僵,公開指責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存在問題,“他們離客戶和市場都太遠,甚至脫節了。”

這些矛盾和衝突看似因為分歧、強硬、不信任和個人利益,但其背後,則反映了一家進入中國10年以上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戰略和中國市場之間存在的無法調和與齟齬。

人事與管理的問題,落到業務層面,則是僵化的、不符合市場實際情況的策略。

比如服務費政策。ORACLE在全球市場的銷售慣例是,客戶購買產品後,每年還要交22%的服務費,以提供軟體系統維護和升級。但是,中國市場並不成熟,客戶對繳納服務費表示非常不解。Oracle態度強硬,如果出現問題,會立即“拉閘限電”。

後來,雖然服務費率有所調整,但是直到2008年,Oracle還在和聯通進行拉鋸談判,試圖懲罰聯通,讓其一次性繳納6000萬的服務費。套用一句話說,“中國企業苦Oracle久矣”,新的替代品出來時,拋棄“O”幾乎是一種必然。

除了人事制度之外,更令Oracle前高管們感到頭疼的是權限的問題。李林舉例說,中國的工程師看不到Oracle數據庫的核心代碼。那麽意味著,中國的程序員只能做一些邊緣的優化,根本談不上迭代。

僵化、守舊、脫離了具體的商業場景,使得Oracle很難跟上千變萬化的中國市場,而慢一步,意味著步步慢。

2016年前後,錯失了雲計算發展機遇的Oracle為了收復失地,放下身段,高調宣布和騰訊聯姻。“這或許是Oracle能做的最‘中國化’的事吧,畢竟在美國,每天懟亞馬遜的Larry,是絕不可能和任何一家雲計算公司合作的。”李林說。

然而,這件事除了存在於公關稿中的聲量之外,三年過去了,似乎並沒有什麽實質性進展。

追不上的雲計算

Oracle裁撤中國研發中心可能還傳遞著新的信號——中國的企業IT系統走出O時代。

在一些Oracle的老人那裡,這次裁撤信息中時代終結的意味特別濃厚,“數據庫業務還是盈利部門,但總部已經做出了要裁撤掉中國區核心研發崗的決定,這說明他們對業務的前景不樂觀。”

這與數據庫行業自身面臨的深刻變革有關。

自1968年IBM推出了第一代數據庫DB1以來,數據庫一直是企業IT系統的核心。幾十年裡由於技術門檻高,這個領域長期處於被少數公司控制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狀態,包括Oracle、微軟、IBM和SAP等。

但2000年以後,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變革,開源、分布式和雲計算為主導的新數據庫時代逐步來臨。

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海量數據噴發,對數據庫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在這一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商業數據庫因其昂貴、高運維難度、以及低擴展性和可用性受到挑戰。

阿里巴巴自身的經歷就能代表Oracle作為商用數據庫在互聯網時代的上限。

據財新報導,從2006年和2007年開始,業務快速增長的阿里開始面臨世界級難題——數據庫太大。2008年,阿里已經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如此大的數據庫已經幾乎不具備擴展可能。“把全中國最知名的頂尖的DBA(數據庫管理員)請到公司,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IBM、微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整套的技術服務。”當時的參與者回憶。

當時的服務商如Oracle無力響應互聯網時代的並發式數據需求。2009年底,阿里內部提出了一條去IOE的技術路線:“低成本、線性可控、去中心化(分布式):去IBM,PC Sever替代小型機;去Oracle,用MySQL替代;去EMC,用中低端存儲”。第二年,進一步提出用MySQL+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並不再使用高端存儲。

去IOE,本質上是用戶對此前的企業IT解決方案的反抗,新的數據時代,需要新的解決方案。阿里喊出去IOE的時候,所有人將信將疑。一個普遍的觀點是,IBM的小型機和EMC的存儲設備並不難解決,難的是數據庫,在推進過程中事實也的確如此。

“我相信I跟E已經差不多了,O為什麽還繼續存在?因為應用的切換和搬遷不是一天兩天的,門檻是很高的。” 甲骨文高級副總裁及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翰璋曾經對媒體表示。

Oracle的自信在中國市場特殊性上碰釘子。

過去十年,中國企業上雲的意願從3%上升到84%,中國政企市場的互聯網化進程也非常高,超過了其他區域。僅以螞蟻金服為例,此前有超過442個城市將政務服務搬上了支付寶平台。這個涵蓋了金融、醫療等傳統行業的市場曾是Oracle的自留地,現在這裡是BAT和華為等國內雲計算廠商們的混戰之所。

另外,行業裡有一種觀點認為,IOE代表的是軟體時代企業IT解決方案的一套組合生態,它們之間互為支撐。一位數據行業的資深從業者表示,“I和E去掉之後,O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根基。”近幾年來IBM所代表的大型機讓位於x86基本退出了企業IT領域,企業作業系統從Unix轉向Linux,軟體時代正在讓位於雲計算時代。

“中國區的關閉有非常強的節點意義”,Oracle這位前員工評價,這可能是阿里提出去IOE之後時隔五年的一個遙遠回響。巨頭的衰朽總需要時間,一隻鞋子在五年前落地,現在等到了另一隻。

創新者的窘境

傳統軟體時代的巨頭Oracle在中國市場的變局可能是技術和時代變革裡所有巨頭終將遭遇的共同宿命,“讓你強大的,終將埋葬你。”

IOE是軟體時代或是”買物理機”時代的產物,到雲計算時代,則變成了買“計算服務”的時代。雲計算不單單是降低成本,提高計算性能那麽簡單,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劇變。雲計算的本質是用互聯網。

有人打過一個比喻,Oracle今天面臨的困境,和當年柯達在數位相機時代遇到的困境一樣——現有的數據庫業務是現金奶牛,但發展前景逐漸暗淡;但投身雲計算,約等於革自己的命。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曾經的創新引領者Oracle甚至佔到了新技術的對立面。Ellison始終扮演了一個狂懟雲計算的角色。科技圈裡流行的梗是,今天開會,Ellison又懟了貝佐斯。“xxx是假雲計算。”“亞馬遜數據庫就像半自動汽車,坐進去必死無疑。”

但現實並不如他所料。Gartner 的分析指出,2014年商業數據庫市場容量大約300億美元,到2021年將會衰減到220億美元左右,它正逐漸被開源數據庫和雲原生數據庫追平。在商業數據庫中市場佔有率超五成的Oracle自然也很難獨善其身。

(紅線為需購買License的商業數據庫,藍線為開源數據庫及雲原生數據庫)

面對雲計算的攻城略地,Larry Ellison終於還是急了。錯失了窗口期之後,Oracle顯得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在美國,AWS的高管在公開場合,也能理直氣壯地diss了Oracle——畢竟相較於AWS,Oracle基本可以算是二流玩家。

“現在他看到了,也來不及了。雲不是一個數據庫就能解決的。”一位老員工並不看好它的結果,但她並不感到感傷,“Oracle有過非常輝煌的過去,以後它也會有自己的自留地,只是從前的王者地位將來不再有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李林想到的是從前Oracle DBA的往事,那時候社區文化發達, Oracle DBA的身份就讓人引以為豪,“老兵不死,老兵只是老去。”

在Oracle身後,是中國浩浩蕩蕩的互聯網浪潮。如此不難理解,IOE在中國的衰落,不過是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IT廠商的一種體現。

那麽,下一個將會是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