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法解字——本末倒置,和木有什麽關係呢?

講述今天的漢字故事前,先來科普一個概念。

文字學中常有“六書說”和“三書說”這兩種基本類型的劃分方式。

六書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裡提出的,內容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三書則要簡單的多,將文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聲字這三類。表意字基本上對應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

假借字大體對應轉注字和假借字;形聲字則無區別。

這種分類更為清晰,邏輯更為順暢。

三書說的表意字也分了六小類:抽象,象物,指事,象物字式的象事字,會意字,變體字。

這些概念看起來一個腦袋十個大,一定很枯燥,不用怕,在我們逐漸分享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會對他們越來越明晰。

一棵樹——木的圖解

從圖片來看我們就明白,這個字屬於象物,上半部分表示枝葉,中間一豎表示樹乾,下半部分表示樹根,以簡單的線條抽象出了樹木的符號。

於是,這個字就類似於“字根”,很多與木相關的字,就從這裡衍生出去。

金文和篆書都保留了樹木的形象,只是小篆筆畫更加圓滑;發展到隸書,為書寫方便,已將上部的樹枝合並為一橫,樹根變為一撇一捺,但主乾還在;楷書由隸書變化而來。

字形從圖形化——線條化——筆畫化的發展流程,一目了然。

本末倒置,和木有什麽關係呢?

經常聽到一個詞語叫做“本末倒置”,大家仔細看一下這下面三張圖的變化。分別在木的根部和木的樹梢添加了一個小短橫,這樣的小短橫就是表象字中的“指事”概念了,分別特指樹木的根部和樹梢。

那為什麽以樹木來特指呢?因為樹木非常常見,容易理解其指代意義,根為始,末為終,“無根不成樹”,後常常用來比喻事物的根源與結局,主次先後。

樹上果實熟了——好“未”道

這邊還要補充一個字——“未”,那麽未和木什麽關係呢,其實也很簡單,咱們來看看下圖。

《說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凡未之屬皆從未。

樹木上多出一個樹杈,本意為“茂盛”,茂盛成熟後結出果實,有了味道,所以現在的“味”通古時候的“未”。

後“未”被借用為乾支名,後又多用於“還沒有”、“不曾”等,味道的本意逐漸消失,因此在“未”前方加了“口”,來表示味道的味。

林、森、......木的疊字超出想象!

在我們臨摹古帖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生僻字,其中就有一種疊字的生僻字,是幾個相同的字拚在一起組成的漢字,大多數疊字是異形字。

常見的疊字一般由三個漢字組成,如淼、焱等;也有一些是四個字疊加,如燚、㗊(jí)等;

相比之下,以“木”為字根的疊字,數量就有點誇張了,一起來看看吧。

四個木組成的疊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上下結構,一種是左右結構,意思也不同。下圖這個字讀【pèng 】,意思同“蓬”,意思是草木茂盛、旺盛。

還有一種寫法是“”,讀音、字義均無從獲知。據說這個字是來自於深圳民俗村的一副對聯,有知道其真實來歷或意思的歡迎留言哦!

那有沒有由五個“木”組成的漢字呢?小編沒有查到,不過卻有六個“木”組成的疊字,其實是由林組成的疊字,成“森”字結構,這裡打不出來(如下圖),這個字念【yàn】,在康熙字典上解釋是《五音篇海》音厭,又音其。

八個木的疊字也是存在的,其實是林字的“燚”字結構,讀【shā】,《五音篇海》音殺。出自《西江賦》。

是不是瞬間記住了上面這些漢字的含義以及它的來歷呢?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再去練習篆書、隸書是不是會更加帶感~

我們還可以通過自己對漢字的喜愛和想象,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木”!

本期“書法解字”就分享到這裡,您是否喜歡這個專題呢?歡迎大家留言,您們的喜歡和收獲

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期待下一期相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