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又一名學生自殺了!當孩子失去生存意願,我們該怎麽辦?

江蘇溧陽一名高二男生因抄襲被班主任口頭教育,並要求他次日向全班做檢討。幾小時後,這個16歲的男生從自家小區樓頂一躍而下。僅在溧陽,這已是近期發生的第四起學生跳樓事件了。

生命是一切之本。但是,生命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孩子具備生存的意願。當我們看到這麽多的孩子們生存意願動搖、喪失,其他任何話題都顯得無比蒼白。

作者:陳魯,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本文來源:公眾號“陳魯一周一點”(ID:Giselajia)。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他們覺得自己碰上了過不去的坎

兩個月前,在布魯克林的兒童中文班授課完畢後,我與一位老師結伴返回曼哈頓。在地鐵上,她用手機翻看新聞,“啊,又一名學生自殺了!”她驚叫一聲。

回到家,我上網搜索發現,這名自殺的學生名叫 Kirk Wu, 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二年級學生,加州長大的 ABC(泛指在海外出生的華人)。10月11日下午被發現在宿舍裡自縊死亡。

2018年9月,紐約大學一名一年級新生跳入軌道身亡。再之前的5月,紐約大學醫學院一名四年級的學生,在宿舍自縊身亡。

2018年7月7日,是我帶美國學生和家長新疆行程的最後一天。早上五點在烏魯木齊的酒店,接到紐約一名朋友的電話,得知她女兒自殺的噩耗。她女兒剛剛九年級畢業。

2018年6月底,在成都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講兒童青少年心理學課程。離開成都沒幾天,就聽到一名中學生跳樓自殺的消息。在視訊發達的年代,整個跳樓過程都被仔細拍下來了。

時間再倒退一點。2018年4月,一個孩子來電說要推遲和我見面的時間。因為學校裡一名同學自殺,不大的學校被封鎖起來。當天晚些時候,和孩子見了面。他說同學是一大早從宿舍窗子爬出去,去到離學校不遠的火車站,臥軌自殺。說著說著,他眼睛紅了。

沒有生命意願的人,

各有各的原因

我感覺自己在被年輕人自殺的消息包圍、襲擊。想起他們,我的腦中浮現出飛蛾撲火的景象。一隻隻殞落,義無反顧。

我的先生大衛是心理醫生。每說到青少年自殺,他會總結性地說一句,“他們覺得自己碰上了過不去的坎。”

這也正是青少年自殺的沉重之處——他們認為除了死亡,別無選擇。

如果他們稍微遲疑一點,給自己多幾天的生命,他們是否會有不同的命運?很可能會的。

那他們最終做出中止生命這個令人遺憾、痛心的決定,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人會為各種各樣的東西活著,俗到名、利、情,大到愛、責任、理想,小到衣食之物、山水草木......有些易得、有些不易得,有的得到了也不好長久把持。

但不管為了什麽活著,有生命意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感覺到世界上有東西能夠觸動自己的心靈。為了這種觸動的持續產生,自己要通過活著去感受。

對於一個人,世界上觸動其心靈的東西越多,生命的意願就越強。畢竟丟掉了一個,還有另外一個。

對於一個人,世界上有越多能觸動其心靈,並容易獲得、把持的東西,那生命的意願就越強。

當一個生命降臨到這個世界,它會自然地去和世界產生多種關聯。也就是說,生命之初,每一個生命都有潛力去被世間多種事物觸動。

有的生命,剛剛展開,和世界的連接就被固化在極少的幾樣東西上,甚至隨著生命的展開,和世界的連接變得越來越少。如果這很少的東西,恰恰是比較難以獲得、難以把持的,那生命的意願得到挑戰。

相反,當一個生命,在成長的早期,被允許、被鼓勵去借助天然之力和世界發生多種關聯,那它和世界交織得會如此密切,就像一顆種子長成深深植於泥土的大樹,生命的意願便堅強無比。

孩子和世界的聯繫

構成了她的生命意願

今早我女兒去上學時,眼睛下面有圈黑。她昨晚做作業直做到凌晨一點半,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出門上學。

白天學習一天,晚上睡眠這麽少,這樣的挑戰,不會是她人生第一次。是什麽讓她目前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的?是什麽可能會幫助她克服目前還未知的挑戰?

也就是說,為什麽我的女兒現在決定還活著,以後也很可能堅持活著?

以前,我是絕對不會針對自己的孩子,問這麽赤裸裸的、可怕的問題。

但是現在,在這麽近距離地接觸這些自殺事件之後,我認為這是每一個家長都必須問自己的問題。因為我們不能把任何一個孩子的生命當成理所應當存在的。

我認為我女兒和世界的聯繫,構成了她生存的意願:

她每天有家可回。在家裡,她幾乎聽不到說教、要求、指責;

她有兩名關係穩定、對她支持也穩定的家長;

她有幾個要好的朋友。一起開開玩笑、吃吃喝喝;

她的老師對學生的密切支持是學校教學系統的一部分;

她喜愛畫畫,一得空就揮筆作畫;

她喜愛動物,每周都去動物庇護所照顧小貓;

她喜愛思考,思考對她來說就是津津有味的事情;

她喜歡音樂,是幾個樂隊的粉絲,偶爾去聽他們的音樂會;

她喜歡烘焙,手藝漸長;

她喜歡看電視,我們偶爾也陪她看。

以上就是我女兒的 “生命意願清單”。因為她的這個單子比較長,我對她生存的意願還是有相當的把握。

而她的“生命意願清單” 的產生,和我們的育兒態度息息相關。

我們家每周五都辦家庭電影夜。正式看電影前,莉莉會在各個房間來來回回忙碌一番, 從我們床上、自己床上搬枕頭,疊放在沙發前的地上給自己弄一個舒適的小窩, 再把吃的一盤盤擺在地上,外加大袋小袋的糖果(都是頭年萬聖節出去要的)。

一切準備就緒, 她從一大堆影碟裡找到想看的那個,把影碟往機子裡一插, 身體退回,往地下仰面一躺,頭舒服地枕在枕頭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

我原本對她這樣忙碌準備一番不以為然。後來某一天,我偷偷打量著舒舒服服躺在那兒不時發出笑聲的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這是她在家時最大的享受。 她會享受,這是件好事。

當晚我寫了一篇日記,題目為《讓孩子從小就學會享受》,這個題目就是我的育兒態度,即作為家長,我的責任是協助我的孩子學會享受生命。

情緒被大人理解,可以在牆上塗鴉,可以在路邊看小螞蟻,可以在雪堆裡打滾,可以在池塘裡找青蛙;和老師交流讀書心得,每天見到喜歡的同學;有充裕的藝術、身體運動時間......但所有這些我都沒從享受的角度去考慮過。直到看到她這麽舒舒服服地看電影,我才把事情串到了一起。

她能感覺這麽舒服,說明她喜歡這個家。而她享受的東西,又是這麽無害的,甚至還是有益的。又是這麽便宜的、實在的。

我想象,當她長大了,不管在哪兒生活、做些什麽事情,能享受生活中的小事情的心態會讓她不孤獨、不倦怠、不浮躁。而不是用名車、名牌衣服、別人的羨慕去漫無目的地尋找生活的享受。

我想,她的生命從來就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一路走來的生命主題就是享受。因此,她的生命不會被看成階段性的。

用早期的辛苦換來日後的出人頭地。那樣會有很多隱患。

辛苦的歲月總是擔心,自己的付出會得到回報嗎? 這樣的擔心讓人患得患失。 若日後達不到所謂的目標,早期的付出便被看成浪費,目前的狀態被看成失敗,未來的生活被看成湊合。多麽寶貴的生命,就這樣像被設計錯誤的程式,不了了之了。

如果早期的辛苦獲得了常人眼裡的成功,那TA可能有不知如何享受的危險,因為TA不擁有對生活中細碎的方方面面透徹享受的經驗,她可能會無節製地去追求名利,因為對已經得到了的不知如何享受,誤以為想要的還沒有到手。

那,中國人不是總說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嗎?

努力和享受並不衝突。她享受讀書,閱讀寫作都優秀;她享受探索,科學數理課表現都不錯;她享受幽默、享受表達,她便有良友陪伴,彼此激勵啟發, 讓她以穩定、健康的心態迎接各種挑戰。這樣的享受之路又如何會走錯?

作者陳魯博士,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紐約市立大學李曼分校心理系副教授、紐約市少兒華文書園創辦人。相關著作有《0--6歲A+育兒法》《語言是這樣被習得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