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越來越多學生自殺事件出現,我們拿什麽拯救他們?

文丨陳魯 編輯丨黃曄

幫孩子構建生命意願清單

兩周前的10月12號周五傍晚,在布魯克林的兒童中文班授課完畢,和一位老師一起返程回曼哈頓。

坐在地鐵上,她在手機上翻看新聞。

“啊,又一名學生自殺了!” 她驚叫一聲。

我好幾個月忙得都不看新聞了。趕緊問了這個學生的情況。

她說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還說,就是幾周前,紐約大學有一名新生自殺。還說,五月份紐約大學還有一名學生自殺。

回到家,我去網上查了一下資訊。

這名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名叫 Kirk Wu。二年級學生。加州長大的 ABC。10月11日下午被發現在自己哥大的宿舍裡自縊死亡。

之前 9月,紐約大學一名一年級新生,在地鐵 L 線 一大道站,跳入軌道身亡。

再之前的 5月,紐約大學醫學院一名四年級的學生,在宿舍自縊身亡。

有關 Kirk Wu, 哥大校長,做了一個公開情況說明並呼籲學生重視心理問題、及時向學校求助。

紐約大學的學生,網上連個名字都查不到。學校沒有公開情況說明。 幾年前,紐約大學在短短的時間內接近十名學生自殺,大部分都落得無名無姓。聽說都是從圖書館的高層往下跳樓自殺。

如果學校每次都及時聲明,試想誰還敢送孩子去這所學校?

曾經,紐約大學的圖書館內,我喜歡在高層的樓上查閱資料,每層的閱讀間出來都是面對下面空空的大廳,人和大廳的地面被不高的欄杆隔開(象中國的一些大型商場)。現在,這些欄杆都升高、封死。從側面核實了我聽說的那些學生的自殺方式。

時間上,再往不遠的過去倒推。

2018年7月7日,是我帶美國學生和家長絲綢之路行程的最後一天。早上五點在烏魯木齊的酒店,接到紐約一名朋友的電話,得知她的女兒自殺的噩耗。

這名學生剛剛九年級畢業。在暑假就要開始的時候,在家裡自縊身亡。

前天,在地鐵上聽那位老師說這些哥大、紐大的學生們的自殺事件時,我黑色的雙肩背裡,還揣著兩周前的星期天去參加我這位朋友女兒的追思會的程式單。封面照片中,上初中的她,長髮披肩,笑容璀璨。

時間再倒推一點。

2018年6月底,在成都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講兒童青少年心理學課程。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本是最後一章的一個點。結果,我和學生們躑躅在這點,產生了很多討論和感概。

離開成都沒幾天,我還在絲綢之路上,就聽到一名中學生跳樓自殺的消息。在視訊發達的年代,這名女孩子的跳樓過程都被仔細拍下來了。

有緣只在這個影片上,見證了這個曾經的生命幾秒鐘。她,一幅鄰家女孩的模樣,秀麗的鄰家女孩。

時間再倒推。

2018年4月,一位在美國小鎮上高中的朋友的孩子來電,說要推遲和我見面的時間。因為學校裡一名同學自殺,不大的學校被封鎖起來。

當天晚些時候,和孩子見了面。他說同學是一大早從宿舍窗子爬出去,來到離學校不遠的火車站,臥軌自殺。說著說著,我平生第一次見到他眼睛紅了。

當我從忙碌的工作中睜開眼睛去和世界互動的時候,感覺自己在被年輕人自殺的消息包圍、襲擊。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宿舍那片,我不時會去那裡和朋友們約會。

紐約大學,離我家走路十分鐘就到。

朋友孩子上學的小鎮,自殺事件發生後,我還不時出入那個小火車站,唯一看到的新東西,是一個欄杆上張貼的告示,說如果產生自殺念頭,就打某熱線電話。

那名朋友的女兒,我最近剛剛整理了一套我手頭有的孩子的影片和照片給她的父母做紀念。

想起他們,我的腦中浮現出飛蛾撲火的景象。一隻隻殞落,義無反顧。

我的先生大衛是心理醫生。每說到青少年自殺,他會總結性地說一句,“他們覺得自己碰上了過不去的坎。”

這也正是青少年自殺的沉重之處。他們認為除了死亡,別無選擇。

象蛾子一樣,他們離開自己感覺到的黑暗,奔向自己認為的光明。

那,如果他們稍微遲疑一點,給自己多幾天的生命,他們是否會有不同的命運?

很可能會的。

那,他們中止生命的體驗,這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決定,是什麽心理導致的?

有關這個問題,網上、書上、市坊閑談中涉及的答案和想法,汗牛充棟。

我特別不想在此對它們進行綜合和陳述。但是,還是忍不住舉幾個例子,說明答案不是那麽單純。

有說中國教育給孩子壓力大,那美國青少年自殺率也不低。

有說自殺的青少年 “不會和世界相處”,尤其不懂得感恩和為別人付出。

那仍有 2018年3月武漢陶姓博士生、2017年12月西安楊姓博士輕生,大量的和博士生導師之間的通信,顯示他們為導師端茶送飯掃地的同時感受到了巨大的壓抑。

我去看哥大學生追念 Kirk Wu 的網評,同學們都說他每到一處,都象一縷陽光,帶給別人快樂。其中一句這麽說 -

“He was a radiant soul who exuded so much compassion and cares for those around him.”(“ 他的靈魂散發光芒,用熱情和關注照亮身邊的人。”)

托爾斯泰曾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此,我用 “生命的意願” 置換 “家庭”,把句子變成 –

“有生命意願的人(包括你我之類此刻還在呼吸的人),都是相似的。沒有生命意願的人,各有各的原因。”

也許你同意我這個表述的後半部分,但不同意前半部分。

這我理解。人會為各種各樣的東西活著:俗到名、利、情,大到愛、責任、理想,小到衣食之物、山水草木。

這個單子上,有些易得、有些不易得,有的得到了也不好長久把持。

但是,不管為什麽活著,有生命意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感覺到世界有東西能夠觸動自己的心靈。那,為了這種觸動的持續產生,自己就要通過活著去感受。

邏輯分析,對於一個人,世界上有越多可以觸動 ta心靈的東西,那生命的意願就越強。丟掉了一個,還有另外一個。是否?

邏輯分析,對於一個人,世界上有越多可以觸動 ta心靈同時還是容易獲得、容易把持的東西,那生命的意願就越強。是否?

當一個生命降臨到這個世界,它會開放地、自然地去和世界產生多種關聯。也就是說,生命之初,每一個生命都有潛力去被世間多種事物觸動。

就像一顆常態的種子,它是不可避免地要發芽生根的。

但是,當種子被世界上多種化學成分不同程度地浸染,它產生了變化。

有的生命,剛剛展開,和世界的連接就被固化在極少的幾樣東西上。

有的生命,隨著展開,和世界的連接變得越來越少。

而這很少的東西,如果是比較難以獲得的、獲得了難以長久把握的,那生命的意願得到挑戰。

相反,當一個生命,在成長的早期,被允許、被鼓勵去借助天然之力和世界發生多種關聯,那它和世界交織得會如此密切,就象一顆種子長成深深植於泥土的大樹,生命的意願堅強無比。

今早我女兒去上學時,頭髮較亂,眼睛下面有圈黑。她昨晚作業做到今早凌晨一點半,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出門去上學。

白天學習一天,晚上睡眠這麽少,這樣的挑戰,不會是她人生第一次。是什麽讓她目前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的?是什麽可能會幫助她克服目前還未知的挑戰?

也就是說,為什麽我的女兒現在決定還活著,以後也很可能堅持活著?

以前,我是絕對不會針對自己的孩子,問這麽赤裸裸的、可怕的問題。

但是現在,在這麽近距離的接觸這些自殺事件之後,我覺得,這是一個每個家長必須問自己的問題。

為什麽?

因為 –

We can’t take any child’s life for granted.

我們不能把任何一個孩子的生命當成理所應當存在的。

那你想知道我的答案嗎?好的,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認為我女兒和世界的聯繫,構成了她生存的意願。

我女兒的 “生命意願清單”

她每天有一個家可以回。在這個家裡,她幾乎聽不到說教、要求、指責。

她有兩名關係穩定、對她支持也穩定的家長。

她在學校裡有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開開玩笑、聊聊天、吃吃喝喝。

她的老師們,雖然作業量很大,但是給予的支持也很大,對學生一對一的密切支持是學校教學系統的一部分。

她喜愛畫畫。一得空就揮筆作畫,多年的低強度但是持續不斷的投入,讓她基本上能夠畫出自己想畫的東西。

她喜愛動物。每周都去動物庇護所照顧小貓,家裡養的小狗也是她的小玩伴。

她喜愛思考。電視上看到的新聞、飯桌上的一個話題,都能讓她的小腦袋快速轉起來,思考對她來說就是津津有味的事情。

她喜歡聽音樂,是幾個樂隊的粉絲,偶爾咬牙出資去看聽他們的音樂會。

她喜歡烤點心,手藝漸長。

她喜歡看電視節目。碰到自己津津樂道的,會興奮地拉我們坐在一起陪她看。

以上就是我女兒的 “生命意願清單”。

因為她的這個單子比較長,我對她生存的意願還是有相當的把握。

她的 “生命意願清單” 的產生,和我們的育兒態度息息相關。

她十歲的時候,某天晚上,看著她忙忙碌碌地在家裡把自己安頓好來看一個老電影片子,我領悟到一個生命的道理。陪她看完片子後,我忍不住寫了一篇日記,題目為——《讓孩子從小就學會享受》。

這個題目,總結的就是我的育兒態度。那就是,作為家長,我的責任是協助我的孩子學會享受生命。

下面,是我當年日記的原文。事隔六年,重讀這篇日記,感歎自己當年有幸想對了。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希望 ta 的生命意願清單長長的。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希望你幫助 ta 把生命意願清單構建得長長的。

以下內容節選自《陳魯育兒筆記》

陳魯育兒筆記

寫於2012年10月28日

於曼哈頓

讓 孩 子 從 小 學 會 享 受

莉莉真是會享受的小孩。

最近幾個月,我們家每個周五都辦家庭電影夜。 我們都早早回家,作點簡單的食物,被莉莉稱作 “電視食物” 的那種 - 熱狗,三明治、清煮綠花椰菜等。

七、八點鍾,打開笨重的電視櫃,還是20年前我剛來美國時的買的那台電視機,早就收不到台了,但是,和一個放影碟機連在一起,可以放DVD。

莉莉會在各個房間來來回回忙碌一番, 從我們的床上、自己的床上搬枕頭,疊放在沙發前的地上給自己弄一個舒適的小窩, 再把吃的一盤盤擺在地上,外加幾個大袋小袋的糖果,都是頭年萬聖節出去要的。

一切準備就緒, 她從一大堆影碟裡找到想看的那個,最近都是 Marx Brothers 的喜劇片。 把影碟往機子裡一插, 身體退回,往地下仰面一躺,頭舒服地枕在枕頭上,一隻腿搭在另一隻腿上。

對了,她還會往後看一眼,看我和大衛是否坐在沙發上也就緒了。 有時我最後要去廚房拿些吃的, 她會說 “媽媽,快點準備好!” 並且絕對會等我坐下再開始放映。

就這樣,一邊笑,一邊往嘴裡塞吃的,一個片子就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開始,我對她這樣忙忙碌碌準備一番、看完片子東西攤了一地不以為然。後來,突然一天,我看片子時思想開小差,偷偷打量著舒舒服服躺在那兒不時發出笑聲的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這是她在家時最大的享受。 她會享受,這是件好事。

她的生命從來就是享受。

從出生後總是能見到自己熟悉的照顧人, 遇事總是聽到大人符合年齡的解釋,情緒被大人理解和同情,可以在牆上隨便畫,可以在路邊無限時地看小螞蟻,可以在雪堆裡打滾,到今年夏天被大人跟著四處在緬因州大小池塘裡找青蛙。 學校也是她的享受。 和老師暑假電子信件交流讀書心得, 每天見到喜歡的同學,有充裕的藝術、身體運動時間。

但所有這些我都沒從享受的角度去考慮過,直到今天看到她這麽舒舒服服地看片子,我才把事情串到一起了。躺在枕頭堆裡愜意地看片子這種表面性的、顯而易見的享受行為讓我直接地抓住了這種行為的本質。

她能感覺這麽舒服,說明她喜歡這個家。

她非要把爸爸媽媽拖上一起做她認為舒服的事情,說明她想和我們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知道我們會喜歡。

而她享受的東西,又是這麽無害的,甚至還是有益的。又是這麽便宜的、實在的。

我想象,當她長大了,不管在那兒生活、做些什麽事情,能享受生活中的小事情的心態會讓她不孤獨、不倦怠、不浮躁。

我想,她不會用擁有名車、名牌衣服、別人的羨慕去漫無目的地尋找生活的享受。

我想,她的生命從來就是一個連續的整體 - 從小到大,一路走來的生命主題就是享受。

因此,她的生命不被看成階段性的。 不是去用早期的辛苦換來日後的出人頭地。 那樣會有很多隱患。 辛苦的歲月總是擔心,自己的付出會得到回報嗎?這樣的擔心又讓人患得患失。 那日後達不到所謂的目標,自然早期的付出就被看成浪費,目前的狀態就被看成失敗,未來的生活就被看成湊活。多麽寶貴的生命,就這樣象被設計錯的程式,不了了之了。

如果早期的辛苦獲得了常人眼裡的成功,那她可能有不知如何享受的危險。拿錢幹什麽?拿名幹什麽? 她可能會陷入炫耀、攀比之情,為此她可能會失去真正在乎本色生活的親朋,她可能會吸引心情浮躁的人們,從而不知不覺中踏入了一種惡性的生活氣場。

因為不擁有對生活中小小的、踏踏實實的方方面面透徹享受的經驗,她可能會無節製地去追求名利,因為對已經得到了的不知如何享受,誤以為想要的還沒有到手。

那,中國人不是說過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嗎?

“努力” 和 “享受” 並不衝突。她享受讀書,詞匯量大,知識豐富,閱讀寫作都優秀。 她享受探索、發現、嘗試,科學數理課表現都不錯。她享受幽默、有想法、會表達、有愛心的親朋好友,她便有良友陪伴,彼此激勵啟發, 讓她以穩定、健康的心態迎接各種挑戰。

這樣的享受之路如何會走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