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金融狗”走向“民工化”,還能留下多少光榮與夢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來咖智庫

“金融專業你以為還像我們當初畢業時那樣光鮮嗎?錯了!這個行業的人才供給早就有點過剩了。”

L是80後85前,畢業於國內某知名財經大學金融專業,研究生學歷,先在廣發證券投行部幹了幾年創業板項目,工作三年就安安穩穩在新一線城市買了房,現在轉到滬上一級市場看項目做投資了。

L說,最近這3、5年“金融狗,遍地走。”。金融這個行當,湧進來的新人太多了。

90後,一個大家還認為充滿膠原蛋白的稱呼,事實上已經在面臨現實的殘酷拷問。

即便是在1990年出生的這群職場人,在今年也迎來了自己20歲年華的尾巴,馬上奔三,進入人生的下一個十年,但是跟80後的前輩不同,90後突然發現,這個曾經遍地彎腰就撿錢的行業,變了。

“在剛進入這個行業時候,我們看到的是80-85年那代人的光輝,”W是一家知名券商的首席分析師,優秀的學術背景和海外工作經驗雖然對她現在的工作有一定助力,但是在行業洪流向下的境遇中,W幽幽歎了一口氣,“要怪就只能怪自己晚出生了幾年吧。”

就像W所說的,在自己剛入行的時候,看到有人在30歲出頭已經做了基金經理,初步完成人生第一階段的積累,在一線城市購置了房產,不能都說完全財務自由但已經是比較的從容。

但自己幹了幾年才發現,同樣的案例已經再難以複製,或者說複製成功的概率越來越低。

一方面,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經過過去10年的上漲,再想依靠工資收入“上車”已經根本不可能。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經歷過2015年的牛市之後,一直沒有出現大牛的行情,這個靠天吃飯的行業裡,年輕人上升的通道似乎也越來越收窄。

曾經一度被認為是“金領“的證券行業,隨著人才供給的過剩,迅速走向了“民工化”,雖然超高薪依然存在,但是那些金字塔尖的事情跟絕大多數金融狗,絕對沒有一丁點兒的關係。

即便是所謂的高薪,也只是相對於其他行業,相對於自己行業確實一直在走下坡路。也許這是常態化吧,是行業紅利的逐漸消失。

前段時間,由於行情比較清淡的原因,大部分金融人士也都較為清閑,我們找幾個90後聊了聊天,試圖透過下滑的宏觀經濟迷霧和看起來比較低迷的行業,來窺視一下他們真實的內心和想法。

原來,這群90後金融狗也有屬於自己的光榮和夢想啊。

一邊拚命,一邊迷茫

國內券商分析師的普通崗位,最低的門檻,也必須是是國內211/985研究生畢業,或者是國外全球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畢業。並且就算你讀研的學校是985或者211,而本科不是,那麽同樣機會渺茫。

小編去搜了一下最近5年內某一年的985/211的本科錄取率,985最高不超過5.81%,211最高也只有13.99%。

根據教育部公開的數據,全國研究生2015年報錄比是2.9:1,換算成錄取率是35%,然後我們假設,985/211也是這個錄取率(顯然熱門學校和專業要比這個錄取率遠低),而且並不考慮考上了但沒有畢業的情況,全體學生中也有且僅有2%和4.9%的人踏進了券商分析師的最低門檻。

但是,不要覺得拿到門票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賣方分析師是個萬分辛苦的工作,並不比互聯網公司的996來得輕鬆,很多時候就是007。

在數據獲取上,需要通過各種方法自己建立行業數據庫,為了對上市公司的動向及時了解,研究員們時常和上市公司保持聯繫,並把最新的研報爭分奪秒的發布;為了了解上層政策,有研究員經常走訪部委和協會;為了增加行業研究深度,研究員就要打通產業鏈的上下遊,收集各種信息。

很多分析師,就是在白天路演、晚上整理數據寫報告的枯燥而單調的生活裡,一天又一天的堅持著。

行業的興與衰

從國內的情況看,券商分析師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此後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國泰君安的李迅雷就曾回憶說,在2000年的時候,國泰君安研究所的分倉收入大約只有100萬左右,到2008年,這收入已經達到了4億元。

10年過去了,4億元的數字仍然沒有大的變動,但是分析師行業快速發展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從業人數迅速膨脹。

根據《證券日報》的數據,剛剛過去的2018年,在整個證券行業減員的背景下,從事證券投資谘詢業務(分析師)的人員仍在大幅流入,新增343人,從業人數的增幅為13.22%,行業總體人數為2936人。

而另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當初在2004年首次開始征集候選人的“最佳分析師”評選中,共有450多人報名,他們幾乎涵蓋市場上所有對外服務的券商分析師。

作為一個新生兒,中國的資本市場總共也就存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分析師行業就伴隨著證券市場一起成長起來了,而且還帶上了“金領”的光環。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從業人數擴充了5、6倍,但是行業的總體收入並沒有提高多少。

“金領”光環逐漸在褪色,而且這種變化在2018年似乎達到了臨界點。

先說一個小插曲。去年開始,有求職人士在一些平台發帖,因為券商研究所工資低,公開吐槽自己的憤懣。

有公開數據顯示,就平均水準而言,2018年碩士應屆畢業生的起薪為6824元,其中一線城市為7159元,二線城市為5726元。而這位貼主是清華碩士畢業,5000的月薪的確不得不 讓人驚呼:分析師行業怎麽了?!

對比一下網上流傳的互聯網行業應屆生工資,未經官方渠道證實,有可能並不十分準確,不過還是可以做個參考。的確會讓優秀的金融、會計或者商科的畢業生馬上酸成檸檬精!

2018年部分互聯網公司應屆生待遇

就行業自身來看,2018年還發生了兩件標誌行業變革的大事。一件是來自國際的影響,還有一件就是國內的。

從國際市場看,研究服務報酬與交易傭金分離將成為大趨勢。2018年歐洲市場開始執行的MiFID II模式對全球市場都造成了影響。

這種模式與投行研究直接相關的一條規則是,基金經理禁止從第三方獲取研究費,不能將費用打包至客戶交易傭金內,交易傭金池和投研傭金池分開。

所以最直接的影響是,投資者要為單獨的研究報告付費,並自行核對研究報告質量,這一舉措將推動投資機構更加審慎的使用賣方研究資源,降低費用開支。(注:MiFID,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法規)

根據麥肯錫測算,MiFID II自2018年1月開始實施之後,年內歐盟的機構投資者將消減研究支出約12億美金,也由此造成一批賣方分析師失業。

“之前國內買方一直沒有為研究付費的習慣,而且國內券商的研究報告同質性也比較強,MiFID II來了之後,資源肯定會向頭部券商、研究能力最強的機構集中。”

W說,對小券商的分析師來說,沒有研究所沒有盈利模式,肯定會很難繼續做下去。

從國內市場看,2018年,分析師行業最重要的、而且已經快要完成的《新財富》的評選因為一件突發事件,被終止了。然後,很多賣方分析師開始談論轉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說,分析師行業要去產能了。

仍舊懷抱夢想

跟W聊天的時候,她一直在說,深感生不逢時。

90後發現,85前後的這些“前輩”們,正在很多關鍵且賺錢的崗位,如基金經理,逐漸將職位固化。

從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來看,15年牛市上去的基金經理流動性很低,鮮有位置給研究員上位。

第二,在牛市行情之後,行情短期震蕩甚至普跌,推的股票難漲,就很難有好的考核業績。

第三,金融行業不斷被整頓,新財富取消,中小基金募資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收緊了研究員上升的管道。

所以整個證券行業的資源,越來越往頭部券商集中,並被80後“先到者”掠奪。

W舉例說,以投行業務為例,頭部集中效應越發明顯,在注冊製開啟(科創板)的時代,是頭部投行的天下,如中金、中信、華泰、中信建投等,中小投行基本上沒有單子。

“另外頭部投行裡面,也是資深保薦人和領導積累多年的資源在變現,30歲左右所謂的小朋友,都是做paper work的,即便自己努力拓展了1、2個潛在項目,那也得等上個5年8年,能不能上還不知道呢。上了之後才有獎金拿。”

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員開始在考慮逃離這個行業。

T之前在某大型基金任職研究員,專注研究連鎖餐飲行業。經過對行業長期的跟蹤和研究,他發現,有種隻做外賣的特色連鎖小店非常賺錢。

一個不起眼的小面館,月外賣可以上萬單,全市10家店,客單價20-30元,掐指一算,月收入快300萬了,淨利率就算是10%,也妥妥有30萬利潤。

T已經在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6、7年了,錯過了15年的牛市,現在仍舊完全看不到做基金經理的希望。

所以,看不到牛市也看不到任何獎金指望的T,放棄了自己每月2-3萬的固定工資,下決心加盟了小面館,準備仿照這種模式在線下鋪開。

他相信,之前自己積累的研究已經把整個行業吃透,只要願意彎下腰去做,就可以賺到豐厚的利潤。

而Q目前在做的事情也跟T很類似,同樣是從深度研究切入,在自己所熟悉的新興消費行業,深入了微商產業鏈,自主創業成立母嬰產品微商公司,準備採用微商的模式推出自主品牌的嬰兒用品。

長期浸淫A股市場的Q還專門提到,雖然二級市場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仍舊保持了其較好的公平性。

“要知道,真正殘酷的是一級市場。”Q說,那裡充斥著各種離奇的交易,彌漫著更加刺鼻的銅臭味。在瘋狂的一級市場裡,富二代和權貴二代們赤裸裸的資源變現,項目的退出周期更長,陪跑的年輕人更加不知所措。

結語

金融行業真的是人才過剩了嗎?

這個問題,小編問過他們每個人。

L認為,目前的過剩是結構性的,做基礎工作的人過剩了,但是具有資源優勢和資金優勢的人才仍舊稀缺。但問題是年輕人白手起家建立資源和資金優勢比以前難度大多了。

W則說,中國的證券市場在成長和發展,分析師行業也需要不斷經過市場淬煉,為客戶去創造價值。

“如果A股市場一直不讓做空,那麽分析師就不能通過自己的獨立研究來沽空一家上市的股票,從而讓客戶賺到錢。不然,分析師就只能淪為上市公司的附庸,還經常是免費的。好在馬上科創板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就要來了。”

然後Q和T覺得,投身實業把自己的研究成功換一種方式來轉化,也並不遺憾。或許真的就如同T說的,“以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這個行業,所以面館的老闆賺錢太容易啦。”

Q還憤懣的提到一件事情,毀掉新財富的那個IR目前在自媒體和微商界風生水起,而被她拖累的這些年輕人,還能留下多少光榮與夢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