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684期

今日練習

程某某,男,56歲。患腸傷寒住院治療40餘日,基本已愈。惟大便瀉下膿血,血多而膿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時痛,屢治不效。其人面色素來不澤,手腳發涼,體疲食減,六脈弦緩,舌淡而胖大。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調胃承氣東加減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康某某,女,29歲。患者以心慌氣短,四肢關節疼痛住我院內科治療,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神經官能症。經治療後關節疼痛減輕,但氣短喘促時作,不得平臥。服西藥不效。

診見:氣短喘促不得臥,潮熱口乾,全身汗出,腹脹便秘,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診為喘證,屬熱結腸胃,腑氣不通,氣機不得通降所致。治擬通腑瀉熱,降氣平喘。

方用調胃承氣東加減:大黃、杏仁、甘草各6克,芒硝(沖)、厚樸各10克。

服藥2劑,便出水樣糞便並挾有燥屎,汗出止,腹脹除,潮熱喘促大減,能平臥入睡。

後以調胃承氣合香砂六君子湯調服7劑,諸症痊癒而出院。

按語

肺與大腸相表裡,熱結胃腸,腑氣不通,濁氣上攻於肺"而致咳喘。治必通腑瀉熱以降氣平喘,腑氣通而喘自平矣。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70條: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105條: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論》第207條: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248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論》第249條: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和之則愈。

各家論述

《醫方考》:大黃苦寒,可以盪實;芒消鹹寒,可以潤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藥行,則胃中調而裡氣承順,故曰調胃承氣。

《醫宗金鑒》:本方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非若大、小專攻下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消之鹹寒,二味並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更佐甘草之緩,調停於大黃、芒消之間,又少少溫服之,使其力不峻則不能速下而和也。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