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818期)

李某,男,34歲。其人體健,平素多食而臥,感寒而致高熱,T39.9℃,經西醫點滴,抗菌消炎治療7日始退。出院後因食而複發熱,體溫38.1℃日。大便3日未行,舌質常,苔黃厚,脈滑數有力,腹滿痛而拒按。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調胃承氣湯(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鄭某,男,17歲。上口唇生一小疹,誤認為粉刺而擠壓。翌晨,紅腫癢痛增劇,至午後而來診。證見瘡項紫黯,無膿,上唇外翻,浮腫蔓及兩側顴頰,焮熱拒按,高熱41℃,氣急,鼻翼煽動,口渴,煩躁不寧,舌質紅,苔黃燥,尿短赤,便秘5日未下,脈滑數有力。

辨證:陽明胃腑之燥實證

治則:通裡攻下

方葯:調胃承氣湯

生甘草(後下)、生甘草各6g,芒硝(沖)10g,麻黃9g,生石膏60g,銀花40g,菊花12克,赤芍15g,(外用金黃軟膏局敷)。

1劑。熱降,便通,尿多,煩躁已安定,遂依原方去芒硝,減大黃為3g,加連翹15g(外治同前)。

2劑,熱降至37.2℃,腫痛大減,瘡頂僅有少量膿液,氣急鼻煽均平。宗原方去麻黃,大黃。石膏減量為30g,加生地、元參各30g,繼進2劑,外治仍以金黃軟膏收功。(《中醫研究》1994; 7(3):31)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70條: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105條: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論》第207條: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248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論》第249條: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和之則愈。

各家論述

《醫方考》:大黃苦寒,可以盪實;芒消鹹寒,可以潤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藥行,則胃中調而裡氣承順,故曰調胃承氣。

《醫宗金鑒》:本方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非若大、小專攻下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消之鹹寒,二味並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更佐甘草之緩,調停於大黃、芒消之間,又少少溫服之,使其力不峻則不能速下而和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