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間可以證明:為什麽長期投資要買指數?

作者:成鈞,平安大華滬深300ETF基金經理

來源:合晶睿智

投資是人生避不開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想通過投資實現財富的增值積累,享受更好的生活。在投資的選擇上,我們一方面希望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想找到一個持續的方法,因為財富積累是一個持續過程,伴隨我們的一生。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專業的股票分析師,每天有朝九晚五的工作,還要時間經營自己的家庭生活,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學習和研究股票基本面、時事政策面和巨集觀資金面;而傳說中的巴菲特基金、耶魯基金也不是普通人能買得到的。

因此,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投資管道不外乎存銀行、買國債、買黃金、買股票和買基金。存銀行收益太低,聽別人推薦買股票風險又太高。從歷史長周期來看,黃金確實有保值功能,但在人生長度上來看,增值功能有限。我們統計了最近十年(2007/6-2017/6)的黃金定投累計收益率只有9.3%,年化1.73%。而如果有一個客戶他將每個月收入的一部分定期投資滬深300指數,那麽他的累計收益率將達到40.3%,年化6.35%。這麽看來,指數基金或許是最簡單有效的投資方式,而且所有人都能買得到。巴菲特在股東大會和致投資者的信中,不下十次推薦購買指數基金。有一次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有記者問巴菲特,巴菲特先生假設你今年30歲,沒有什麽其他的經濟來源,只靠一份全日製的工作謀生,根本無法每天進行投資,你會怎麽賺到你的第一個100萬。巴菲特笑著和他說,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隻成本低的指數基金上然後繼續工作

◢◤

長期投資切忌短線進出

長期投資中的一大忌諱就是頻繁進出。很多投資者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我買過的一隻股票或者指數今年漲了20%,但我實際的投資收益卻遠遠小於20%。其中的原因就是由於錯誤的擇時所導致的:很多投資者往往在股票行情剛起步的時候沒拿住就拋了,再進入的時候價位已經比原來高了很多,完美躲過了股票上漲最好的一段時期。我們做了一個統計,從上證綜指2002年初到2017年9月底,15年多(3820個交易日)的時間,如果從第一天開始持有指數,那麽收益率是107.88%。但如果由於錯誤擇時,在3820個交易日中恰恰錯過了上漲最多的3天,則投資收益率降立刻降低近一半,為55.68%,如果錯過上漲最多的10天,則大幅盈利變成了小幅虧損,收益率為-5.87%,再如果錯過了上漲最多的20天,收益率變成了大幅虧損-45.13%。真沒想到錯失運氣最好那幾天的殺傷力居然這麽強大。

注:每月第一天定投

◢◤

指數投資的理論基礎

指數投資看似簡單,但大道至簡,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的。

第一大理論依據是有效市場假說,最早由尤金法瑪教授提出。尤金法瑪憑借該假說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效市場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不可戰勝。“有效市場”意味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市場資訊都在第一時間被充分有效的傳遞和消化股票當前的價格已經包含了你所掌握的所有資訊。因此,長期來看,投資個股是不可能獲得超過指數的收益的。

第二大理論依據是馬柯威茨的投資組合理論,投資組合理論開創了對投資組合管理的先河。馬柯威茨也是諾獎得主。他認為投資任何一隻股票包含兩種風險,一種是系統性風險,比如經濟危機、戰爭等,會對所有股票產生影響;另一種是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個股的獨特風險,比如公司經營不當,新產品開發失敗,糾紛,訴訟等等,都會給個體公司帶來重大損失,樂視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非系統性風險不會對整個市場造成太大影響。所以你投資個股就面臨兩種風險,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引起非系統性風險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往往帶來災難性的打擊。但如果你投資指數,你只需要承擔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能夠完全消除。所以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指數投資是最優的,投資個股往往會遇到黑天鵝,投資指數從來就不會

第三大理論依據是資本市場效率理論。上市公司欺詐,基金公司老鼠倉屢見不鮮。金融市場充滿著不信任,股民對上市公司的不信任,基民對基金公司的不信任。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拿著你的錢去幹了什麽。但指數基金不一樣,指數基金是完全複製指數,而且基本滿倉操作,所以能有效降低管理人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你從指數基金獲得的收益和市場指數是一樣的

第四大理論依據是行為金融理論(心理預期理論)。即使是資本市場的老手,有些時候也難免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影響投資決策。追漲殺跌,羊群效應,過度自信等都會導致對投資決策的誤導。指數化投資屬於被動化的投資,複製市場表現,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擇股的心理波動,避免了主觀因素對投資收益的拖累

◢◤

指數投資VS主動投資

當1975年約翰·博格爾推出第一隻指數基金時,被動投資的理念不被當時的市場所認可,原計劃募集1.5億美元的指數基金最終隻募集了1100萬美元。直到十年後,市場上才出現了第二隻指數基金。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長期來看,大多數主動基金都難以戰勝市場指數。據先鋒基金統計,1985年到2015年,標普5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為11.2%,同期大盤主動基金的平均收益為9.6%,絕大部分主動基金並沒有跑贏市場指數。

股神巴菲特就是指數基金的推崇者,曾在1993年至2008年期間多次推薦指數基金。2007年巴菲特擺下了一場價值百萬美元的十年賭局,一個對衝基金ProtégéPartner前來應戰。巴菲特當時選擇的是Vanguard標普500ETF,而Protégé Partner選擇的5隻對衝基金組合。時間到了2016年底,當時標普500ETF累計收益率已經達到了85.4%,而五隻對衝基金組合的收益率只有22%,且組合內基金的業績分化嚴重,最好的是62.8%,最差的只有2.9%。ProtégéPartner最終在2017年5月公開表示提前認輸。

巴菲特這場十年賭局的背後,正是全球資管行業深刻變革的最佳佐證。從2007年到2017年,被動投資在美國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從資金流量來看,2007年至今,約1.1兆美元資金流出主動股票基金,而有1.4兆美元資金流入指數基金,其中0.83兆流入ETF。其次,從投資收益率來看,過去十年指數基金業績表現超過絕大部分的主動管理基金。

在美國大部分基金業績表現不如業績比較基準,那在中國,主動基金的績效可以持續嗎?即使不做統計調查光憑直覺就會意識到:如果主動基金業績是持續的,強者恆強,那麽投資者只需要購買歷史業績最好的基金即可,基金投資將變得非常簡單,並且可以持續跑贏市場。顯然,這不符合經濟學常識。

我們做過一個統計:A股有多少基金可以連續兩年以上排名前50%。

連續兩年(2015-2016)排名前50%的基金比例是:26.32%,連續三年(2014-2016)排名前50%的比例是14.71%,連續四年(2013-2016)和連續五年(2012-2016)排名前50%的比例分別是5.33%和1.84%。同時,我們按照完全隨機(擲硬幣)情況計算連續兩年、三年、四年、五年排名前50%的概率,分別是0.5^2=25%,0.5^3=12.5%,0.5^4=6.25%和0.5^5=3.13%。實際排名和擲硬幣排名區別不大。

投資去年業績好的基金往往都會吃虧,這個道理許多基民應該都有感觸。而如果有業績不倒的基金,那幾乎都會是被限制申購的基金,是基金公司樹立的標杆,隻給看不給買的。

◢◤

指數投資的內在優勢

指數投資有以下四點內在優勢:

第一大優勢是便捷。如果分散投資不通過購買指數基金而是自己買一籃子股票,那麽購買這麽多的股票會是一項巨大工程。而購買指數基金,即使只有買100股的資金,也可以買到,同時充分分散風險,輕鬆獲得市場收益。

第二大優勢是低成本。不論是管理成本還是交易成本,指數基金都比主動管理基金低很多,複利比不過複費,低成本才是實實在在的收益。此外,指數基金隨著規模

越大,低成本的優勢越明顯,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

第三大優勢是透明,指數基金是標準化產品,並且每天公布申購贖回清單,任何投資者都可以在公司官網和上交所網站查看公司的投資及運營情況,透明度是非常高的。

第四大優勢是高效。指數基金利用資金的效率是極高的,倉位高達99%以上,所以基本沒有現金拖累問題。這種指數投資方式在牛市當中的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在牛市當中指數是一定會上漲的,而個股漲跌的不確定性更高、倉位波動頻繁,選擇指數基金進行投資可以有效防止隻賺指數不賺錢的現象發生。

國內資本市場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簡單而言,中國A股市場容量快速增加、監管加強、市場透明度提升、機構力量快速增加,過去很多傳統模式可能面臨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主動投資戰勝基準難度大幅增加,隨著市場有效性的提升,中國將逐步具備美國被動投資市場的發展條件,指數化投資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