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粒藥片進入身體後都發生了什麼?

播放GIF

= 醫直說 =

走訪知名中、西醫臨床醫生及專家學者,

依託三甲名醫權威審稿。

我們從不傳播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隻做時下最新最熱最八卦而又最有趣味的醫療知識。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您一起認真走下去。

文章主審 | 北京大學醫學部

圖片: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本來問題是消炎藥在體內怎樣發揮作用,這應該基本算是個藥效學的問題。

後來有小醫君的朋友修改了問題,成了「一粒藥片進入身體後發生了什麼而發揮作用?」這個似乎成了一個藥效學和葯動學雙重問題了。

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回答,藥物在體內經過 ADME 過程,大部分作用於靶點而發揮藥理作用。

而完全擴展的話,需要用整個《藥理學》總論部分,太冗長。

所以就折中點,說一下,再舉兩個例子 ~

-

1. 血管外給藥方式,藥物需要經過「吸收(absorption)」過程進入體內。

經典的口服給藥方式,藥物需要經過胃腸道,大部分藥物在小腸吸收。很多時候我們服用的藥片是整片吞服的,藥片在胃腸道需要先崩解,然後有效成分溶出,最後有效成分跨膜轉運,從胃腸道進入血液,至於在血流中的走向,可以參考另一位答主的答案。

其他給葯途徑,如舌下、鼻腔吸入、透皮吸收等等,都是存在吸收過程的,包括肌肉注射,藥物也不是直接進入血流。而靜脈注射方式,藥物直接進入血液,不存在吸收過程。

例如,萬古黴素口服不吸收,直接由胃腸道排出體外,因此如欲使萬古黴素發揮全身作用,應該靜脈給葯。

2. 血流中的藥物分布(distribution)到各組織器官,發揮作用。

藥物隨血流分布到各個器官組織,但是很多藥物在器官組織不是均勻分布的,因為器官組織對不同的化學結構有不同的親和力。此外藥物在血液內可被血漿蛋白結合,結合後的藥物暫時失去藥效,也不容易轉運到其他組織。

例如,四環素在體內分布至骨組織較多,而喹諾酮類藥物大部分分布至骨組織較少,因此如果骨關節出現感染,四環素類和喹諾酮類都可殺死該種感染細菌時,一般優先選擇四環素類藥物。

答主就讀於跳傘塔醫藥職業技術學院期間,甚至有院長(藥劑學研究方向)在試圖研究用四環素包合其他藥物來產生骨組織靶向性的傳說,不知後來是否取得了成功。

至於藥物的代謝(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過程,一般與藥物發揮作用關係不大(特殊情況如前葯設計等除外),就不說了。

3. 藥物作用於靶點,發揮藥理作用

藥物可與一些生物大分子結合、發揮生理學特性或生物化學特性。也有的藥物發揮非特異性作用,由其本身的理化性質發揮藥效,比如抗酸葯氫氧化鋁,就是因其能中和胃酸的化學性質而起效的。

當我們使用包括抗菌藥物在內的化學治療藥物時,藥物作用靶點也可能不是人類身上的大分子,比如青黴素為代表的β- 內醯胺類抗菌藥物,其作用靶點為細菌細胞壁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從而影響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因為人類細胞沒有細胞壁,也沒有 PBP,所以青黴素類藥物對人類正常的細胞影響就很小(當然,也不是沒有不良反應)。

當我們化學治療的對象是細菌、真菌、病毒或者腫瘤細胞的時候,尋找它們結構與人類正常細胞有何不同之處,開發能作用於這些靶點的藥物,是一種重要的開發思路,當然,可以想見,比如腫瘤細胞比起細菌而言與人類正常細胞要更加接近,所以尋找它與正常細胞的不同就更加困難。

例如:

(1)質子泵抑製劑(PPI)

胃壁細胞上分布著一種氫 - 鉀 -ATP 酶,可以消耗能量(ATP 供能)將氫離子泵出,形成胃酸。所以這種 H-K-ATP 酶也稱為質子泵,有一類可以抑製質子泵的藥物稱為質子泵抑製劑(PPI),代表藥物為奧美拉唑,通過抑製質子泵,達到減少胃酸分泌,治療胃酸分泌過多導致的消化性潰瘍、GERD 等病。

(2)非甾體抗炎葯(NSAIDs)

人體炎症反應時,花生四烯酸可合成攝護腺素(PGs),產生包括紅、腫、熱、痛在內的一系列癥狀,NSAIDs 類藥物作用於環氧合酶,減少 PGs 的合成,從而緩解紅腫熱痛等癥狀。但我們從藥效學也可以看出藥物作用的局限性,比如 NSAIDs 雖然緩解了癥狀,但對於造成炎症反應的原因(感染、免疫等)並沒有消除,如果這些因素仍然在,那麼癥狀仍然會捲土重來。

4. 擴展

從以上資訊中可以稍微推廣出兩件事:

4.1 抗菌藥物發揮作用的條件

從以上資訊中可以看出,藥物先是要吸收進入循環,然後經過循環運送到發揮效果的部位,那麼抗菌藥物發揮效果的部位是哪裡呢?就是感染部位了。比如同類藥物中左氧氟沙星在尿路濃度高,適用於治療尿路感染,而莫西沙星在尿路濃度低,故一般不適用治療尿路感染。

另一個條件是,藥物能夠到達感染部位,還要對造成感染的細菌有效,比如銅綠假單胞菌導致的肺炎,頭孢唑林和頭孢他啶都能分布到肺組織,但頭孢唑林對銅綠無效,因此不能選用。

所以抗菌藥物的治療有兩個先決條件,藥物要能分布到感染部位(PK),並且要對感染細菌有效(PD)。雖然抗菌藥物種類繁多,但是具體到感染病例,要同時滿足這些條件,還要不良反應能耐受,還要患者家經濟上受得了,還有其他七七八八的條件加上去,能選的葯真的不多。

4.2 藥物作用的兩重性

前面提到 PPI 作用靶點是 H-K-ATP 酶,這種酶當然在胃壁細胞分布最多,但身體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比如肺、腎、結腸、胰腺等器官也有少量存在,當 PPI 在體內發揮作用時,一般不會僅對胃壁細胞的 H-K-ATP 酶發揮作用而自動過濾掉其他部位的 H-K-ATP 酶,當抑製這些地方的 H-K-ATP 酶時,就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再比如 NSAIDs 可以減少攝護腺素的合成,而後者是胃黏膜的一種保護因子,並且有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當使用 NSAIDs 減少了 PGs 的合成,也就削弱了胃黏膜的保護及減少腎血流量,長期大量使用就可能產生胃腸道和腎臟的不良反應。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藥物不良反應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未經授權 | 禁止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