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增國際學校概況:江蘇上海増勢不減 公立名校分校增長明顯

文/Charlotte

文章中所討論的新增學校指的是本年內開始招生且處於運營狀態的新學校(這裡不涉及其是否已經取得各類國際課程認證)。據新學說統計數據,截止2018年10月,本年內共新增70所落成並開始招生和運營的國際化學校。

這70所學校分布於全國16個省份地區,除一線城市及經濟較發達地區外,國際學校發展開始向二三線城市滲透,且西南地區增量尤為顯著;相較於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及公立學校國際部(班),民辦國際學校新增數量呈現絕對優勢;除教育集團外,更多其他行業投資力量湧入國際學校行業,也成為催生高位增量的原因之一;基於學校運營及家長需求考慮,K-12學製成為新增校建校首選;在課程方面,英系課程仍是最受歡迎的國際課程。以下為具體分析:

江蘇上海増勢不減,四川進入增量一梯隊

區域分布方面,上海,江蘇與浙江所在的長三角地區及廣東地區國際學校增量共為36所,在新增學校總數中佔比超過50%,這說明經濟基礎,居民觀念,及市場依舊是國際學校發展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一線城市中,相較於上海10所,廣東9所,北京僅有4所新增學校,這與土地資源和學校牌照的獲得難度有直接關係。

對比北京和上海:北京作為國際學校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國際教育行業發展較為充分,增長空間較小;而同為教育行業較為發達的上海地區卻能保持較高增量。

一是上海所處長三角地區整體經濟較為發達,人民追求高品質國際教育的意願更為強烈,而上海作為國際教育發展的高地,對於周邊地區的人才及生源的虹吸能力,帶來了較高需求。

二來,據今年匯豐銀行與2月所發布《全球移居人士調查》顯示,上海為外籍人士提供的國際化職業前景在全球受訪城市中名列前茅,收入穩居全球第四,所以在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及外籍人員在華數量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上海依舊能成為國際教育人才聚集地。

而經濟狀況欠發達的內陸地區國際學校增長較為緩慢,各地區增長量均低於5所;而川渝地區異軍突起,新增國際學校達12所,四川更是以10所國際學校的高增量與上海及江蘇比肩,成為第一梯隊力量及西南地區的重要支柱。

一是因為四川省國際學校發展較早,在1995年,西南地區的第一所國際學校麓山國際光亞學校在四川成立。

二是因為四川地區在近兩年來經濟增速較高,2016-2017年連續兩年GDP增長穩居全國第六,經濟基礎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四川省的國際教育發展;

第三,同為經濟發展迅速的內陸地區,山東和河南2016-2017年連續兩年GDP增速分居全國第三及第五,共增加7所國際學校,經濟的高增長卻並沒有催生國際教育的高增長,這與當地民眾的教育觀念及開放程度有關,河南與山東地區作為中國“高考大省”對於傳統教育的觀念與接受度比較深刻,而對於國際教育的重視程度尚待提升。

民辦國際學校增長量呈現絕對優勢

在新增國際學校中,僅有3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和2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由統計可見,民辦教育佔有絕對優勢比例。這與國家對社會力量辦學的大力支持有著很大關係。2018年8月11日,司法部發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通知,草案第二章第五條進一步強調“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設立基金會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這一規定大大增強了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積極性。

公立學校國際部(班)增量僅佔3%,這與國家政策導向不無關係。對於公立國際部以基本公共資源為個性化教育及選擇化教育服務等的質疑,以及“無牌照”開設國際班的亂象導致了政策對於公立學校國際部(班)開辦的嚴標準.

自2013年起,教育部及各地管理部門對公立學校辦國際班的政策開始收緊,現有的公辦國際班招生人數不再增加;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增量也僅僅佔比4%,一方面與中國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所導致外籍人員在華數量增速降低,低需求導致低增長有關。

另一方面,目前國家在大力支持國際教育的發展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規範和要求,正確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導向尤為重要,這就要求中國的國際教育本土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但意識形態根植中國的未來人才。

國際學校行業投資熱度不減

在新增學校已知民間投資方中,教育集團佔比43%,而非教育集團佔比57%,可以看到跨界資本在K12教育領域的分量。

上文提到,民辦教育成為行業主要增長點,更多企業將目光轉向國際教育行業。一方面從企業自身考慮,因當前業務難以維持高增長或者致力於抓住國際教育投資風口,企業才將目光轉向教育行業,或收購學校,或並購教育集團,或直接投資建校;另一方面來自於政策對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放行。

如皖新傳媒(合肥萊普頓國際學校),電光科技(上海阿德科特學校),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英國阿平汗分校),香港麗新集團(橫琴哈羅德禮學校),杭州傳化科技城有限公司(杭州市蕭山區惠立學校),均瑤集團(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合肥校區)等企業所投建國際學校均將於2018-2020年開學運營。這也是近年來中國國際學校一直保持高增量,同時民辦國際學校在其中佔比逐年提高的原因之一。

在非教育集團辦學大潮中可分為兩類企業,一類企業徹底轉型致力於國際教育,例如2018年開年,中泰橋梁正式更名為“凱文教育”,從此在A股市場以純粹的教育標的面貌出現,並且2020年將在北京通州建立起第三座凱文學校。在此之前,中泰橋梁曾維持橋梁、教育雙主業運營模式兩年,後剝離橋梁鋼結構業務,雙業務模式徹底終結。

另一類企業跨界投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將於2019年正式開學運營的英國阿平汗分校由從事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國有控股公司中投發展於重慶兩江投建。

辦學形式多樣,公立名校分校增長明顯

2018年新增國際學校特點之一就是辦學形式多樣化,包括:政府與教育集團合作建校;中外教育集團間合作建校;公立學校設立民辦分校;地產等實業集團與國外品牌合作建校;民辦國際化學校設立分校等。

其中引進國外品牌或與國外成熟的教育集團合作佔到了1/3。 這與國外品牌及教育集團所能提供的高效成熟的教學方式及管理不無關係。

各個公立重點學校今年在全國共開出14所分校或附屬學校,佔比達1/5。其中,北師大附屬,人大附中及北大附屬所開出的6所分校分散於除北京外的全國其它地區。而其他重點學校分校或大學附屬學校皆開設在本省或地區,這種選擇主要考慮到學校自身影響力及異塵餘生周邊地區的需要。

十二年一貫製學校成為辦學首選

在2018新增70所國際學校裡,已知有51%的學校採用十二年一貫製形式建校,僅開設一個學段情況較少。

一方面這與社會需求有關。社會及家長對國際教育認知的改變有關。國際學校不再只是出國工具,而是一種更有效的全人培養途徑。具備完整體系,能夠讓孩子接受一貫製教育,往往更具吸引力。在市場需求驅動下,投資辦學主體建校時會優先考慮12年一貫製學校。

另一方面處於學校對於市場環境的考慮。根據企業增長谘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Sullivan)發布的研究報告,2016年,中國K-12產業由2012年的1240億元增長至2416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4665億元。51%的新增校選擇12年一貫製,是對於潛在市場的合理把握。

國際課程呈現多元化趨勢,A-Level最受歡迎

在已知國際學校引進的5種國外課程中,A-Level 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選擇,佔比41%,與排名第二的IB課程共佔比超過60%,此外還有1所學校引進了VCE課程。

A-Level課程成為新增校首選是存在現實意義的。相較於其他課程體系而言,A-level課程作為目前最為國際化的一種課程體系,除了開設範圍廣泛以外,成績被全球諸多國家認可,且難度適中,並且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課,對於學生後續升學非常有利。

而IGCSE課程學習能夠非常好的銜接A-Level課程,故而佔比也鋼彈20%;IB課程框架性明顯,靈活性大,運營難度稍大,也是較少學校選擇IB課程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IB課程越來越受歡迎。在數量上,2017年,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排名第三的國家。

而AP課程僅為16%, AP考試成績作為美系高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美國大學對其認可度較高。

另據新學說統計,目前已有63所學校公布籌建計劃,並將於2020年前建成並進行招生。截至目前,可知2018-2020年間將有133所學校進入市場。63所籌建中的國際學校分布於16個省市及地區,與2018年已開學運營的新增校分布重合。其中廣東地區13所,浙江8所,江蘇7所,分列前三位,而川渝地區共計7所,表現依然搶眼。

目前已公布籌建校增長情況與2018已開學學校相比較,總體上並無太大差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