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起死回生!真實故事告訴你早期心肺復甦的重要性!

提示: 點擊上方 "醫法在線" ↑ 輕鬆關注我們

先說兩個恐怖故事,未成年人不宜閱讀!

我上初一那會,每天都要經過一片玉米地。那個時候,我也不好好讀書,每天就想著如何逃學玩耍。

某一天,我和小夥伴逃學出來,神使鬼差的進了一片玉米地。

「啊」隊伍最前頭的小夥伴突然發出了一聲尖叫,然後便獃獃的站在了那裡。

被甩在隊伍後面的我們還以為小夥伴是遇見了毒蛇之類的動物,於是便披開荊棘奮勇上前。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副恐怖至極的場面:一個中年婦女倒在了玉米地裡,脖子處已經呈現黑乎乎的一片。

一根電線正懸掛在她的脖子處,從表面上看並無任何特異之處

頭腦空白幾秒鐘之後,大家下意識的撒腿便跑。

直到回到學校之後,才稍稍鎮定下來並將此事告知給了老師。

最後老師如何處理該事件我已經沒有了印象,反正經歷過此事之後我便很少逃學,更加不會輕易進入玉米地、樹林之類的地方。

後來仔細想來,一定是大風過後電線脫落,而死者正好因為接觸了脫落的電線而觸電身亡。

還有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讓我至今難忘。

15歲那年暑假,父母遠在外地打工,隻將我一人留在了農村老家。

雖然只是15歲的少年,但我要承擔起家庭的重任,比如飼養雞、鴨、狗等牲畜,最重要的是要伺候莊稼

我們那裡的莊稼只有水稻和小麥,暑假的時候種植的正是水稻。

有過生活經驗的人們都知道,伺候水稻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田裡要有水。

為了保持水稻田裡的蓄水,便不得不時常用抽水機將池塘之中的水抽進田裡。

那個時候流行的是一種輕型的電動抽水機,像我這樣的少年便可以輕易的將電動抽水機扛到田間地頭。

將電動抽水機固定好之後,用幾十米甚至數百米的電線連接家中的電源插座,然後便可以工作了。

這項工作看似容易,實則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因為十分容易觸電。

那一年,村裡有一位兼職理髮匠的大叔便因此去世了。

為了節省時間,他事先將電源插頭在家中插好,然後方才將電線捋順至田頭放置電動抽水機的地方。

只知道他光著腳和上半身倒在了田埂上,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焦糊味。具體觸電身亡的過程我並不清楚,因為獨自在家的我直到事發第二天才得知消息。

我說這兩個故事的目的很直白:觸電事件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生,這種隱患甚至就潛伏在你我的身邊。

為此,我特意上網搜索了一番。

漢中新聞在2018年6月2日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漢中6旬女子與兒子兒媳上山遊玩 遭私設電網電擊身亡》的文章。

文章中說:7月20日,為了乘涼避暑,死者同家人一起前往雙溪鎮賴家寨遺址遊玩。在晚上八點鐘左右,遊玩途中的死者突然倒地。通過手電筒發現死者身邊是一根電線,旁邊還有架起的竹竿。慌忙之中的家人四處尋求幫助,直到40分鐘之後才返回事故現場。

2018年5月30日網易新聞有這樣一則報導:《東莞男子出租屋洗澡被電擊身亡 家屬索賠50多萬》。

文中提到:2017年5月,袁某從梅州來到東莞,借住在老鄉陳某位於茶山鎮的出租屋內。6月的某天,袁某在出租屋內使用熱水器洗澡時,發生觸電,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4月2日,搜狐新聞報導了一則新聞《寶寶舔充電頭被電擊身亡真相》。

文中介紹了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會犯下的錯誤:「跟平時一樣,媽媽去廚房做飯!!把寶貝獨自放在房間裡玩耍,小孩調皮,對手機充電器產生了興趣!這時充電器還是連接電源的,孩子剛開始只是用手甩來甩去的,後來就開始用舌頭舔來舔去!小孩好奇地用舌頭舔到了充電的末尾處!!瞬間悲劇發生了!小孩口部直冒煙!!全身瞬間成了焦狀!當母親做完飯回到房間時,已經晚了!!

類似這樣的新聞其實還有很多,如果你夠仔細的話,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共同點:死者從發生觸電心跳呼吸驟停到被及時搶救都有比較漫長的過程。

這也是我要發布本文的唯一原因:對於觸電後心跳驟停的患者,早期、及時、高效的心肺復甦至關重要!

下面讓我們再來看幾則新聞報導:

2017年8月30日,網易新聞有一篇報導,題目是《小夥觸電半小時後復活:父親就地做心肺復甦》。

一位21歲的在讀大學生,假期幫助家人乾活,卻突然倒地不醒。

隨機小夥的父親便及時為他做了心肺復甦,並且第一時間尋求幫助送往醫院。

20分鐘後小夥被送至醫院時,全院30多名醫生正在急診室旁準備參加醫院的一項工程啟動儀式,這為小夥的急救贏得了時間。

30多名內、外科醫生全力搶救,靜脈切開、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全都用上,十多分鐘後,小夥的呼吸和心跳逐漸恢復。

新浪湖北在2016年8月13日以《觸電男子心跳驟停 醫生一路進行心肺復甦奇蹟復活》為題報導了類似的一則故事。

一名裝修工人在作業是不幸被220V的電流擊倒,隨機肢體抽搐、昏迷不醒繼而心跳呼吸停止。工友們發現後隨機切斷電源,尋求幫助。急救醫生第一時間趕到,一路心肺復甦將其送進醫院。

送進醫院時患者口唇紫紺、四肢冰涼,左手食指為電擊傷入口,右胸部為出口,兩處均有一「綠豆」大電灼傷口。醫院立即搶救,1小時後,患者恢復自主心跳呼吸。

中國新聞網在2017年10月26日發布了題為《男子觸電心跳驟停 護工路遇大喊:我來心肺復甦》的文章。

一位剛從醫院下夜班回家的護工司機,途徑集市時發現了一名因為觸電而心跳呼吸驟停的男子。雖然當時圍了很多人,但卻只知道用掐人中這種方式來解救。

護工司機立刻挺身而出,阻止了家屬錯誤的急救方法,為患者做了十多分鐘心肺復甦。十多分鐘後患者便恢復了心跳呼吸,緊接著被送進了醫院進一步治療。

在醫院裡這位護工司機的主要工作就是運送手術室和急診科病人,他說:

「幾乎每天,我都能看到醫生如何急救病人,什麼樣的病人需要什麼樣的急救。我都記在心裡,沒想到臨場運用時還真起了作用。」

類似這樣的新聞報導在網路上同樣有很多,患者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被早期、及時、高效的進行了心肺復甦!

而,近期我和同事們也經歷了一場這樣見證奇蹟的大搶救。

7月27日中午13點30分鐘,一位年輕24歲的小夥在安裝線路時不幸觸電從5米高空墜落。

墜落後的患者隨即昏迷不醒,繼而心跳呼吸停止。

幸運的是此時剛好有一位不知姓名的醫務人員路過,他挺身而出立即為小夥施行心肺復甦,同時撥打120尋求幫助。

13:42時120趕到現場,從這位熱心醫務人員手中接過患者,一路不間斷的心肺復甦趕往醫院。

13:45時患者被送進搶救室,我的同事接診了患者。

此時,患者依舊沒有任何生命體征,甚至已經瞳孔放大。從臨床的角度來判斷,患者已經死亡。

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不僅是因為這是一條年輕的生命,更是因為醫者仁心我們從不輕言放棄。

氣管插管、心臟按壓、電除顫、復甦藥物等一系列措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我們不相信奇蹟,但我們卻從不輕易放棄!

我們知道總是去安慰,但我們從來都在努力!

終於,在一系列的努力之下,皇天不負有心人,死神也望而卻步!

14:05,搶救成功性開始顯現,患者出現自主呼吸和心跳。

但,這只是搶救成功的第一步。對於患者來說,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為我們要挽救的不僅是患者的生命,還有患者未來的生活品質。

因為對於患者來說,受損的不僅只是心臟,還有長期缺氧的大腦等全身各個重要臟器!

心肺復甦的黃金時間只有4-6分鐘,如果大腦缺氧時間超過10分鐘就可能會發生腦死亡!

緊接著患者被送入重症監護病房,在重症監護病房同事們的努力下,患者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正在逐步康復!

以上這些因為觸電而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為什麼能夠被成功搶救?

早期、及時、高效的心肺復甦!

早期、及時、高效的心肺復甦!

早期、及時、高效的心肺復甦!

作為一名急診醫生,我有著深刻的體會,而且我不止一次的在文章中提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院外心跳呼吸驟停患者來說,大多數人在被送進醫院後,心肺復甦等搶救可能只是在宣布死亡前的一種儀式。

因為他們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早期、及時、高效的心肺復甦!

這樣的例子我見證了太多,這樣的悲劇我遇見了太多!

有人將心跳呼吸驟停當做昏迷,有人隻給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掐人中,有人只知道給拍打心跳呼吸驟停患者的肘關節、有人在發生患者發生心跳呼吸驟停後既不做急救也不呼叫120......

有人說每一場死亡都有著精心謀劃的過程,每一個悲劇都是人為的結果。

通過以上來自網路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我要說:在每一場搶救成功的背後,都有著一系列看似巧合的「奇蹟「!

如果不是有人能夠及時判斷出患者已經心跳呼吸驟停,如果不是有人能夠在現場第一時間心肺復甦,如果不是120及時趕到持續心肺復甦,如果不是有著急診和重症監護室的強大技術支持,如果不是家屬能夠全力配合,如果不是醫務人員的堅守,如果不是患者本身有著年輕心臟,便不可能有奇蹟的出現,也不可能有著這樣幸運的結果。

在閱讀了以上這些故事之後,你有著怎麼樣的感受?

我想我們應該有著這樣的認識:

1、觸電事故經常發生,生活中我們應該有防範觸電意外事件發生的警惕性。

2、發現他人觸電後,第一時間並不是搶救,而是切斷電源,避免更多人受害。

3、學會心肺復甦,能夠早期、及時、高效的為因為觸電而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心肺復甦。不要認為自己可能不會遇上這種事情,如果人人都抱著僥倖心理,如果人人都不會心肺復甦,某一天你突然倒下了又該怎麼辦?寄希望於圍觀群眾為你掐人中嗎?

4、第一時間尋求專業人員幫助,比如120急救服務,比如取AED等等。

關於正確的心肺復甦有很多內容,簡單的文字很難讓人理解。

有一部著名急救專家賈大成老師的教學影片可以很輕鬆的理解,見下面:

作者簡介:最後一支多巴胺,急診內科醫生。本文已獲授權轉載。

醫法在線:專註醫療法律,傳播醫患聲音,期待您的關注!(投稿(顧問):[email protected]

關注,了解更多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