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817期)

鄭某,男,17歲。上口唇生一小疹,誤認為粉刺而擠壓。翌晨,紅腫癢痛增劇,至午後而來診。證見瘡項紫黯,無膿,上唇外翻,浮腫蔓及兩側顴頰,焮熱拒按,高熱41℃,氣急,鼻翼煽動,口渴,煩躁不寧,舌質紅,苔黃燥,尿短赤,便秘5日未下,脈滑數有力。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炙甘草東加減(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張××,女,56歲,患者心悸氣短10餘年,時輕時重,兼見失眠多夢,口乾咽燥,手足麻木,雙膝關節酸痛,大便乾燥,10天前上述癥狀突然加重。

症見精神不振,形瘦面黃,兩頰潮紅,舌質淡紅有齒痕,少苔,脈結代。心率60次/分,律不齊,二尖瓣聽診區聞及IV級收縮期雜音,心電圖示:頻發室上性早搏。血沉6mm/小時,抗「O」500部門。

辨證:氣血不足,心陰陽俱損

治則:通陽復脈,滋陰養血

方葯:炙甘草東加減

炙甘草12克,桂枝9克,人蔘5克(先煎),麥冬10克,生地45克,炒棗仁30克,阿膠6克(烊化),丹參25克,生薑3克,大棗10枚。

投藥10劑,諸證減減,體力增加。但舌脈無變化,守方調理月余,諸證皆除。(《中醫雜誌》,1994;36(7):409)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各家論述

《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蔘、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薑、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葯也。人蔘、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薑、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血證論》:此方為補血之大劑。薑、棗、參、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為柔和,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於血海,下藏於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