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評論:救市應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

  韓瑋

  (著名對衝基金經理,高級經濟師,清華大學MBA。擁有CPA、大陸及香港證券期貨從業資格。20年證券期貨從業經驗。現任恆豐泰石(北京)資本管理公司總經理。曾任中國銀河證券資產管理總部投資副總監、總監;華富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光大金控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

  “在救市過程中,既要精準快速地保證貨幣的流動性,斬斷投機資本的套利路徑,重拾市場信心,又要盡量采取市場化手段,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

  縱觀全球金融市場,無一例外,都是由具有七情六欲的芸芸大眾組成的。投資群體的情緒往往脫離政治、經濟的基本面,呈現出過度狂熱或過度恐慌的周期性波動,導致金融市場失靈。為了防範由局部金融市場失靈引發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歷史上,國內外政府機構依照巨集觀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的基本常識,都曾經采取過必要的救市措施來履行其職能。

  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證明,政府如果采取有效手段救市,不但能恢復市場信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還能使救市基金大幅增值。

  股票市場救市必須以價值為根本。當一隻股票的價格在一個外行人看來都明顯低於價值時,政府此時出手救市一定會藥到病除。救市基金集中火力買入對指數影響最大且價格明顯低於價值的大盤藍籌股,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恢復市場信心的作用也最大。1998年亞洲金融(港股00662)危機時,香港政府僅僅買入了33隻恆生指數成份股,就實現了很好的救市效果,而且還有利於救市基金最終成功退出。

  針對由於股票質押、杠杆等因素引發的流動性問題,應當向相關金融機構提供直接的流動性援助。因為恐慌環境中的市場價格往往是錯誤的,所以此時應當基於金融機構持有資產的評估價值,並根據金融機構的申請,由政府機構采取質押回購、大宗交易買斷式回購的方式收購其失去流動性的資產,以此來精準地解決流動性問題。基於價值的交易行為,恰恰是市場化原則下最有效率的形式,相關金融機構要為持有的泡沫資產和專業判斷的失誤承擔相應的經濟損失和後果。

  使用救市基金在股票二級市場上大肆購買有泡沫的股票資產來拯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不但使解決流動性問題的效率非常低,還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更是助長了投機風氣,違背了救市宗旨,最終往往會被深度套牢。

  此外,金融市場的某一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出現流動性危機,此時采取積極快速的救援措施就是雪中送炭。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由於極其少數貨幣基金持有的證券“爆雷”,引發了全國貨幣基金持有者恐慌性贖回,最終造成貨幣基金流動性困難。彼時美國企業和個人的大量流動資金沉澱其中,而貨幣基金不能贖回則造成企業沒有資金來購買原材料、交水電費、發工資等,個人投資者也面臨手頭拮據無法購買日常消費品的狀況。面對整個經濟即將步入停轉的危險境地,美國政府當即宣布對貨幣式基金提供按照面值贖回的流動性保證,市場信心恢復了,政府為此準備的救市基金最後並沒有花費一分錢。

  救市基金的退出應當做好長期規劃,采取多種方式逐步退出。比如,可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在一個正確的時機,采取德國式的大股東增持、上市公司回購的模式;或者參照香港盈富的模式:轉讓給社保基金、保險機構、指數基金;在市場股票市場出現較大泡沫時,則可以從二級市場逐步減持,既能抑製市場過熱現象,提前化解風險,又能維護股市良性、平穩地運行。

  此外,還要加強建設金融危機預警的應急制度,規範救市類平準基金的設立、籌集、運作、資訊披露等。會計政策上,對於社保、保險等長期投資者持有的證券資產,當市場價格不處於公允狀態時,在滿足一定持有期限和較低的市盈率指標前提下,可以選擇採用淨資產入账的方式。

  總之,在救市過程中,既要精準快速地保證貨幣的流動性,斬斷投機資本的套利路徑,重拾市場信心,又要盡量采取市場化手段,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普通投資者則要堅持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慎用杠杆,重視風險。如果投資者一出現損失就想靠政府救市來解套,這是非常不現實、不明智的。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