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叫停”到“試點”,網約護士離我們還有多遠?

價格高、盈利模式不清,安全性風險,「護士上門」服務發展的三塊絆腳石。

3 月初,海南省印發了《海南省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實施方案》,鼓勵發展網約護理、網約家庭醫生、網約家庭藥師等服務,為居民在線提供健康谘詢、慢性病隨防等服務。

今年 2 月中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發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 6 省市進行「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

短時間內,多個政策指向「互聯網+護理服務」行業。具體說來,這個行業類似醫療服務的「滴滴版」,互聯網平台聚合了一批醫生護士,用戶通過平台在線預約,便可在家享受醫療服務。

這個行業早在 2015 年迎來過一次短暫的爆發。

以「護士上門」服務為例,2015 年有十餘家相關成立,只是四年來,這批企業的發展速度並不如預期中的迅速,整體還處於初創階段,發展較快的公司也隻到 B 輪融資。2017 年,因資質問題,上海市衛計委甚至明確表示,護士與網約平台簽約涉嫌違規執業。整個行業面臨「叫停」危機。

從「叫停」到「試點」,近年來,是什麽製約了「護士上門」服務市場的爆發?

中國 2.22 億老年人中,近 1.5 億患有慢性病,而目前上門醫療的相關服務還只在一二線城市展開

人身安全的雙重風險

今年 2 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於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由實體醫療機構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平台,派出本機構注冊護士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新政雖未對第三方上門醫療服務平台一刀切,但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思路已經明朗,「實體醫療機構才是服務的核心與關鍵。」

浙江省恩澤醫療中心主任陳海嘯表示,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必須是醫療機構,互聯網平台可嘗試與合法醫療機構進行合作,拓展醫療服務的內涵。畢竟,作為一項高風險性的服務工作,其涉及服務主體與對象兩方面的安全隱患,且目前的市場環境尚未建立合理的保障體系。

此前有報導,上海一位女性在某 app 上網約護士打美白針,導致出現心慌、耳鳴等症狀,持續兩小時身體才恢復正常。該 app 運營負責人表示,他們確實沒有在所在地衛生主管部門備案或者獲得許可,但其解釋公司提供的服務內容屬於做健康管理,不是診療行為。

對用戶而言,護士上門服務存在一定人身意外風險。

名為《「互聯網+護理」上門服務發展現狀》的論文提及,「護士雖然可以解決不少護理問題,但因護士沒有處方權,在疾病治療、用藥等方面會受到一定限制,可能會造成病情延誤等情況」,此外,「護士在家庭中指導病人服藥或者打針時,如遇到藥品安全、變態反應等問題,不恰當和不及時的處理,可能會增加醫療風險。」

此外,作為女性從業者較多的護士群體,單獨到患者家裡執業時,也可能面臨人身安全隱患。業內人士稱,平台方在保障護士安全的體系上也有待加強,比如最基本的意外保險,「包括護士上門的行業標準、風險規避制度等,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完善」。

目前的上門醫護服務主要面向居家養老、院後康復和母嬰三類群體

從「平台」到「機構」

目前的上門醫護服務主要面向居家養老、院後康復和母嬰三類群體。據金牌護士 CEO 丁少磊介紹,居家養老用戶佔比多達 60%,客單價在 200 元左右,服務費由平台與護士分成,75% 給到護士。對以「護士上門」作為拳頭產品的醫護平台而言,用戶的複購率是其營收的關鍵。

丁少磊曾透露,金牌護士的訂單複購率為 60%。而極客公園在另一家上線三年多的平台看到,該平台提供 20 余項「護士上門」服務,各項服務的銷量平均只在六千單左右。業內人士指出,複購率不高,商業模式尚未成熟,是多數同類型平台難以做大,甚至倒閉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營收來源單一的問題,金牌護士 CEO 丁少磊設想了「三步走」計劃,首先通過居家護理、社區護理尋求服務變現,接著是通過護士的管理者或經營者角色,做醫療流量變現,銷售健康服務或產品,在護士覆蓋足夠多人群後,通過雲平台實現數據變現。丁少磊介紹,目前金牌護士已經積累了約 30 份用戶數據。

O2O 模式的本質是整合零散資源,直連供需端,時下已經成熟的網約車、網約家政等服務領域,所設計的服務環節少,鏈路短,社會風險較小,且權責相對明晰,可以實現 O2O 作為平台,讓個人直接聯繫個人。醫療行業不同,其居於產業鏈條長、專業要求高、社會風險大等特點,個人需依托機構,才能有效實現個人與需求的對接。

創業初期,丁少磊的想法是做「平台」,將金牌護士定位成「護士上門」服務的「滴滴版」。一年後,他意識到,單純走平台的模式無法讓用戶享受更專業的服務,於是開始了戰略轉型,走護理服務機構的路線。

除了保持原有的線上預約服務,金牌護士還開設了社區護理站。據丁少磊介紹,一家護理站的前期投入不到 100 萬,場地約 100 平方米,站內配有八名護士,兩名康復護士。護理站除了

為滿足平台內部的上門需求,其服務範圍也會異塵餘生周邊社區居民。

「護士上門」的服務內容包括常規護理、點滴、靜脈采血等

「奢侈性」的醫療服務

時下,各上門醫護平台提供的服務差異不大,主打「護士上門」,提供的項目包括打針點滴、靜脈采血、母嬰護理、慢性病管理等。用戶通過 App 上傳醫療機構開具的處方、藥品及病例證明,在線下單,平台收到訂單後會進行審核,接著派給相應的護士,或由護士主動接單。

這些護士的來源有兩種渠道,一是平台下設醫療機構的全職護士;二是在各大小醫院就職,利用碎片化時間在上門醫療服務平台兼職的護士。多數平台採用「基本上門費+服務費」的形式收費。其中,服務費以計時收費的方式結算,根據護理項目的不同,工作任務的複雜程度,護士可與用戶協商。

一次護士上門服務的費用在 60—600 元不等,以上門護理服務平台「滴滴護士」為例,價格最便宜的項目是打針(皮下、肌肉注射),一次 158 元;最暢銷的服務是老年癡呆護理,單次時長預計在 90 分鐘以內,單價為 596 元,服務範圍包括檢測血壓、血糖、心率等生命體征,為服務對象更衣、翻身、輔助進食等。

「護士上門」雖然免去了病人去醫院掛號等位麻煩,但其價格卻遠貴於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

比如靜脈點滴,多數平台的價格為 150 元左右,根據《2017 北京醫療服務項目及價格表》,公立醫院成人門診靜脈點滴的價格約為 7 元,二者相差近 20 倍。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定價只是在「可接受範圍」,「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才會選擇」。

2016 年,北京市開始實行六項醫保新政,將上門醫療服務和建立家庭病床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對中低收入的病患而言,這無疑是利好政策,但其並未在全國範圍開放。因此,定價略高的「護士上門」在目前的市場與政策背景下,可以看作是「奢侈性」醫療服務。

儘管支付能力受限,盈利模式有待探索,不完善的醫保體系和行業制度,都在製約著用戶為「護士上門」服務買單,但據國家衛計委統計,中國 2.22 億老年人中,近 1.5 億患有慢性病,而目前上門醫療的相關服務還只在一二線城市展開,多數從業者認為,「這是一個尚未被激活的巨大市場」。

責任編輯:臥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