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抓住4點,調補就不會偏離

悅讀中醫 推送最新鮮的

小 編 導 讀

臨床上,體虛之人不在少數,大家都想好好調理一下。那究竟怎樣調補才是正確的?是不是多吃大棗、阿膠就可以?小編覺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這裡同樣適用。了解自己的身體,自己為何種體虛,如此才能對證調補。不同的人群,調補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千萬不可盲目調補,以免沒有效果,反受其害。

「調理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身體好!」

「什麼叫身體好?」

「就是身體陰陽平衡。」

這句話可能我們平時說得很多,但是對於中醫專業人士來說,我們更願意講「和」而不願意講「衡」。因為「衡」這個概念,有點像天平,這邊放50g重量的東西,另一邊放50g的砝碼,就平衡了。但是「和」的概念更寬泛一點。

難道陰陽平衡就是人體裡面有50%的陰和50%的陽嗎?顯然不是。

人體內水分佔了大多數,按照中醫來說,這些津液、水分應該屬於「陰」,難道就是「陰」多了,陰陽不平衡了嗎?並不是。

這麼多的水分對人體來說恰到好處,而其他的「陽」就夠用了。陰陽互生,有相互的製衡,相互的補充,相互的利用,就是一個好的狀態。想要變成一種「和」的狀態,通常我們會在冬天使用進補的方法。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進補呢?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

一般來說,體虛有4個方面——氣、血、陰、陽。

當然,這是一個簡單的分法,也有些人可能氣血都比較虛,或者陰陽兩虛,或者氣虛加陰虛,氣虛加陽虛,都有可能。

氣虛,從癥狀上來說,就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特別容易累。中醫常說「氣」,可能一般人聽起來太玄乎。簡單來說,我們常說這個人脾「氣」大,神「氣」活現,趾高「氣」揚,這都是說「氣」,也就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生命活力的表現。「氣」足的話,活力足,精神旺,「氣」如果不足,人就「蔫」了。氣虛的人很容易動不動就出汗,有點喘,或者氣急。

對於氣虛的人應該怎麼調補呢?在藥物上最常用的就是黃芪和人蔘,人蔘如果吃不到,吃點黨參也可以。在平時的食物當中,糯米、山藥都是補氣的佳品。

再來說說血虛。中醫的血虛和西醫的血虛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表現就是爪甲顏色淡,頭暈目眩,面色萎黃,月經量少。

血虛的人該怎麼調理?西醫可以採用補鐵的方式,讓血色素(血紅蛋白)升高。中醫治療最主要的藥物就是當歸、阿膠,還有一個專門補血的方子叫四物湯。而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中,紅棗、桂圓都是補血的(當然這裡的「補血」不一定是升高血紅蛋白)。

陽虛,就是人的「陽氣」不足。男性和小孩的陽氣都很足,像青年人、中年人,睡覺有時不想蓋被子,因為他陽氣足,怕熱。可是到了老年的時候,就容易身體蜷縮、腳冷,穿兩件羽絨服都不夠禦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氣用完了。陽虛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怕冷,手腳怕冷。另一個表現就是在性功能上面,出現陽痿、早泄,包括起夜多、夜尿清長,這都是陽虛的表現。

陽虛就要補陽,就要使用溫性的東西。在藥物裡面最厲害的補陽藥物就是鹿茸,鹿角也是,它們都是溫性的。平時吃東西裡比較典型的就是羊肉,到了冬天也是一種溫補的家常菜。

對於陰虛來說,我們知道「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互相製約,「陽」就是火,「陰」就是水,正常的情況下兩者相當,處於平衡狀態。

如果陰虛那就水少,火相對來說就大了,所以陰虛火旺。最常見於更年期的女性,表現為潮熱,一陣烘熱汗就出來了,臉紅紅的,半夜失眠,睡不著覺,是一種怕熱的狀態,舌頭伸出來是紅紅的、沒有苔,我們說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

那水少了該怎麼辦呢?補水。常用的藥物是地黃,還有冬令進補會用一些膏滋,比如龜甲膠、鱉甲膠,這些都是補陰的藥物,當然同時它們還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平時常吃的東西裡面西洋參、楓鬥、白木耳、百合都是養陰的。

根據體質的不同,可以補氣、補血、補陰、補陽,這就是調補。但是,不需要把陰陽調到平衡的程度,調到對於你現在這個狀態最好就可以了。

根據人群不同,調補也有不一樣的操作方案。

中醫有一個概念,腎為先天之本,脾胃後天之本。

小孩只需要開胃,只要孩子肯吃肯動,就能生長。我們常說小孩「見風就長」,只要吃得好就行。但現在很多情況下家長餵養不當,孩子厭食挑食,那就長不好了。

青年、中年人最主要是調補脾胃,只要脾胃功能好了,可以吸收水谷精微,吃的東西能消化,那麼氣血都會變好。因為這個年齡階段,從娘胎裡帶來的精微物質還在,沒有流失,就是中醫說的「腎」。腎不虧,所以不一定要補腎陰腎陽。

對女性來說,需要補血補陰,這都是女性先天比較容易缺乏的東西,應該注意補充。除此之外,一定要注意疏肝。女性往往有情緒化的傾向,經常在不舒服的時候,鬱鬱寡歡。如果不去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精神狀況不佳,就會影響到氣血流通。所以,我們常常在補的同時加一些疏肝的葯,比方說逍遙丸。

老年人在補脾胃的同時一定要補腎,因為他的精氣少了,用的時間長,基本上快用完了。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不好,所以要加開胃的葯,補的同時能增加吸收。另外,老年人常常有動脈硬化、血管老化的情況,加點活血的葯讓藥性能夠通達全身。

所以,對於進補這個事還得看醫生,不能瞎補。

現在跟很多人說要補,他們就開心;而如果跟他們說不需要補,他就不開心,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有時候營養過剩是不需要補的,無須濫補。還有補不對症,明明陰虛卻用補陽葯,明明陽虛卻用補陰葯,這也是不對的地方。

另一個就是社會風氣,人們普遍認為貴的就是好的,補藥就要越貴越好。其實,吃的都是葯,不是吃錢,吃的葯只要對症就是好的,「和」就是好。

體虛應該這樣補,這份講解是不是清晰明了?

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崔松老師可以講給你聽的還有很多——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好書)

一本「好看」「好聽」「好懂」的3D書!

本書是知名醫學科普節目主講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崔松主任醫師的節目內容精選。本書選出和老百姓貼合度高、實用性強的文章55篇,其中包括常見病的防治知識、日常保健及中醫養生等內容,分為癥狀篇、問葯篇及心腦血管篇三部分,以心血管疾病和心身醫學的相關內容為主體。

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瀏覽好書風采

免費試讀吧!

播放GIF

往期精彩回顧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