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官山漢墓醫簡中脈診理論學術思想初探

老官山漢墓醫簡中如《敝昔診法》及《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等包含有豐富的脈診內容,通過對老官山漢墓醫簡中脈診理論的解讀和分析,並與出土醫學文獻及傳世醫學文獻的比較對勘,以期為梳理扁鵲脈診理論的發展脈絡提供些許線索。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扁鵲言醫, 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循序,弗能易也。」由此可見扁鵲是脈診理論和方法的創始者,他創造的診脈理論和方法為後世醫家所遵循。老官山漢墓醫簡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比《內經》《難經》更早的古代脈診文獻,其內容當與扁鵲脈法更為接近。

01

損至之脈

《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包含豐富的脈診內容。

683簡:「人一息脈二動曰平;一息脈三動曰 三擅,三擅者奪精。」

684 簡:「人一息脈四動曰澶,澶者奪血;·人一息脈一動曰少氣。」

686 簡: 「人一息脈六動曰重,重者死;人三息脈一動曰靜,靜者奪血。」

687 簡:「人再息脈一動曰離澶,離澶者奪□;□□脈一動曰絕,不至者死。」

708 簡:「人四息脈一動曰亻無, 亻無者死(見下圖);·人一息脈五動曰暴,暴者奪精死。」

以上條文闡述了呼吸與脈動的對應關係,用以判斷是平人與否,出現了脈動疾數的 「擅」「澶」「重」「暴」的脈名描述,也有脈動緩慢的「少氣」「靜」「離澶」「絕」「 亻無」 的脈名,較為完整地提出了由息數和脈動數共同來診斷疾病的方法。

《素問·平人天氣論》曰: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清代張志聰註:

「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為一息。」

「一息」指「一呼連一吸」。

《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中「一息」為「一次呼氣」的意思,《說文·心部》:「息,喘也。」 喘則出氣,則息指呼氣也。與《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中「息」的意義一樣的佐證可見於《戰國策·齊策》有「閔王太息」、《漢書·高帝本紀》「喟然太息」。這些文獻中的「一息」都是指「一次呼氣」的意思,從而看出《素問·平人天氣論》中描述的平人脈象與老官山漢墓出土醫簡中描述的大體一致。《素問·平人天氣論》更完善的地方在於「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清代張志聰註:「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餘不盡,而脈又一動,如歲余之又閏也。」

《難經·十四難》載: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謂死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謂損之脈也。」

此段與《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中脈診理論的描述大致一致。《脈經·診損至脈第五》的損至之脈的描述與《難經·十四難》描述大體一致。

對比《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難經》和《脈經》可以看出,三者有一致的思路和共同的基本觀點:先確定「平脈」,再確定「損至脈」;把呼吸和脈搏結合在一起考察和論述;以脈搏次數比正常增多為「至脈」,以脈搏次數比正常減少為「損脈」。

《素問·玉機真臟論》: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不管是《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還是《黃帝內經》《難經》《脈經》等書,都強調了「一息脈五至」以上的病證兇險,預後為死症。

後世醫家在註解《難經·十四難》時對「離經」「奪精」「命絕」「死」的具體生理意義有過闡述,如對 「離經」的解釋為:

「虞曰:經者,常也,謂脈離常經之所。細而言之,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乃為一周,後從始起之經再行。今一呼脈三至,脈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脈行四寸半,一息脈行九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過於半脈,不在所起之經再起,故曰離經也。」

這有助於我們理解《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中有些脈名的含義,只是《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的 「擅」「澶」「重」「暴」「靜」「離澶」「絕」「 亻無 」的脈名與後世脈名有異,具體意義還有待考證。


02

真臟之脈

《敝昔診法》一書中有五臟病脈描述。

21 簡:「脾至如鳥之豆,如水之深,病出於脾,內閉五臟,骨月(肉)不相□。」

如鳥之豆是指如鳥啄豆的意思。相似的描述可見於《黃帝內經》《難經》《備急千金要方》等書中。

在《素問·平人天氣論》: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備急千金要方·脾臟脈論》:「脾脈來堅銳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 之流,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難經·十五難》:

「死脾脈來,銳堅如雀之啄,如水之漏,是脾衰之見也。」

以上書籍關於脾臟真臟脈、脾死脈象的描述大致相同,或可以看出後世脾真臟脈象的理論源於扁鵲的脈診理論。

30簡:「腎闢辟如單(彈)石者,病出於腎,其骨侵侵流。」(見下圖)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闢辟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

《素問·平人天氣論》曰:

「死腎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

闢辟然如彈石形容腎脈無喘累生動之氣,是腎之死象也。《備急千金要方·腎臟脈論》曰: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闢辟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

「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太過則令人解?,脊脈通而少氣,不欲言。」

《黃帝內經》的描述中,所有真臟脈見,其預後都為「毛折乃死」。《靈樞》曰:

「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

「經脈空虛,血氣枯弱,腸胃?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是皮毛夭折者,血氣先死。

從《敝昔診法》20、30簡文中脾、腎兩髒的死脈描述與《黃帝內經》《難經》《脈經》《備急千金要方》等中醫學文獻對勘可以看出,扁鵲真臟脈的理論在後世醫學文獻中得以流傳下來, 文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是可信的;我們可以根據後世中醫學文獻中五臟真臟脈的行文規則,推測《敝昔診法》中其餘三藏的真臟脈的脈象和後世理論其實質應該是一樣的,可能只是描述上的差異。

21、30兩條簡文不單只是真臟脈理論的闡述,同時有多診合參的理念在內,如脾至脈後有「骨肉不相□」、30簡後有「其骨侵侵流」等形診的描述。


03

相脈之過

623簡:「·相脈之過,左手直(置)【果】(踝)五寸而案之,右手直(置)果(踝) 而單(彈)之。應手如叄舂,死;不至如食間,死。它脈盈,此獨【虛,則主病】。它脈滑,此獨莈,則主病;它脈靜,此獨動,則主病。脈固有動者,骭少陰,辟大陰、少陰,主動,動疾則病。此(596 簡)所以論有過之脈也,其餘必謹察脈當脈出 (587 簡)」。

這是利用左、右雙手按、彈足部體表動脈進行診脈的診斷方法。

上述內容在張家山漢簡《脈書》一書中有相似的記載,在《脈書》中,將「相脈之過」作「相脈之道」,老官山醫簡比《脈書》多了脈動特徵的描述,如「應手如叄舂」「不至如食間」為「死症」,但兩書的內容最後都為「此所以論有過之脈也」,都是診脈的方法,體現出了脈診部位以及正常脈動和有過之脈的判斷。

在《素問·三部九候論》一篇中,其原文是: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 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現存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敦煌出土醫藥殘卷,編號為 p3287。其原文如下:

「以左手去足內跺上五寸,指微按之。以右手指當跺上微而彈之。 其脈中氣動應過五寸已上。蠕蠕然者,不病也(蠕蠕者,來有力);其氣來疾,中手惲惲然者,病也(惲惲者,來無力也;其氣來徐徐,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手者,死也(徐徐者,似有似無也);其肌肉身充,氣不去來者,亦死(不去來者, 彈之全無)。」

在張家山、馬王堆、老官山漢墓醫簡、敦煌出土醫藥殘卷出土之前,我們很難理解《素問·三 部九候論》中的診脈方法。這些出土醫學文獻的補充,使我們能清晰地認識到用左右手按足部動脈的診脈方法以及判斷有過之脈的方法。

李伯聰先生的《扁鵲及扁鵲學派研究》一書中,從科學社會史料考證的角度出發,以《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為源頭,結合春秋戰國及兩漢相關文獻從多個方面對扁鵲及扁鵲學派的史實進行了翔實考證,提出了在戰國時期「扁鵲學派」是已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醫學學派的觀點,肯定了司馬遷關於「扁鵲言醫,為方者宗」的評價。

通過此次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脈診內容與傳世醫學文獻相互比較,可以得出,老官山漢墓醫簡的脈診內容從側面肯定了「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的論點。同時,老官山漢墓出土醫學文獻 的發現,為釐清古脈診理論與方法的演變歷程提供了有用的第一手實物資料,也為我們在研讀傳世文獻時遇到疑惑時找到了新的、更古老、更有力的證據。

本文相關

[ 基金項目 ] 四川省科技廳科技支撐項目「成都市老官山醫學文獻文物的科學價值研究」(2014SZ0175)。

[ 作者簡介 ] 劉小梅,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醫醫史文獻研究,現就讀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

[ 通訊作者 ]李繼明,研究員,主要從事中醫醫史文獻研究,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

摘自《中醫藥文化》2017年第一期

編輯:蒲公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