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藥文化:王叔和圖注難經脈訣

王叔和,古代醫家名。晉代醫學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屬山東)人。生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做了當時的太醫令。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王叔和性格沉靜,博好經方,尤擅長於脈學之理。後來,王叔和經過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家的脈診理論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的脈學專著——《脈經》,計10萬多字,10卷,98篇。《脈經》總結發展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為脈象24種,使脈學正式成為中醫診斷疾病的一門科學。

王叔和在《脈經》這部專著中,首先闡明了脈理,他結合生理、病理及病的徵候進行研究,便於臨床應用;他改進了脈法,整理了以前醫學家有關脈法的論述,肯定了兩手寸口部位切脈的方法;他把脈搏的形象和動態,分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種,基本包括了人體血液循環、生理、病理學所具有的各種脈象。在著作中王叔和還進一步指出,掌握各種脈象是切脈的關鍵,而正確地診斷又是治療的基礎,把切脈、癥狀、治療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王叔和對醫學的重大發展。

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於王氏,使之不可湮沒。張仲景之學借王氏之編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來。另著有《論病》六卷,未見傳世。

除以上有關脈學和整理《傷寒雜病論》之外,王叔和在養生方面還有一些精闢的論述。王氏在養生學上屬於醫家養生流派,主張從起居飲食方面進行謂攝,以求得長壽,卻病延年。他提出飲食不可過於雜亂,要適量,是我國早期對飲食制度養生的最早的較系統的論述。

今日深圳永樂有幸徵集到一套王叔和圖注難經脈訣,共計4卷,這套書內容完備,包括了經典的基礎理論,圖文並茂;寫法上深入淺出,緊密聯繫臨床實際,詳細論述24脈,八十一難經,切合實用;文字清新流暢、淺顯通俗,且多賦以韻腳,或作成歌括,易讀易記,具有極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書《傷寒論》,著述傳世佳作《脈經》,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為學醫者作出了榜樣。在對於中醫學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先要遵古、博古、習古之書以繼承前學,才能知新、用新、創新理論以發揚醫理,這才是學習中醫學,宏揚中醫事業的正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