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脈學心法:「三部九候」應與「獨取寸口」並舉!

在學習脈學時,很多人認為,《內經》所倡導的「三部九候」是最完整的診脈方式。也有人認為獨取寸口是大道至簡的診脈方式。由於「三部九候」自《內經》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處於隱傳範疇的。而「獨取寸口」法卻猶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迅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

在人體的脈搏系統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來診察脈搏的跳動,尤其是《內經》提出的遍診法,即《素問·三部九候論》所提出的「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以除邪疾」。

《內經》的這種診脈法至今仍有著先進性和科學性,但每個患者均需這樣來診脈,的確比較費時,到了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家秦越人(扁鵲)提出了獨取寸口脈法,一直沿用至今。

扁鵲創立獨取寸口診脈法是在《內經》遍診法後的「十二經各有動脈」的學術基礎上形成的「大道至簡」的一種診脈方法。

然而這種大道至簡,為什麼在十二經中偏偏選擇的是寸口,而且還是獨取寸口?其實對於寸口脈的重視,《內經》也有明文記載,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說:「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按照這個理論來說,氣口應是胃氣脈,與手太陰又有何乾?預知答案如何,且看《素問·經脈別論》如何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如此便知:脾受水谷之氣,不敢自專,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由肺而分布於臟腑,此天道尊而下濟光明也,土居中而為金之母,系諸脈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諸脈之令。

手太陰肺經上系喉嚨,下連於肺,為氣息之要道。全身之營氣、衛氣及所吸入的天陽之氣(即氧氣)皆在肺臟匯合。肺主一身之氣,布一身之陰陽,為五臟六腑之華蓋。氣非呼吸不行,肺非肺氣不布,肺朝百脈,而寸口為之大會,猶水之朝宗於澥也,如是獨取寸口也就順理成章。

而寸口一名,諸多醫家卻又紛爭不休。有的認為,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所以叫寸口;有的認為,脈出太淵,共長一寸九分,所以叫寸口;有的認為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所以叫寸口;縱然爭論較多,但其實是一個內容。猶如元代理學家、醫學家、教育學家吳草廬所說:「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此脾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肺金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出入之門戶,故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猶如明代著名藥物學家、醫學家、植物學家李時珍所說:「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特取此(寸口)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

由此可見,「獨取寸口」並沒有錯,而「三部九候」又少人知,我們唯有努力探索「三部九候」的真諦,並很好的傳承,將脈學的「三部九候」與「獨取寸口」結合起來,如此便可為脈學的發展增添一雙翅膀。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