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國34個都市圈總人口超8億,長三角、珠三角連綿區最成熟

都市圈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

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共有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總人口達到了81590.5萬人,佔全國比重的59%。

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主辦的"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研討會"於3月1日在北京市舉行。研討會上發布了這份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

新型城鎮化重要一環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城鎮化規劃處處長韓雲說,2018 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 59.58%,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這一階段要把提高城鎮化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是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既有利於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格局,又有利於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其中,都市圈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韓雲說,我國一些超大特大城市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環境汙染嚴重等大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人口、產業吸引力不足,很多地方出現人口外流現象。通過都市圈建設,有利於將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等問題,推動解決大城市病。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群與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盧慶強說,都市圈是填補我國城鎮化戰略的最後一塊版圖,從而形成了承上啟下非常重要的一環。都市圈在整個推進下一步的高質量城鎮化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

報告指出,順應我國城鎮化進入較快發展中後期的客觀趨勢和空間演進規律,突出都市圈建設在我國高質量發展城鎮化戰略格局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對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統籌發展的總體戰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間組合鏈條具有重要意義。

韓雲說,圍繞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要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著力做好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 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等6方面任務。

其中,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十分關鍵。韓雲說,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只有形成了“主動脈”通暢、“毛細血管”發達的綜合交通網絡,才有可能引導都市圈內人口合理分布、產業有序分工。

34個都市圈

報告建議,將城區人口500萬人以上、1小時左右通勤圈內人口密度超過1500人/平方公里作為都市圈劃定的基本門檻。報告預計到2035年,我國將約有25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基本覆蓋了我國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東部、中部、東北地區的主要省會城市。

同時,由於我國區域差距大,報告建議基於國家戰略需求培育一批都市圈,促進國土均衡開發。考慮到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標準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布局及行政政策常用的門檻標準,因此基於國家戰略需求培育的都市圈,其中心城市2035年城區人口規模原則上應達到300萬以上。

在都市圈範圍方面,報告建議以與中心城市的聯繫度為標準確定都市圈範圍。在中心城市1小時通勤圈的基礎上,選取與中心城市日平均雙向流動人口佔市域總人口比重在1.5%以上的城市作為都市圈的外圍城市,中心城市加上符合標準的外圍城市,即為該都市圈的範圍。

報告顯示,按照上述標準,在不含港澳台地區的情況下,全國共識別出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中有3個地區的8個都市圈的範圍已經相互重疊、連片發展,形成了都市連綿區,其余26個是相對獨立的都市圈。上述都市圈的總面積約為232.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比重的24%;總人口約為81590.5萬人,佔全國比重的59%,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的77.8%。

根據報告,目前我國都市圈發展存在發展不均衡、發展水準相對較低等問題。比如在地區差異方面,不同區域的都市圈發展程度差距較大,部分地區如上海、杭州、南京都市圈以及廣州、深圳都市圈已經形成了都市連綿區,發育程度高,發展動力強,而西部地區的都市圈範圍普遍較小,且發育程度低。

目前我國都市圈的整體人口密度仍比較低。按照1小時交通範圍測算,81%的都市圈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其中,最高的上海都市圈人口密度為4200人/平方公里,低於東京人口集中地區87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而南昌都市圈僅為810人/平方公里,昆明僅為730人/平方公里。

其次,都市圈內部聯繫不緊密,中心城市異塵餘生帶動作用不強。根據2017年數據測算,在人口聯繫方面,超過85%的都市圈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之間每天平均流動人口規模不足8萬人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深圳約12萬人次,遠低於東京都市圈內三縣人口向東京都每天通勤的人口規模(約86萬人次)。最小的是大連,僅有1.7萬人次。

此外,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資源過度集中;都市圈發展同城化水準較低,缺少有效協調機制;都市圈發展標準體系不健全,監測和評估手段匱乏等,也是目前我國都市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三角、珠三角都市連綿區最成熟

報告對都市圈發展水準進行了綜合評價。由於涉及範圍重疊,評價將已經連片發展的都市連綿區作為一個整體測算,因此測算單元是29個都市圈/都市連綿區。

經過測算,我國都市圈發展水準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市連綿區得分最高,屬於成熟型都市圈(都市連綿區),是第一層級。其中,長三角都市連綿區處於以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寧波市為中心城市的城鎮密集地區。這一地區已形成經濟總量大、城鎮高度密集、城鎮間聯繫緊密的都市連綿區,綜合發展質量位於全國首位。

第二層級是發展型都市圈,多處於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其發展水準與第一層級有一定差距。發展型都市圈有16個,分別是首都都市圈以及合肥、青島、成都、西安、鄭州、廈門、濟南、武漢、石家莊、長春、太原、長沙、貴陽、南寧、沈陽都市圈。

第三個層級是培育型都市圈,共有11個,包括南昌、昆明、重慶、銀川、哈爾濱、大連、蘭州、福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西寧都市圈。

韓雲說,東部地區一些都市圈已經比較成熟,但中西部地區的都市圈大多數尚在培育當中。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要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充分考慮不同都市圈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差異性,科學確定都市圈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因地製宜推動都市圈建設。

報告也指出,不同發展階段的都市圈情況不同,需要解決的發展矛盾不同,發展對策建議也應有不同。其中成熟型都市圈的重點是加強對外開放,調節區域產業結構,提高都市圈的國際競爭力,向世界級都市圈發展,同時要進一步疏解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人口、緩解中心城市的壓力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