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相互保、京東互保真的“物美價廉”麽?

“加入互助保險了嗎?”成為近來熟人碰面互相問候的新熱點。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支付寶推出的相互保用戶數量已經突破1800萬。趁熱打鐵,京東也聯合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共同推出了一款相互保險產品“京東互保”,在相互保險的賽道上又添一員。

據第一財經報導,“相互保”和“京東互保”兩家相互保險產品近日被監管部門約談,“京東互保”13日灰度上線後,兩日內即被叫停。事後分攤、管理收取、償付能力、產品設計都可能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而相互保險誕生之路可謂跌跌撞撞。

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中一句經典台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意外概括出現代保險的實質。從海外舶來發展演變至今,相互保險滿足了人們對於一份價格優惠,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關鍵時刻及時提供充足保障的理想保險形態。但劍有兩刃,初期紅極一時的相互保險儘管展示出諸多優勢,但投保人能否持久享有實惠的價格,保金能否被剛性兌付,當發生核保爭議問題如何解決,都還將在未來不斷被平台探索和完善。

1

比傳統保險更劃算?精算師:未必

“0元加入,後期均攤”的宣傳語,讓一批具有保障需求、但被商業保險高額保金擋在門外的人紅了眼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相互保用戶數量一躍突破1800萬。

面對看似合算的相互保險模式,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先上車後買票,期望、損失有多高,一年以後才知道。”在第一筆賠付產生前,業界對相互保險是否比傳統商業保險更劃算眾說紛紜。

相互保由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與支付寶聯手推出,信美相互精算負責人表示,信美相互在脫敏的情況下,對支付寶群體的結構已經有大致了解,這也是其預計成員分攤費用的重要依據。在預期前提下,第一年參與的成員每人需分攤的實際金額大致為100-200元。

但在實際參保人群中,年紀輕、患病風險低的人與年紀大風險高的人存在很大獲保差距,年紀輕者理論上將不斷補貼年紀大的人,也正因此,相互保“逆選擇”的風險要遠遠大於傳統的重疾險——風險低的人不參與,風險高的人留下來,留下來的人將均攤高風險人群的風險,導致整體均攤額度增加,支付成本逐漸趨近於傳統商業重疾險。

公眾號“十三個精算師”在相互保上線之初為公眾算過一筆账,從精算師的角度基於“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為用戶分析相互保與純商業保費之間的價格差。精算師通過將大病發生率按男女進行加權,再乘以最高30萬的保額得到不同年齡段的保費。通過保費與相互分攤金額進行比較,精算師發現在40歲以下年齡層中,36-40周歲的參保人購買相互保更劃算,而在40-59周歲年齡層中,46-59周歲的參保人都很劃算(參見表1)。

表一:(相互保分攤金與傳統保費對照表,圖片來自公號:十三個精算師)

基於精算,與僅將用戶以40周歲為界限進行分層的相互保相比,對參保人群進行更細致劃分的京東互保,在逆選擇的風險規避上或許更加穩健。此外,京東互保將加入用戶的年齡上限提升為70周歲,對51-70周歲的用戶收取90元(近期)的加入費用,並對不同年齡層的參保人設有分攤保險金額的上限:16-25周歲的年保費分攤上限為182元,而46-50周歲的上限則為1300元。(參見表2)

表二:(京東互保不同年齡年保費分攤上限 來源:京東金融)

對互助過程中“逆選擇”可能致使的分攤額增加隱患,幾年前紅極一時的互聯網互助平台已經有前車之鑒。

國內第一家互聯網互助平台康愛公社在創建之初,賠付上限最初定在30萬,觀察期半年。事實上,半年的觀察期衝淡了患病比率,當大部分用戶度過觀察期,需要賠付的人數在總參與人數佔比逐漸增加,用戶感覺自己每月分攤的金額也逐漸增多。在康愛公社創始人張馬丁眼中,多年的互助平台創業對自己可謂一場人性的教育,他直言:“當分攤少的時候,很多人會以公益的目的來做這件事。但是當分攤金額上升後,利益就會成為主要考慮。”

在百度貼吧裡類似“康愛公社為什麽現在的分攤增多了?”的問題不勝枚舉。很多人參與越久,反而越有種受騙的感覺。為了降低賠付,康愛公社曾一度增加入會門檻,觀察期越來越長,獲取賠付的流程也趨於嚴格。“我很後悔最初將賠付金定在30萬元,這就導致大多數人都是以咒罵結束他的互助旅程。”張馬丁感歎。

2

核保難度大

在對相互保險的討論中,一個重要的問題集中在用戶加入互助平台時究竟是否符合《互助公約》要求,而同樣的問題之前就曾高頻出現在康愛公社、量子公社、水滴互助等互助平台。

記者通過親身加入相互保,發現在加入過程中,不僅需要同平台簽訂《相互保規則》《參保須知及授權》《保險條款》等六項總計數萬字的條款,還需要對條款內容逐一進行核對。而面對條款中特定的專業描述,參保人也會對指代名詞缺乏判斷力。

例如《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條款》中,一條規定指出,用戶在患有先天性畸形、變形或者染色體異常時,平台不承擔保險責任。但若用戶在加入時無法判斷自身是否符合該項情況,直接勾選滿足加入條件,一旦遇到需要賠付的時候,是否會因此被拒呢? 一位網友的評論很能代表人們的擔憂,“保險公司有社會責任但盈利也是主要目標之一,比如它會嚴格把控賠付案,會花重大資源去和騙賠付的做鬥爭,相互保機制下保險公司會怎麽選擇?除非由第三方來判定賠付以保證公平,但那樣管理費會提高。”

這並非杞人憂天,此前《IT時報》記者也曾報導,在類似模式的互聯網互助平台雙方中,的確有參與互助者在實際需要賠付時,因對參保條件理解不同而產生糾紛。

相比之下,傳統商業保險有多年的經驗積澱,事先核保的體系發展較為完善。梧桐樹保險規劃師牛俊林告訴《IT時報》記者,傳統商業保險公司會與國內醫院的醫療系統聯網,在參保人提交保單的15天內對參保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回訪,對聯網醫院存儲的該患者相關記錄進行逐一查詢,一旦發現有既往的不良健康記錄,保險公司會第一時間勸參保人退保或修改保障內容,以免對參保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信美相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互保用戶在加入時需仔細閱讀健康告知,有疑問的可以申請人工核保,但平台目前暫未接入全國醫療系統端口。

在機制保障上,相互保宣稱會引入區塊鏈技術,對所有賠案相關證據、資金使用流向通過區塊鏈上的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電子證書中心、法院等全節點進行見證,不可篡改且具有法律效力。

通過區塊鏈解決核保等信用問題?這或許在當前還是個偽命題。早期致力於將區塊鏈引入互助平台的量子公社創始人許劍鋒告訴記者,當前基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工具的記账行為效率低成本高,每記錄一筆成本要0.7元左右,技術上尚且存在很多問題。而以聯盟鏈的方式運行互助平台,需要結合醫院、銀行等所有相關機構共同參與。這些技術尚且處於早期階段,區塊鏈技術還遠未能主導產業生態,當前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信用評估體系。許劍鋒認為,當前業內更多只是將區塊鏈作為吸引用戶的噱頭,但相互保險的業務形態非常適用於區塊鏈,二者在未來存在深度結合的更多可能。

3

先行的“康愛公社”模式

事實上,0元參與互助,遇病眾人均攤,每月兩次扣款……相互保險的宣傳用語在一批早期接觸過互聯網互助平台的人看來,總有似曾相識之感——這是2018年1月1日康愛公社最新條款中的部分內容。

相互保險一時風光無兩,但互聯網互助平台的日子卻江河日下。時隔七年,張馬丁回首最初成立康愛公社時的願景——為沒有實力購買商業保險的人提供健康保障,更多感覺到的是淒涼。“我去百度搜索康愛公社,發現其中’康愛公社是不是騙子’佔到大半篇幅,中國人從觀念裡不接受在慈善領域賺錢。”張馬丁告訴記者,如果可以重新選擇,自己一定不會選擇互助平台作為創業項目。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互助平台,康愛公社從2011年發展至今,積累了179.7萬用戶,相比其他頭部互助平台,這個數字並不理想。輕鬆籌旗下輕鬆互助會員數已突破5000萬(據中國財經時報網報導);水滴互助會員數也已超4000萬;相互保則在一個月內會員數超過1800萬。

當互助平台還在迷茫未來的發展方向,“一人患病,眾人均攤”的模式已經在國內遍地開花。輕鬆籌、水滴互助紛紛接入資本,發展成融保險、互助、眾籌、電商等於一體的互聯網生態圈,張馬丁感歎:“在這樣的商業生態中國,大病籌款是公益還是商業,已經很難區分。”

不過人們依然看好互助這種模式的未來,“上千萬用戶,都是老百姓用手投的票,最起碼肯定了互助平台會是一個商業模式。”同為互助平台創業者的量子公社創始人翟亮告訴記者,而張馬丁的計劃或許代表了多數互助平台在未來的願景——“也許會去爭取一張相互保險牌照。”但無論互助平台還是相互保險,人們始終寄希望於一種新模式,帶大家走出求醫難看病貴的困境。

編輯:挨踢妹

圖片:東方IC、網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