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師大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比如“學而優則仕”,大家普遍認為書讀得好就該當公務員、當白領,中國“學而優則工”或“學而優則農”的想法。

再比如,人家孩子考清華北大,自己孩子考地方院校,家長和孩子都覺得沒有面子。這種攀比文化和心態便產生了教育的競爭——你讓孩子學奧數我也要讓孩子學......

所有的教育問題都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折射了某些社會問題。

本文作者:顧明遠,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教育比較、教育理論。

我對教育理解的四個觀點

1、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過去大家不明白什麽叫愛。我覺得“愛”首先是要尊重與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

有些教師布置作業、對學生體罰,包括父母打罵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愛”孩子。他們自己也說這是為孩子好,是愛孩子的表現。類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需要無限制的滿足。這看上去也是一種“愛”,但是,那叫“溺愛”。

那麽我理解的“愛”究竟是什麽呢?

“愛”是尊重孩子人格發展,不是愛成績。愛孩子是要為他們將來的幸福做長遠考慮。聽到這裡,有的人就要說了:“現在是犧牲童年的幸福,來換來將來的幸福。”我要說的是:“如果童年沒有幸福,那麽將來也不會有幸福。”

2、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對於“學業負擔重”這一問題,我覺得其主要源於“心理負擔”: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固然感覺不堪重負。

這時,有讀者就要提問了:“是不是因為國外學生負擔較國內學生輕的原因呢?”

經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國外優質學校,其學業負擔也很重,但他們的學生自己喜歡並願意主動去學習,而我們的學生是被動學習。

由此看來,我們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需要放棄強迫的手段來促使學生學習。然後,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要形成心理壓力,有空余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學習他喜愛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東西。

3、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學生的感情是相當豐富的。越是低年級的學生,感情越是豐富,同時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

教師的一句表揚會使學生受到鼓舞,機甲狂潮潛在力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學生會將此銘記一生;同時,教師無意中說的某句傷人的話,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嚴重後果,學生也會記住它。

4、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學生的成長並不單單是依靠教師的言行說教,而更重要的是依靠與學生自己的活動。

所謂“活動”,包括他們學習知識,讓他們在參與的活動中主動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思想品格得到鍛煉,責任感、溝通能力、合作精神、誠信都能得到培養。

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教育規劃綱要中就提到教育觀念陳舊,教育內容方法落後。其主要是由於教育發展不均衡所致。

1、地域之間不均衡,學校之間不均衡

這麽多年來,“重點學校”制度始終存在。當然,從我國教育發展歷史上看,重點學校制度起過積極的作用,當時全社會亟需人才,重點學校的建設極大地滿足了當時的需求。然而隨著教育發展,重點學校的負面效果也顯現出來。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成了教育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2、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長期以來,從官方的教育投入到民間學校的選擇上,都可以看出“職業教育”被認為低人一等。

從歷史上看,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時還是比較重視職業教育的。過去的高職培養了很多人才,我在60 年代下放勞動時遇到不少“文革”前的高職畢業生,我很佩服他們的水準和技術。

文革以後,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伴隨高等教育擴招,普通高中也得到擴張,職業教育開始滑坡,一直到2005 年全國開了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才對職業教育重新重視起來。這造成了目前社會上應用型人才極度缺乏。

從教育觀點上看,很多學生動手能力很強,他們也不一定喜歡理論的東西,但是現在家長還是更願意學生就讀普通高中、普通大學。

3、我們教育觀念不夠合理

目前在我國的教育中,教育的工具性太強了。過去是說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為階級鬥爭服務,後來又提出為經濟服務等等,但從未強調教育是為了人的發展。教育本質應該是為了人的發展。

教育當然不能脫離政治和經濟,要為政治經濟服務,但只有人得到發展了,才能更好地為政治經濟服務。

教育問題背後是社會問題

不可否認,現在社會中存在分配不公。2007年,我在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減負”座談會上,曾呼籲停止奧數班,我說奧數班摧殘人才。

結果當場就有一個學生說:“我不學奧數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學,上不了好大學畢業以後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麽養家糊口?”這種話出於小學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這也說明教育問題的背後是社會問題。

一些傳統觀念,比如“學而優則仕”,覺得書讀得好就該當公務員,就該當白領,中國沒有國外“學而優則工”或“學而優則農”的想法,這也是社會觀念和社會心理的問題。

此外,中國的攀比文化也影響頗深。中國是人情社會,人家孩子考上清華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長和孩子都覺得沒有面子。這種文化和心態便產生了教育的競爭——你讓孩子學奧數我也要讓孩子學。且這種攀比不僅存在於個人,甚至上升到一個地區的政績觀。

一個教師曾經告訴我,某年因為考試成績優異,他們地方領導請教師們吃飯,領導要求明年學校升學率繼續提高。

只要具備常識的人都知道,升學率本來就是一個常數,與整體的教育質量沒有任何相關,一個市升學率的提高必然伴隨著另外一個市升學率的降低,所以專注升學率,實質是關注政績。

對學校評價制度也以升學率高低來評價,一所學校升學率高,就表明這所學校質量優秀,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們對於教育本質認識的欠缺。

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至此,我已經論述了我對“教育”的理解,同時我們揭露了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剖析了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那麽,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解決呢?

就像我一開始對“教育”所闡述的四大觀點,其背後隱藏著這樣的事實——教師是關鍵。

為什麽這樣講呢?我們細細想一想,類似與改變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等過程,需要誰來完成?答案很明確:教師。教師便是解決問題的實施者,換句話說,教師起到介質作用。

對於教育的關鍵角色——教師,我們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提高呢?

1、全社會應用實際行動來普及提倡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不能隻停留在口號上,比口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師待遇。

現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蘇浙江等地區,教師待遇已得到提高,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區待遇依舊很低。前不久一位中部地區的教師當面向我訴苦,工作20年了,每月的工資仍只有2080元。

2、教育本身要值得人尊重

我建議首先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嚴格國家考試制度,對於教師資格證書管理,切勿再一次地走過場,教師在考試考完之後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考察,教師工作幾年之後還要再考察。

3、關於師德

現在出現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我覺得可能和教師對自身職業認識缺乏有關。

教師責任重大,教育事業是很幸福、很光榮的事業,教師看到孩子的成長有幸福感,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延續和社會的發展。有了這種認識,就能不斷鑽研,不斷提高專業水準,就會感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覺得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認識到有些問題是社會問題,教育已經承擔了不應承擔的問題,學校只能盡量做好,校長只能面對現實,我們也要認識到教育不可能面對所有問題。

教育需要全社會參與,全社會都要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實際出發,逐漸地改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