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異域文明的概念:了解,闡釋和翻譯特色

2018年12月11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及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協辦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系列講座”第五十二講在中文系舉行。此次講座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索嘉威教授主講,北京大學出版社張冰老師主持,題目為“異域文明的概念: 了解,闡釋和翻譯特色”。

索嘉威(Aleksandr Storozhuk)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SPSU)教授,中文系主任。聖彼得堡大學文學博士,聖彼得堡漢學家協會主席,聖彼得堡俄中友協主席,歐洲漢學會理事,國際漢語橋比賽評委(2012)。學術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哲學及宗教,民俗宗教,中國書法、傳統文化等。出版學術論文(著)90余篇(部),並翻譯多部唐代詩歌等中國古典作品。主要著作為《漢字學入門》《三教與中國文化:儒佛道在唐代的藝術創作》《元稹:唐代詩人的生活與創作》《中國冥界的鬼神》《東方學導論》《中國文學史》《東方詩學與美學》《東方語翻譯言語訓練基礎》等。在俄羅斯廣播電台,電視台舉辦中國文學及文化史講座。

講座伊始,索嘉威教授針對日常事物的定義向在座聽眾提出疑問,並展開互動式的討論。他提到,人們認為“桌子”是理所當然的概念,卻無法確切闡釋它的概念及獨特性,這緣於“桌子”的概念實際上並不存在,是人在心理上賦予它一個既定的概念而產生框架,桌子的存在取決於是否符合人對它的定義。人普遍對事物皆有一個心理框架,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框架皆有所不同,人在培養建構對事物的框架的過程中,常常忽略思考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物的定義,同時又“安慰”自己了解這個世界,對此,索嘉威教授連結到人的自身文化及異域文明之間的關係,提出四點加以說明:

第一點,不同文明之間對事物的定義必然存在差異,他舉出兩種謎底皆為月亮、卻源自不同國家的謎語:分別是哈薩克的“白色的老頭不會吸煙”及俄羅斯的“房子上面掛著一塊麵包”。傳統謎語是無法參照及回答的。謎語目的不是測量聰明人聰明與否,而是用於測定人彼此對事物的概念是否相同,然而,對事物概念是既定而無法改變的。

第二點,人的眼睛有“盲點”,無論是否親眼見到事物,一旦大腦感知到事物的存在,人便會將事物視為可見的及理所當然的,然而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正是一個人的盲點。

第三點,一個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口中表達方式各異,他以語言為例,外語學習者說話的節律在發音、聲調和停頓點皆和母語者不同,即使外語學習者熟悉語言的發音規則,但是既定的發音位置是無法改變的。

第四點,人討論同樣的問題時,彼此心裡的感覺及認知便有所不同,甚至很難描寫自己的認知。他以人表達顏色的歧異性,舉出在北極生活的人不僅對“白色”沒有概念,也無法表達“白色”。他提出儘管人眼可以分辨600萬種顏色,人腦的“盲點”不使人看見顏色的不同,以致人在語言上無法精確表達每一顏色,例如:牙齒不應是“變白”,而是牙齒變成“另一種顏色”。

索嘉威教授歸結出,每個事物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障礙,如何以這個文化背景的觀點描寫及解釋異域文化背景的事物則是翻譯最大的問題。索嘉威教授進一步說明“東方”的詞義概念,它並非體現東方國家的文化,更多的是體現異國情調的一種概念。在當時不僅中國、印度、阿拉伯,就連埃及、摩洛哥也被稱為東方,“東方”是一個只存於心中的文化概念,並不存乎於實體,而類似的概念及文明的事實即是翻譯過程中必須面臨的一項難題。

有幾項事物在翻譯後便失去原意,如19世紀流行於西方國家的中國風(chinoiserie)與實際真正的中國風格大相徑庭,瑜伽(yoga)這項被視為時尚的運動,在印度則是不分貴賤,人人皆會祈禱及與存於心中的眾神的一種交流方法。又如《天方夜譚》裡的阿拉丁實為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芭蕾舞劇《胡桃夾子》也不是體現中國文化的藝術,而流行於19世紀末的芭蕾舞劇《舞姬》實際上與印度文化幾乎沒有關係。

“偉大的作品是沒辦法被譯成外文,如莎士比亞的詩歌”,接著索嘉威教授朗誦《Now theHungry Lion Roars》並與在座聽眾一起將詩文翻譯成中文,借此他提出詩中有許多含義是源自於該文明的節律,然而原文的詩歌節律與中文的節律不同,許多意境便在翻譯的過程中被消磨掉了。他進一步提出諸如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詩集《烏鴉》中的“Nevermore!”及李白《靜夜思》的詩句都難以被翻譯成另一個語言。

最後索嘉威教授向在座聽眾闡釋,許多讀者對於異域文明並不熟悉,翻譯的首要目的便是“引起讀者的興趣”,接著是闡釋原文,細致分析文本結構。他進一步說道,文明的進步應與翻譯建立橋梁,以引起讀者對異域文明的興趣。在了解異域文明的過程中,讀者能窺見異域文明的盲點,並從中認識及破解自身文化的盲點,最後找到異域文明的節律及文明運動的規律性,並突破及消除兩方的盲點。“進入異域文明是一輩子的學習過程”,索嘉威教授總結道,盲點不是無法被掌握的,而是人不去嘗試了解盲點的存在。

講座最後,索嘉威教授針對如何在異域及自身文化尋求中間點並使讀者引起興趣,中國的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翻譯及接受情況以及中國人對俄羅斯宗教的盲點與在場聽眾展開討論。

本期編輯

謝雲開

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公眾號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秘書處)

比較所30歲啦

微信號:pkuiclcc30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