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外國人罵俄國人是熊,俄國人聽了會很高興?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閑談新知”

作者 / 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在俄國,很多東西是有淵源關係的,不能以現代人的想象和看法去推斷。如果以現代人的看法去看,俄國的形象就會是不真實的,可能扭形了。我們觀察俄國文化,要回到其原真的地方去看。

俄羅斯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所以我今天不想全面地講俄國和俄羅斯,而是想圍繞今天這個指定的題目展開:俄羅斯文明或者俄國文明。

嚴格地講,“俄羅斯文明”這個詞組的界定不是很準確,我個人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俄國文明”。因而今天我圍繞俄國文明的問題講兩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我想談一談我國學者在文章或書籍中對俄國文明的偏頗理解,其中有些誤解或者讓人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第二部分,我想說一說我對俄國文明,和俄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相碰撞、相融合問題的理解。

莫斯科紅場上的聖瓦西裡大教堂

我今天講的是從現實出發,因為我個人不搞比較研究。我認為搞比較研究的人都是有大學問的人,比較研究意味著起碼要有兩個比較對象,如俄國和德國、俄國和英國、俄國和日本等,而我個人隻對蘇聯、俄羅斯、俄國有一些了解,對其他國家的了解沒有那麽多,因而拿俄國跟其他國家比較,對我來說很難。有人說:聞一,你怎麽不比較比較中俄的問題?我說我做不到,為什麽?因為我把我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究俄國、研究蘇聯上面了,雖然我是中國人,但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通。比較研究需要大學問,我今天從從小學問說起。

第一,剛才任劍濤和杜正艾兩位老師都提到雙頭鷹的問題,很多人在文章中都說它的一個腦袋看著西方,一個腦袋看著東方,意指俄國人始終警惕著東方和西方。但有些人對於雙頭鷹的文化構成不太了解。最早雙頭鷹的出現是從拜佔庭過來的,起初雙頭鷹的頭上沒有皇冠,舌頭沒有張開,眼睛也不是向東西看的,最早從希臘拜佔庭來的雙頭鷹是兩個腦袋朝裡看的。從彼得大帝開始,雙頭鷹的眼睛開始向西方或者向東方看,但不是看向俄國以外的世界,而是看俄國這個國家、這個疆土的東部和西部,看這個國家東部和西部的疆界是不是安全,是不是由我所掌控。所以說,雙頭鷹的內涵後來出現了差異。說雙頭鷹對著東方和西方是對的,但不是指東西方國家,而是本國領土上的東部領土和西部領土。

仔細看還會發現,雙頭鷹的嘴是張著的,舌頭是伸出來的。俄國人把鷹稱之為“鳥之王”,“鳥之王”張開嘴吐一次舌頭,意味著它時刻準備著去攻擊來侵犯我的人。另外,雙頭鷹的爪子和翅膀也很有意思,翅膀是張開的,意味著隨時準備起飛撲向敵人;兩隻爪子,一個拿著權杖,一個拿著金球,代表著俄國特有的君主專製制度。可以說,一個普通的雙頭鷹形象體現了俄國文明的核心東西。

除雙頭鷹外,白樺樹也是俄羅文化的一個代表。雙頭鷹和白樺的由來都與原來的君士坦丁堡有關。彼得大帝1703年興建彼得堡的時候,在選定了城市地點後,說要修建一個門作為未來的城牆之門,並在一邊栽下白樺樹。剛剛栽完白樺,天空中突然呼嘯而下降下一隻大蒼鷹站立在柱子上。彼得大帝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上天保佑他就應該在這裡建新城。當年君士坦丁堡的建成也是因為有蒼鷹凌空而下,所以說它們之間是有淵源的。在俄國,很多東西是有淵源關係的,不能以現代人的想象和看法去推斷。如果以現代人的看法去看,俄國的形象就會是不真實的,可能扭形了。我們觀察俄國文化,要回到其原真的地方去看。

第二,剛剛兩位老師也提到,熊是俄羅斯人很尊重的動物。在俄羅斯的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的黨旗上,就有一個大的白熊,這跟俄羅斯人崇敬熊是有關係的。俄羅斯不僅崇敬白熊,而且崇敬黑熊、棕熊。俄羅斯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國家沒有的,就是他們喜歡紋章,喜歡徽,家族有族徽、城市有城徽、國家有國徽。俄羅斯崇敬熊,是因為崇敬熊的實力,崇敬它不可抗拒的力量,崇敬它在荒野密林中能夠生存下去的勇氣和毅力。外國人罵俄國人是熊,俄國人聽了會很高興。有人給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畫了一幅漫畫,解說詞是:梅德韋傑夫告訴普京,有人罵我們是熊。普京說,熊啊?對,我們就是熊,我們現在不就是兩頭熊嘛。

可以說,熊是俄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體現了他們對動物的崇拜和崇敬。觀察俄國城市的城徽和家族徽章會發現,它們的標誌很多都是動物。我看到一本書說俄羅斯民族信奉多神教,因此屬於東方。我覺得這是一種偏見,因為所有的原始部族人都是多神崇拜。所以“多神教”這個詞在很多著述裡寫得不準確,事實上起初是沒有“教”這麽一說的。很多人寫俄國人自古以來信奉“多神教”或者說基督教取代了“多神教”,這樣說是不對的。應該說是基督教、東正教取代了多神膜拜或者多神信仰。

第三,有關俄羅斯的國旗。白藍紅三色旗是彼得大帝1705年1月20日親自畫的。對於白藍紅三色旗,很多人不理解其意思。在俄羅斯的色彩裡,很少用黃色,尤其是我們常用的那種明黃色,來表示政權或者傳統信仰。對俄羅斯來講,白色是最崇高的顏色,藍色是次於白色的顏色,紅色是一種世俗的顏色。俄羅斯的白藍顏色,和法國等歐洲很多國家用的標誌顏色是非常接近的。

第二部分,我來說說俄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問題。現在我們提到俄國的現代化或者俄國的起源時,常常提到東正教的傳入。這裡面有一些誤解。

第一個誤解,人們常常認為東正教的傳入就是俄國文明的開始,就是俄國西化制度的試點。另外,剛才杜正艾老師說到俄羅斯的起源時提到瓦蘭吉亞人,其實我們通常的翻譯是“瓦良格”,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人,也就是維京人。維京人名聲不太好聽,提到他們就想到維京海盜。跟我們不同,俄羅斯只有兩個王朝,一個是留裡克家族,一個是羅曼諾夫家族,而留裡克家族的始祖不是別人,正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瓦良格人。蘇聯時期,他們不喜歡說維京人,說的是瓦良格人。因此,俄羅斯最早的起源是非本土的,其第一代統治者——留裡克王朝的第一代君主不是斯拉夫人,而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因此斯堪的納維亞的習俗、元素是最早加入俄國文明中的第一元素。

第二個誤解,到目前為止,很多著述在談基督教傳入俄國時,都談到弗拉基米爾大公洗禮接受了東正教後,東正教就成了俄羅斯國家的國教。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宗教的傳入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從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東正教到東正教真正成為俄國國教,這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而且,東正教從進入俄羅斯時起,就不是原本的拜佔庭的東正教,從一開始它就糅合了俄羅斯的許多習俗和道德元素。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當它發展為國教的時候,它已經不是真正的、純粹的希臘拜佔庭教了。

俄羅斯民族、俄羅斯國家是什麽時候出現的?俄羅斯民族的正式形成是在15世紀,其國家也是在民族形成的同時形成的。當我們在講宗教傳入時,會特別強調基督教的傳入,這似乎導向了西方。但嚴格講起來,希臘也好、羅馬也好、拜佔庭也好,它們都不是真正的西方,而是處於西方和東方之間,處於矛盾極為突出的廣闊交界地帶。我們在講基督教傳入時,忘記了一點,自從接受東正教後,俄國的經濟活動就同希臘、羅馬、拜佔庭密不可分了。

在此之前,基輔羅斯的經濟勢力是不能進入到這個地區的,與這個地區的經濟格格不入。用現在的話說,隨著東正教的傳入,基輔羅斯加入到了那個時期由拜佔庭、希臘、羅馬組成的的“WTO”。它們之間有一條著名的水路:從瓦良格通向希臘之路,這條路就是現在的第聶伯河,從第聶伯河一直到西南部的黑海口。俄國在歐洲部分有兩條大河,一條是第聶伯河,一條是伏爾加河。這兩條河同出一源,但不同的是,第聶伯河流向西南,成了從瓦良格到西南通海的海路,正因為它通海,這使得基輔羅斯從此在經濟上與拜佔庭連接起來。而伏爾加河九曲十八彎,曲折迂回,進入東南方向,最後流入了裡海,但裡海是不通大洋的。這兩條河的流向表明,第聶伯河是開放的,伏爾加河是封閉的。

我們在分析俄國文明的時候,不能僅僅看到基督教的傳入,不能僅僅看統治者、執政者的行為。弗拉基米爾大公舒舒服服地接受了東正教的洗禮,不意味著其他民眾也接受了同樣的洗禮,前者是自願的,後者是被迫的,而基督教向更北部地區的推廣就更為殘酷,往往伴隨著武力和暴力。俄羅斯民間有一句諺語:如果你真心信教就賜予封地和格瓦斯,如果反抗就處之以刀槍監禁。這說明東正教文明在俄國不是順順當當的。

東正教的傳入不是這個國家發展史上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傳入,斯堪的納維亞元素的傳入才是最早的。從歷史的進程上看,東正教的傳入是第二次傳入。他們首先接受的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元素,東正教傳入後,才開始接受拜佔廷、希臘、羅馬的元素。第三次傳入是一次很重要的傳入,這個傳入來自於東方,就是蒙古韃靼人的入侵。蒙古人在俄國統治了240年,對於這個統治,在俄國或者蘇聯史上,他們從來不用“佔領”一詞,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最早入侵俄國的金帳汗國,其統治俄羅斯的方法跟佔領不一樣。金帳汗國的政權不設在莫斯科,也沒有將莫斯科變成自己的封地。歷史上常見的做法是佔領你的國家,把你封成我的地盤,但蒙古人在這裡沒有這麽乾。蒙古人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阿斯特拉罕,在那兒設立金帳汗國進行統一指揮,而俄國其他地區的管理是委託每個地區的公國統領來負責的。當時的俄國有10—13個不等的公國,俄國的管理就是由這些公國來完成的,而蒙古人需要的錢財由俄國提供。所以這種統治是一種很特殊的統治方式,也就是以羅斯人治羅斯人的辦法,這有些像我們有時候說的“以夷製夷”。

現在很多人寫文章說到東方的文明,尤其是中國的文明對俄國的影響如何如何,我覺得這根本上講不通,因為當時的中國是沒有力量到俄國去的。東方對俄羅斯的影響,主要就是草原文化的影響。不管是什麽樣的佔領者、統治者、征服者,最後都要在被佔領的土地上同化,進而最後消亡掉。蒙古人對俄羅斯240年統治的結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那兒娶了俄羅斯的妻子,生兒育女,最後逐漸地消亡了。蒙古人的統治對俄羅斯人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在治理國家方面。但總的來講,我們不能把這個因素擴展得很大,或者把東方元素無限地擴大。

第四次外部元素的傳入發生在彼得一世時期。俄國歷史上有兩個正式被封為大帝的沙皇,第一個是彼得一世,第二個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很多人強調彼得大帝如何帶領俄國人走向現代化,但都忽略在此之前他所做的事情。在彼得大帝帶領大使團訪問歐洲之前,他上台後首先做的就是開拓黑海和亞速海的出海口。他在亞速海打了一仗,結果大敗而歸,他是在打敗之後才出訪歐洲的。我們常說,打開波羅的海就是要敞開一扇窗戶,讓歐洲的風刮進來。其實這樣說是不準確的,在彼得的原詞裡,他說的是“用刀斧鑿開”,也就說用用強力把它打開。這次彼得引進的主要是德意志的文化,吸收的過程被叫作“德意志化”。俄國的德意志化程度很厲害,花了很大力量,犧牲很多,動員全國之力,把全部的錢財都耗在聖彼得堡的城市建設上。

我們去聖彼得堡旅遊時常常說:聖彼得堡是紀念偉大彼得的城市。這個說法也不對。“聖彼得堡”這個名詞就是彼得大帝親自定的,他不會說這是紀念我的城市。“聖彼得堡”這幾個詞體現了當時歐洲文明對彼得的深刻影響,他要把許多文明融合起來變成自己的。“聖”是拉丁文,“彼得”是希臘文,“堡”是德文或荷蘭文。所以“聖彼得堡”這個名詞本身就表明了,在彼得時期,俄國所接受的文明是以德意志文化為主,融合了當時歐洲許多文化因素的綜合體。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中,彼得的參謀和建議者大部分都是德意志人,其中就有法國科學院、德意志科學院的有名院士。

史達林對彼得的德意志化曾經提出過尖銳的批評,說彼得雖然是個偉大的帝王,但是他把國門開得太大,讓外部文化滲入的太深,尤其是他推行的德意志化。可以說,第四次外部元素的進入核心就是德意志化。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外部元素就是法國文化,這是由葉卡捷琳娜二世通過開明專製來引入的。總之,在俄國文化的最終形成中,它同其他文化的碰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每個時期的不同階段又有不同的主導文化。

總的來講,“俄國文明”現在在俄羅斯有幾個不同的詞來形容:俄國文明、俄羅斯文明、東正教文明、斯拉夫文明。而現在,俄羅斯的要人和官方史學家更強調東正教文明和斯拉夫文明是俄國文明的核心。在現實世界中,俄國人寧可用“俄羅斯文明”這個詞來替代“俄國文明”這個詞,因為前者強調的是東西方,是歐亞。歐亞政策從彼得一世時就開始了。還有一個詞可以形容俄國文明——獨立性,也就說俄國是獨立的、自主的,在文明追求上做到“我是救世主,我要成為一個大國、一個強國,一個在世界舞台上有話語權、有決定性話語權的國家”。

(本文為聞一研究員在閑談系列“俄羅斯:大國與人類現代文明”活動上的發言,經嘉賓本人修訂,編輯:未雪梨,標題為編者所加。)

嘉賓介紹

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研究。專著和文集約30種,其中有:《布哈林傳》,《走近俄羅斯》,《解體歲月》,《山外青山》,《回眸蘇聯》,《走出北高加索》,《凱歌悲壯》,《蘇維埃文化現象隨筆》,《普京之謎——普京和普京的俄羅斯》,《十月革命——陣痛與震蕩》,《光榮與夢想——2010,重讀俄羅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俄羅斯》,《俄羅斯通史(1917——1991)》,《烏克蘭,硝煙中的雅努斯》等。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