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粵港澳大灣區新亮點:海洋經濟成經濟新增長點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近年來,中國正加速挺進“深藍”,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是如此。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月18日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核心在“灣”字,有著天然的海洋屬性。為此,《綱要》提出,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與此同時,《綱要》提出,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提升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集中集約發展臨海石化、能源等產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遊、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

其中,海洋經濟在廣東省的地位向來舉足輕重,並逐漸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05兆元增長到2017年的1.78兆元,年均增長11%,連續23年居全國首位,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佔全省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

培育現代海洋產業,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抓手,經過深入調研,廣東省形成了海工裝備、海洋生物、海上風電、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業五大海洋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在海工裝備方面,廣東省要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裝備超級產業,以重大專項為牽引,著力開展集成創新,突破共性關鍵技術,提高設計研發能力,積極創建國家級智能海洋工程製造業創新中心。初步估算,廣東全省“十三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重點領域建設所需總投資約800億元,經過5—10年的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業將每年為我省GDP創造約1000億元的增加值。

做大做強海洋生物產業,對廣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廣東省科研團隊已攻克硨磲的人工繁育和苗種(幼貝)生產技術、綠海龜全人工繁殖技術,建成了“海洋生物天然產物化合物庫”,海洋生物醫藥製品、海洋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等取得重大進展。

在海上風電方面,廣東省將突出海上能源優先發展戰略,以三峽集團、中廣核集團、廣東省能源集團為首,正在積極參與海上風電項目開發,未來廣東省將逐步形成海上風電“儲備一批、開發一批、建設一批、運營一批”的規模化發展格局。

按照規劃,到2020年底前廣東省要開工建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約3000萬千瓦,拉動投資上兆元。

天然氣水合物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中國已在南海海域成功試采天然氣水合物,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

對於天然氣水合物未來的發展,廣東省提出,到2023年,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生產性試采,到2030年實現產業化發展,初步建成年生產能力約10億立方米,帶動鑽采、生產、儲運、支持服務等相關產業產值超千億元。

此外,廣東將重點發展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湛江五大濱海城市和海陵島群、川山群島、萬山群島、大亞灣中央列島、南澳島、湛江灣六大島群的濱海旅遊業,以珠海橫琴長隆海洋世界、陽江海陵島“南海一號”等精品旅遊線路為突破口,培育國際精品海島休閑旅遊品牌。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錢宏林此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發展的再次升級,南海分局將在海域綜合管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為粵港澳三地提供技術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綱要》特別指出,支持香港發揮海洋經濟基礎領域創新研究優勢。在保障珠江河口水域泄洪納潮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澳門科學編制實施海域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發展海上旅遊、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產業。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與此同時,支持粵港澳通過加強金融合作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探索在境內外發行企業海洋開發債券,鼓勵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海洋綜合開發企業和項目,依托香港高增值海運和金融服務的優勢,發展海上保險、再保險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