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珠海,能否撐起大灣區“第三極”?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豔美

為什麽說“偏愛”?一個數據可以佐證:在最新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中,除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座中心城市外,珠海是被提及最多的城市,共有20次之多。不僅如此,大灣區三大合作發展平台之一——珠海橫琴,被提及次數也遠超廣州南沙、深圳前海。

被頻繁“點名”,必然意味著身負重任。在《綱要》明確的大灣區空間格局中,澳門-珠海與香港-深圳、廣州-佛山一道,被定位為三大極點。背後目的則是:“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但從經濟體量看,珠海與極點中的其他城市,顯然相距甚遠:

2017年,珠海常住人口僅突破176萬人,相當於內地一個三、四線城市的人口規模;到2018年,珠海GDP僅為2966億元,尚未突破3000億大關。兩項指標在廣東省內排名均靠末尾。

那麽,珠海能否撐起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極”?

實力弱小

顯而易見,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極點,澳門-珠海實力最弱。

以2017年GDP為例,香港-深圳約為4.5兆元(部門:人民幣,下同),廣州-佛山約為3兆元,而澳門-珠海僅不到1兆元。

而要改變珠江東岸壓倒西岸格局,帶動西岸整體發展,珠海一直被寄予厚望。

2017年10月,《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頒布,將珠海、汕頭、湛江確定為三大“副中心”城市。

一個共識是,“拔高”珠海定位,有平衡珠江口兩岸發展的含義。珠海與江門、中山三座西岸城市,與東岸的深圳、東莞和惠州相比,經濟、資本、人口體量均相對偏小,在區域協調發展層面上,有必要通過尋找新極點進行平衡。

作為經濟特區,珠海率先打開開放之門。橫琴新區設立和自貿區落戶,又為新政策先行先試創造了新平台。這背後,離不開珠海靠近澳門的地理優勢。

但在經濟體量上,珠海連江門與中山都趕不上,僅憑一己之力,顯然難以支撐帶動西岸的重任。

在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來,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發展大灣區不能僅聚焦於大灣區本身,更重要的是帶動更大範圍區域發展。這意味著,不僅要在廣東省內帶動粵東、粵西,還將以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進一步異塵餘生帶動包括中南、西南地區在內的泛珠三角區域發展。

而要發揮市場腹地帶來的優勢,珠海的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加大與澳門合作。

“面對新發展目標,珠海和澳門,誰都不能缺了誰。”林江指出。原因很明顯:要吸引東岸的資源,特別是來自香港的企業,不僅需要澳門的制度作為緩衝器,也需要升級之後的珠海市場,而要將兩方面優勢合二為一,就需要珠海與澳門進一步“抱緊”。

抱緊澳門

事實上,在大灣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調下,對於與澳門進一步“親密接觸”,珠海非常主動。

早在今年初舉行的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就表態:珠海將不忘初心,促進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自珠海被定位為經濟特區以來,對澳合作一直是其發力重點。在經歷以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初期合作後,橫琴新區及自貿區落戶,為珠海引進澳門創新經驗提供了新平台。珠海先後打造粵澳合作產業園、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在引進澳門特色金融、休閑旅遊、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資源上下了不少功夫。

如今,珠澳兩地同城化趨勢愈加明顯——一個珠海居民到澳門上班,單程僅需45分鐘。在澳門10萬外地工作者中,就有不少來自珠海。而在珠海的外資企業中,超過三成為澳門企業。

但合作帶來的收效並未最大化。就澳門而言,直到2017年,才結束連續三年的經濟負增長;而對於珠海,與同期開放與香港合作的深圳相比,經濟總量更是相差甚遠。

林江直言:“如果離開澳門,珠海發展可能會寸步難行。”反過來說,兩者合作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澳門海洋學會會長何偉添所言,珠海擁有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所欠缺的生產和市場腹地,是兼容性較強的經濟功能區。

大灣區時代,推動珠澳合作升級有了新契機。

首先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去年,港珠澳大橋通車,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時間從3小時直接縮短至45分鐘。根據今年的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珠海還在謀劃建設廣江珠澳高鐵、廣中珠澳高鐵和伶仃洋公鐵通道,以更好承接港深、廣佛極點異塵餘生。與此同時,珠海還進一步規劃 “大橋經濟區”,以釋放新交通樞紐帶來的經濟利好。

而針對澳門優勢旅遊業,珠海也在想方設法提高往來便利程度。根據《綱要》,珠海將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高水準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統籌研究旅客往來橫琴和澳門的便利措施,允許澳門旅遊從業人員到橫琴提供相關服務。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教授陳章喜認為,澳門土地面積狹小,發展旅遊休閑的空間有限,面臨發展瓶頸。珠海則存在海島旅遊資源開發深度不夠問題。要突破這些障礙,最優解決方式就是發揮區域合作優勢,加強旅遊合作,積極拓展旅遊休閑空間,共同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珠澳旅遊休閑新灣區”。

突破自己

通達性只是一個方面。對於企業而言,更有吸引力的是與“珠澳共同體”相適應的營商環境。這就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創新。

在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橫琴分線管理制度”的表述引來多方關注。事實上,這項政策在橫琴2014年正式封關運作時就曾被提及。根據時任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介紹,分線管理模式將橫琴與澳門之間的口岸設定為“一線”管理,橫琴與內地之間設定為“二線”管理,按照“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原則,實施“分線管理”制度。這一變化主要涉及貨物進出口,主要表現在與生產相關的貨物通關管理。

陳廣漢指出,該制度“將與貨物相關的檢驗環節從一線後撤到二線,有利於橫琴企業降低資本品進口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也有利於促進橫琴與澳門貿易,促進澳門非博彩企業發展”。

但這一政策推進並不順利。在2017年拱北海關新春座談會上,全國青聯常委、澳門東盟商會主席李佳鳴曾發出質詢,這項早已提出的政策,究竟何時能夠真正落地?時任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拱北海關關長趙民當時的回應是,該政策涉及財稅政策指定,但國家部委、特別是財稅部門在稅收放開問題上較為謹慎,要兼顧開放和公平,所以落地有一個過程。

現如今,該政策在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或許意味著好事將近。

有分析認為,在稅收政策解決後,特別是政策惠及對象從“生產相關的貨物”擴張到“消費品”,橫琴島可能變成一個“大保稅區”,甚至變成類似香港一樣的自由港。結合此次對橫琴發展國際休閑旅遊島的要求,橫琴很可能會成為“小海南”。

而在林江看來,根據已有探索經驗,珠海還可以再突破一下。

比如,2013年正式啟用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正是珠海率先探索開放機制的案例。該校區運營模式被概括為橫琴島上的“一區兩制”——自啟用之日起,校區內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其他區域仍歸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負責。

“事實上,還有許多領域的機制創新值得探索。比如,在信息管控尺度等領域,珠海可以進一步向澳門看齊。”林江認為。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