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爸媽,我有點抑鬱了」,「別瞎鬧,傻子才自殺呢,快去學習」

一名美國名校中國留學生因抑鬱症,兩次撥打父母的電話。

第一個電話中,他對父母說:「爸媽,我感覺我現在有點抑鬱了,我聽說一個抑鬱症同學自殺了,我是不是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故事中的家長告訴他說:「你別瞎鬧了,傻子才自殺呢,你不能啊,快去好好學習吧。」

第二個電話裡,他對父母說:「爸媽,我真的抑鬱了,我想回國,回到你們身邊。」面對孩子的求援,家長卻說:「我們花了這麼多錢讓你出國學習,房子都賣了,我們多不容易啊,更何況你還考上了名校,怎麼能退學呢?『』

故事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壓力也得不到排解,這是十分真切地反映出留學家庭甚至是國內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父母對孩子抱有巨大的期許,願意付出不菲的代價為孩子投資,但現實中,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父母與孩子相隔千里,看不到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自然也感受不到他們的想法,體會不到他們的壓力,如果這時還一味鼓勵、鞭策孩子繼續努力,這樣的「正能量」,在孩子眼裡卻是壓垮求生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

殊不知,有的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感人至深的「心靈雞湯」或是侃侃而談的人生道理,而僅僅是一個溫柔的懷抱亦或是一個能夠傾聽的角落。

真實的留學生活,是一次又一次在苦和累中,重新發現自己、挑戰自己、並且實現自己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心靈陪伴和理解。

心理問題猶如水下暗礁,留學心理安全真的受到重視嗎?

在留學路上,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又是否真的足夠?

我承認現在的家長更關心孩子:給孩子零花錢、滿足他們想要的??但這並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請家長們問一問自己:

有沒有隻關注孩子的成績,認為只要學習好什麼都可以?

有沒有隻從你的角度去想孩子經歷的事情,一味地逼迫孩子從你的角度思考,按照你的方法做事?

有沒有在孩子垂頭喪氣地回家的時候,關心地問問發生了什麼,和他們談心,抱住他們,告訴孩子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愛你、支持你?

有沒有在孩子難受哭泣的時候,不僅不理解,還變本加厲地大喊大罵?

有沒有在考試成績出來之後真的考慮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們的進步,而不是隻關注冷冰冰的分數和殘酷的對比與排名?

有沒有在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的時候,坐下來平和地說出你的觀點?

有沒有經常加班,讓孩子放學之後獨自面對冰冷的家?

有沒有在孩子對你暢言夢想的時候,反駁說這不務正業,很難養家糊口,好好學習才是最好的出路?

......

很多家長都哭訴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做朋友,而是敵人。

作為孩子,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談心的朋友,是隨時都在的最親密的夥伴,是可以保守秘密、支持他們夢想,幫他們撥開浮雲看到「真我」的人!

心理問題就像是水面下的一塊暗礁,平時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導致它出現的種種因素卻是可見的。出國留學,面臨著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巨大差異,還有對繁重學業和語言環境的不適應,留學生就像是掉入了一個單人闖關遊戲,需要一路過關斬將才能升級加血,收穫經驗獎勵。而在這期間最考驗孩子的是心理問題和與家長親人的關係。

許多留學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並不會向國內的家人尋求幫助,一方面是因為不想讓家人擔心,另一方面,就算是說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也未必能幫得上忙。更有一部分留學生表示,令他們感到壓力的一部分,正是源自於他們的家庭。

雖然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能夠出國留學的學生家庭大多都富庶寬裕,但隨著我國國際化程度越來越深,人們對於出國留學的態度也發生轉變,許多普通家境的家庭也想通過出國留學培養起孩子國際化的專業素養和視野。這在某些方面是一個好現象,但同時也無形中給家庭和孩子帶來許多壓力。

對於普通家庭,留學所產生的一年數十萬元的開銷並不是一筆小數目,更別提有的家庭為了送孩子出國讀書,甚至不惜傾盡積蓄,賣掉房產來圓全家的出國夢。在付出如此高代價的前提之下,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希望,孩子身上的壓力可見一斑,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求學旅程。

事實上,除了因為父母不理解孩子而帶來的情感隔閡以外,因為孩子自身不願意與父母分享情緒而帶來的情感隔閡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在少數。他們一方面承受著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壓力,一方面,並不願意與父母談及自己身上因為壓力帶來的心理變化。

在心理專家Queenie提供的調查研究中顯示,有很多的留學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他們認為自己在國外即使再辛苦,父母也感受不到,而自己在學習或其他方面得到收穫的喜悅父母也不以為然。很多學生表示,每每在向父母解釋國外發生的事情的時候都覺得很累,因為孩子和父母的關注點往往不能統一,在情感上的不銜接,讓留學生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

漢華教育專家支招

01、允許犯錯 坦然面對挫折

留學在外,留學生在大多數時候除了需要解決學業、社交的問題外,還要獨自解決來自生活成本、文化差異等帶來的諸多問題,在這其中有許多困難是在國內所不曾遇見的。

困難多了,犯錯的幾率自然也就變大,而國內的很多父母,在日常對孩子的教育上,奉行的是「經驗教育」,希望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出一點差錯。可往往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要低於其他人。

因此,家長應該明白,適當的犯錯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要讓孩子了解到,學習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一旦犯錯,就要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不要陷入失敗到自我厭棄的死循環。這樣在孩子獨自遭遇到挫折時,才會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不至於因為一時的失意而導致心理落差。

02、享受生活 與世界建立更多聯繫

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陳魯博士表示,不能把任何一個孩子的生命當成理所應當存在的,孩子和世界的聯繫,構成了他的生命意願。對孩子來說,他的家人、朋友以及愛好、生活、學習都可以是他和外界的一種聯繫,孩子和世界建立的聯繫越多,就會有更強的生存意願。

父母需要教會孩子享受生活,擴大他們的興趣圈,幫助他們和外界建立更多的聯繫,尋找更多支撐點,讓他們明白,如果你在追求某個目標的過程中失敗了,你還有其他的事情可以繼續去努力。

03、培養健康的性格和正確價值觀

無論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都可以培養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有安全感,是自信的起點。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不要輕易拿孩子去和別的孩子攀比,因為攀比式的表揚,往往會造成本末倒置的後果,會讓孩子以為只要做得比別人好就會得到表揚,而不是因為他勤奮學習而掌握了一門新的技能,或者是通過努力而達到了一定目標,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對工作的內在樂趣,不願持續學習和尋找挑戰。

05、堅持目標 合理安排時間

Queenie建議,留學生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還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正確努力,提高自己的實力。在這個過程中,一定需要認清的問題是,很多能力的明顯提升在短期之內是看不出來的,比如語言水準、批判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等。高強度的任務和緊湊的日程安排只會讓人覺得壓抑、焦慮,並且難以保持高水準的發揮,甚至可能導致每一項任務都不如之前單獨做的時候表現好。留學生需合理安排時間,學會和老師、同學溝通,根據實際情況來製訂合適的學習進度。

留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明確留學的意義和目標,不要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出發。明白了這些,留學帶給你的,就不僅僅是苦難,而是更加豐富的知識,更加寬廣的眼界和更加廣闊的世界。

06、學會和父母溝通 正確求助

在留學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間難免會產生隔閡,但人無完人,對於學生而言,要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明白沒有天生就會做父母的人。留學生一旦發現自己存在問題,要及時溝通,學會求助,切勿諱疾忌醫。這樣,父母在孩子成長途中也會同樣吸收經驗和教訓,和孩子一起成長。

而從父母的角度,孩子要和父母別離,這種別離不僅僅是物理距離上的遠隔,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斷奶。這種斷奶不僅僅體現在留學生日益增強的獨立性上,也存在於父母逐漸意識到自己要學會放手,家長要信任自己的孩子,有求必應,無求不擾。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