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72變81難,不過是在利用父母們的焦慮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最近,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致家長: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刷屏了朋友圈,父母們大量轉發,凡是家有兒女的幾乎都心有戚戚焉。

文中舉了上一期《嚮往的生活》的例子,呂思清從小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五歲就登台表演,後來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並獲得了各種國際大獎。

而王迅、劉憲華和Angelababy因為小時候父母沒逼著他們堅持,現在只能坐在一旁看呂思清表演。

於是得出結論:父母的逼迫,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個論調其實並不新鮮,當年郎朗紅遍全球時,也有很多文章寫他是怎麼被父親打罵威逼,甚至要用刀砍了他,正是由於父親的逼迫,才讓他堅持下來的。

但是,被忽略掉的是,當時郎朗用頭撞牆,寧可折斷手指也不想練琴。

這樣的痛苦已經隨著他的成名,被忽略不計了。

01

《「72變」和「81難」》裡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我就不會放棄學吉他;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學書法,我就不會字那麼醜;如果……如果……」

看到這樣的抱怨,我真心想說,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如果你媽真的逼你學這學那,你長大後一樣會說:

「都是我媽逼的,我小時候一點都不快樂;都是她逼我的,才讓我一點自己的選擇都沒有;全是因為她,我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逼著你學習,你說他們不顧你的意願,沒有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你的想法,你卻要說他們當初沒逼你一下,害你一事無成。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若成功了,是父母逼得對;若失敗了,是父母的逼迫害了你。

這是受害者的歸罪邏輯,反正要將自己的「不幸」的經歷都歸罪出去。

《「72變」和「81難」》還舉了一些普通人的例子,他們羨慕同齡人小時候有人逼,會了各種才藝,現在可以在人前展示;而自己沒能堅持,於是喟然嘆息。

但其實,這些人羨慕的並不是藝術本身,而是羨慕別人的風光、別人的榮耀。

他們真的確定,如果當初有人逼,自己就能學出來嗎?用這樣的心態學習,本來也很難堅持。

真正的熱愛是不用逼的,不愛的東西,逼也沒用。

詹姆士和柯瑞,C羅和梅西,這些極度自律的人,沒有一個是父母逼出來的,驅使他們的是內心的熱愛和嚮往,那才是真正的動力所在。

而太多從小被父母逼迫的人,在脫離父母之後,覺得終於解放了,於是放任自己無所顧忌。

02

看到有人說:「孩子,不是我要把你往『死』裡逼,我只是想讓你將來『活』得更像樣。」

我滴個親娘誒,您敢不敢先給自己辦張健身卡報個英語班,看看自己能堅持多久?

打著這樣的旗號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無非是假借孩子之名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而已。

孫悟空是學會七十二變了,但菩提祖師逼他了嗎?如果孫悟空是逼出來的,那菩提祖師其他那麼多的弟子,怎麼一個都沒逼出來呢?

還好孫悟空沒媽,如果有媽逼他,以齊天大聖的個性,還不得反了天去,學什麼學,不如一輩子作妖作樂。

用呂思清、郎朗的成功反襯其他人的失敗,這個邏輯我實在有點get不到,拿結果倒推原因,屬於事後諸葛亮。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些被逼到抑鬱自殺的孩子們,無一不是活在高壓、苛刻之下,他們也可以倒推出同樣的原因來,這又怎麼說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另一篇爆紅的文章《你看不到的,是千萬個被毀掉一生的董卿》。

詩詞大會讓董卿成了知識女神,連她的成長故事《虎爸教育下董卿的童年》也成為了教育的成功案例。

可是董卿被採訪時談起這一段,抑製不住地悲傷,提到父親給自己留下的童年陰影,一直以來優雅淡定的她忍不住潸然淚下。

有多少幾近殘忍的故事,只因為主人公最後的成名,就帶上了一層光環。

文章中說:「你看到的是一個走出來的董卿被無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萬個一生就此被毀掉的董卿。」

成功和幸福並不是一回事,你只看了那些被逼成功的個案,卻沒看到絕大多數被逼失敗的下場。

03

《「72變」和「81難」》文中還指名批評了「快樂教育」,說放養長大的孩子,雖然有了愛和自由,但長大後可能一事無成。

我想說您是不是對愛和自由有什麼誤解?

不逼迫,就一定是放養?不是A,就一定是–A?

這世界上不是只有這兩個極端的。

舉個例子:一個農民,把種子種下去之後,總擔心它長不好,嫌它長太慢,於是一截截拔高。

這是控制,是逼迫,是拔苗助長。

另一個農民,放養,把種子種下去後就不管了,愛怎怎地。

這不叫愛和自由,這叫不負責任,未盡監護義務。

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是農民不把眼光隻盯在種子身上,而是觀察了解幼苗的成長規律,為它鬆土、澆水、施肥、除蟲,給小苗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並提供其生長所需;

除此之外,不去糾結它怎麼還不發芽、還不抽穗。因為你並不知道它需要多長時間紮根。

你只需要給它創造適宜的環境,種子的成長取決於它自己。

我小時候曾學鋼琴十年,見到太多在父母逼迫下的孩子,在考取十級之後說「我終於完成任務了」,之後再也不碰鋼琴。

而真正堅持下來的,都是熱愛音樂、喜歡鋼琴的孩子,雖然也會有倦怠畏難,但父母絕不是逼迫,而是帶著尊重和關愛,給予適當的幫助,積極調整,讓孩子度過瓶頸期,甚至允許孩子先放棄一段時間。

這樣的孩子,才能發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被父母逼迫的人生,隻不過是在為父母而活,長大後發現這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又開始逼迫自己的孩子。

活不好自己,才會去逼孩子,一代又一代。

似乎太多人都在關心孩子將來怎樣,卻很少人在意孩子現在怎樣,他內心的聲音是什麼,他是不是真正的快樂。

而內心的聲音長期被掩蓋,慢慢的,孩子連自己的能力都已經看不到了。

04

有時候能看到一些很優秀很出色的明星或藝術家,在面對採訪時說: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因為父母嚴厲的督促,如果沒有他們當初的逼迫,我肯定做不到,那就沒有我的今天了。」

其實聽著有一絲絲的心酸。

這麼優秀的人,卻看不到自己的動力和天賦,認為如果不逼自己就做不到。

反觀比爾蓋茨、祖克柏這樣的人,從來不說是父母逼的,他們說的是:「感謝父母成為我的榜樣,他們一直激勵著我成為自己。」

養育了四個優秀子女的小扎父親也直言道:

我有很成功的孩子們,於是人們總是想仿效我的模式,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採取什麼特別的育兒方式。

為人父母,我只能說,你的確可以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們過的生活,但這不一定就是他們想要的。

而正是因為父母的「不逼迫」,四個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活成了自己的樣子。

拿王迅、劉憲華、Angelababy和呂思清比較,這樣的對比根本沒有意義。

如果他們三個小時候被逼著繼續學小提琴,能不能成藝術家不知道,但肯定不會成為現在的他們,乾嘛要拿不同的人生來做比較呢?

那些動不動就說現在不逼孩子,將來就沒有競爭力的人,真的知道未來的競爭力是什麼嗎?

是鋼琴、舞蹈、奧數、書法……是這些技能嗎?

我們為什麼想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並不是一定要孩子成為鋼琴家、舞蹈家。

我們往往把方法當成了目的,為了學技能而學,卻破壞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未免有失遠視。

未來的競爭力絕對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理解的能力,合作精神,好奇心,主動性和創造力。

這些能力絕不是靠逼迫得到的,而是早就包含在了我們的生活裡,在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

但是《「72變」和「81難」》真的好火啊,不知道擊中了多少父母們的焦慮點。

甚至有位父母在轉發的時候寫道: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鋼琴邊、舞蹈房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時,你家孩子在做什麼?

當別人家的孩子,雖然很苦很累,但識字算術突飛猛進的時候,你家孩子在做什麼?

當別人家的孩子,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希望進步渴望成長的時候,你家孩子在做什麼?

你可能會說:孩子要快樂的童年,要無拘無束,要自由自在。可是,你怎麼知道那些拚命努力的孩子就不快樂?」

很有煽動性對吧?看完立刻焦慮了。

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後,更擔心是因為自己沒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這時候如果有補習班的廣告,那恨不得立刻掏錢報名了。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長遠的眼光,沒有一個整體的育兒觀,就很容易被各種論調左右。

同樣的邏輯,我反問一下: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撒歡奔跑的時候,你在要求孩子爭取些什麼?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做廚藝種花草收穫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時候,你在逼迫孩子學些什麼?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講故事做遊戲的時候,你在教育孩子拚搏些什麼?

你可能會說:孩子將來要生存,要競爭,要努力。

可是,你怎麼知道那些擁有金色童年的孩子,就沒有競爭力呢?」

教育是不能用成功與否來定義的。

教育是幫助每個生命不斷感受生命的美好,逐漸綻放生命的能量,並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教育不是一個點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隨著生命不斷變化和成長的過程。

讓孩子從小就把人生當成八十一難,那恐怕真的會一路坎坷。

真正讓孩子擁有底氣的,不是被逼迫學會的七十二變,而是父母永遠在身後的理解和支持。

帶著孩子一起去體驗生活的不同方面,和孩子一起去面對每一次挑戰,那將是幸福,是成長,而不是被逼之下的佯裝堅強。

--------End---------

作者簡介

葉月幽,兩個孩子的媽媽;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顧問師;薩提亞模式認證治療師;美國G.T.I總部認證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著有《看不見的養育,看得見的成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