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工作太忙、壓力大?這個解壓辦法好到沒差評

讓我們內心受苦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給自己的想法,和圍繞這個想法自己編排出來的「壞未來」。

做個小調研,早上起床,準備上班的那段時間,你會不會聽點什麼?

音樂?新聞?追劇?聽書?還是……

很多時候,我在醒來的時候,喜歡打開學習類音頻,邊洗臉刷牙邊聽課。

真的會被自己的努力感動到飄飄然的。不信你可以試試。

不過,當工作變得越來越忙,早上的「學習」就會變成負擔,就會慢慢的被聽歌、追劇代替。

說到這裡,很多人應該會和我一樣產生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努力」。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越忙的時候,就越想放鬆,而越放鬆就會越自責。


生活裡,很多人,對自己都特別苛刻。

我們被「應該……」束縛著,我們有太多「應該成為的樣子」。

剛工作,就應該立刻適應職場,學會好好說話。

30歲應該混得很好,必須是管理層。

40歲肯定應該是高管了。就是那種上班不用打卡,每天隻用開會叨逼叨的人。

而真實的生活,其實是上班、下班、睡覺;上班、下班、睡覺。

如若下班後玩了下手機,就成了不上進。周末睡了個懶覺,就成了不自律。

「我應該很努力」,「我應該像誰誰誰一樣」,這類的心理暗示,成為了很多職場人,給自己的定義。


這段時間,我也有類似的感受。

因為工作突然變多,忙了好一陣,公眾號停更了兩周多。

在這段繁忙的時間裡,但凡有那麼一點輕鬆的時刻,我做不到寫字、看書、健身。

我只想窩在沙發裡看看手機、逛逛淘寶、玩玩遊戲。

我能觀照到自己的內心,是那麼的焦慮、無奈、自責……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守承諾的壞女人。

有位心理醫生好友,是這樣開解我的:

我們總是習慣用自責的方式來給自己壓力,覺得這樣能促成進步和改變。

可是,內疚和自責真的能讓你改變當下的狀態嗎?

顯然不能,否則你也不會一直在焦慮,從未做改變了。

原因在哪裡呢?

原因在於,下班後玩手機、看電視,都是為了應對白天的工作壓力,都是為了疏解白天的焦慮。

而內疚和自責,增加了焦慮和壓力。你的內心,就會自然而然的選擇繼續用玩手機、看電話來緩解它。

這就像個循環:工作壓力大--玩手機解壓--玩手機自責導致壓力大--玩手機解壓……

所以,越是自責,你就越容易放縱自己。


朋友給我的解決辦法是:痛痛快快的去感受休閑時光帶給自己的感覺。

是輕鬆、愉悅,還是焦慮、自責。

如果是輕鬆和愉悅的,那就去享受呀。

如果是焦慮和自責,那就停下來,去做點讓自己不焦慮不自責的事。

特別簡單,對不對。


所以說,很多職場人,都不會也不敢好好的玩一場。

他們被太多的「輿論」壓得焦慮、自責、內疚……想放縱卻不敢。

因為停下來,就會覺得隔壁么蛾子,分分鐘要越過自己上位了。

因為停下來,內心就會告訴自己,你不上進、不自律,會沒有前途的。

因為停下來,內心焦慮的感覺會比工作壓力還要大。


你發現沒有,這些都是你的「內心感覺」。而這些感覺,大多數不是在自責過去,就是在懷疑未來。

過去是沒辦法改變的,而未來是不可預知的。

最好笑的是,其實這些感覺,真的就只是感覺。未來不一定會如是發生。這些「絕對化」的自我暗示,總是會在多年後,讓我們一笑而過。

那位心理學朋友,教了我一個處理工作壓力的辦法,非常的簡單好用。

叫ABC原理。

事件A--引起的信念想法B--導致的結果C


舉個栗子:

繁忙的工作,讓人總選擇看劇放鬆,是事件A。

它帶來的情緒和想法,是一時的舒緩和看劇後的自責感B。

導致的是,越來越自責,越來越焦慮的結果C。

事件A是客觀存在的,不能改變的。但如果可以改變「引起的信念想法B」,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C。

繁忙的工作,讓人總選擇看劇放鬆,是事件A。

它帶來的情緒和想法,是感受當下的放鬆和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B。

導致的是,看劇只是放鬆,它讓我緩解壓力,我也沒有因此自責,我會更努力和坦然的結果C。


你可以嘗試用ABC原理,來分析自己每次解壓的方式,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但情緒想法和結果,是可以靠你自己改變的。

這世道,誰工作不忙呢?誰壓力不大呢?

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觀照和處理,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我們就會被一輪又一輪的負循環包圍。

如果我們能夠覺知到自己的感覺,覺察到情緒和想法,知道這只是感覺,未來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

我們就不會放鬆也放鬆的不自在,工作也工作的不開心了。

要知道,讓我們內心受苦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給自己的想法,和圍繞這個想法自己編排出來的「壞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