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個隱形「殺手」威脅心臟健康,平日生活中應多加提防

以往人們關注心臟疾病,常常聚焦於吸煙、飲酒、肥胖、高血壓等致病元兇。其實,除了這些重點因素外,還應關注那些平時易被忽視的心臟隱形「殺手」。

■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

歐洲一項納入21個國家、超過11.6萬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每天總睡眠時間小於6小時和大於8小時者,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均有所增高;每天保證6-8小時睡眠時間者,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風險最低。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教授雷德林解釋:「睡眠不足會導致血液中應激激素和炎性物質含量提高,即使一個夜晚的睡眠不足也會擾亂健康系統。」

【專家對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康復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唐銀波表示,如果睡眠長期出現問題,首先建議去醫院的睡眠科或其他相關科室接受專業診治,查明原因,必要時需針對性用藥。經常失眠者也可以嘗試一些助眠的方法,例如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保持臥室安靜、清爽、舒適、光照較暗。如果是因為壓力大、輕度抑鬱、焦慮等心理和精神問題導致的失眠,應當積極調整情緒。

■氣溫過低或過高

低溫和高溫氣象都會影響心臟,相比較而言,低溫的影響更大。我國曾在2004-2008年針對北京地區人群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冬季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高於夏季。

專家表示,低溫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縮,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使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加大心臟負擔。此時,心肌容易缺血、缺氧,從而誘發心絞痛、心梗。此外,寒冷狀態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的增加,也容易促使血管中血栓和斑塊形成,這也是導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高溫環境對心臟健康也不利。高溫使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血液中攜帶的氧氣量有所減少,心臟負荷加重,心腦血管供血不足。加上人體大量排汗,血液濃縮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易產生血栓、動脈硬化斑塊,最終可能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對高溫會更敏感。

【專家對策】

平時生活中要知冷知熱,尤其在發布低溫或高溫預警的氣候時段,最好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流行病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學禮提醒,老年人更應注意氣溫對身體的影響,尤其是75歲以上的老人,因為他們大多數動脈硬化嚴重或患有高血壓。

■慢性疼痛

一般認為,疼痛持續超過4周就屬於慢性疼痛。比起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更為可怕,它不僅折磨著人們的生活,也在悄悄地傷害著心臟。

導致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關節炎、腰背痛、偏頭痛、坐骨神經痛等,為了緩解不適,人們常選擇一些止痛藥,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葯(如雙氯芬酸、布洛芬等),甚至阿片類藥物。美國心臟病協會專家小組曾警告,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慢性疼痛會增加心梗和中風的風險。尤其是吸煙者和肥胖者,服用止痛藥對心臟的傷害更大。

【專家對策】

如果能找到病因,要儘快治療,徹底解決疼痛。如果不行,應前往醫院的疼痛科、康復科或其他相關科室接受專業的用藥建議,切勿濫用非處方類止痛藥;必要時,可以接受外科乾預治療。精準、微創是疼痛科治療的核心理念,也是很適合老年人的方法。常見的疼痛往往是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因此,在進行微創治療的同時需改善生活習慣,並配合各種運動和肌肉拉伸,這樣才能有效、持久地解決慢性疼痛問題。

■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首先「攻擊」的是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則是它的第二目標。國外曾有研究顯示,空氣汙染越嚴重,頸動脈內膜加厚的程度就越顯著,而後者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原因。空氣汙染對心臟的影響十分複雜,可能是吸入的汙染空氣導致肺部炎症,肺部炎症又導致了心臟病的發生。

比利時哈塞爾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無論開車、騎車或步行上班,只要經過車輛密集的路段,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

與此同時,空氣汙染還會導致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011-2017年,武漢市做過一項超過55.6萬名嬰兒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孕婦在孕早期(第2-8周)暴露在PM10和PM2.5環境中,會增加胎兒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此外,空氣汙染中的SO2、NO2、O3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專家對策】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在交通擁擠的高峰期不要穿行或騎車出行在汙染嚴重的馬路上,最好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出行;孕婦在空氣質量不佳的氣象出門,最好戴口罩;每天開窗通風15分鐘,有助於降低室內空氣汙染水準,特別是剛使用過強效洗滌用品、油漆粉刷或烹飪完畢時,更要注意及時開窗通風;有條件的家庭,建議使用質量較好的空氣凈化器。

(董長喜,據生命時報)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