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慈禧做了什麽事?讓花了26年才考中的狀元郎,見了她直接辭官

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7月23日,日本軍隊佔領朝鮮王宮,兩天后的25日,豐島海戰爆發,標誌著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9月16日,爆發平壤陸戰,第二天,9月17日,甲午海戰打響。

而這些大事,在北京城裡,都比不上另外一件天大的事——慈禧太后老佛爺過60大壽。

為了慶祝老佛爺生日,朝廷開設恩科,結果,一位“落榜專業戶”考中了狀元,而這位考了五次會試的狀元郎,覲見過慈禧後,立刻辭官回家。

他就是滿清一朝最後一位狀元——張謇。

張謇出生於鹹豐年間,家裡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

4歲的時候,張謇就開始跟隨父親讀書認字,到了5歲,他就能背誦《千字文》,10歲讀完所有蒙學書籍。

很明顯,張謇是早慧型兒童,家中也略有資財,按照當時社會法則,他應該讀私塾、考功名,通過學而優則仕光宗耀祖,成長路上應該走得一帆風順。

但是,張謇這一生足夠波折,也足夠波瀾壯闊。

張家寄希望於張謇能夠科舉中第,可第一個問題,就來自大清科舉。

鹹豐是個短命鬼,活了30歲就死了,然後是同治登基,當時科舉制度在滿清手裡,搞出了一個“冷籍不得入試”的名目。

所謂“冷籍”,就是指向上隸屬三代,家裡沒有出過當官的,或者沒有出過秀才、舉人的家庭。被歸入“冷籍”的人,哪怕文章寫得再好,也無法參加科舉考試。

這個措施讓科舉成了官紳、士族專屬,徹底屏蔽了普通百姓人家,無奈的是,張謇祖上三代都沒有人獲得過功名,為了獲得考試資格,不得不投靠本地一個家中有人做官的張姓大戶,認了對方做乾爹,才變相脫離“冷籍”。

終於有了考試資格,1868年,16歲的張謇,第一次參加如皋鄉試,就被點中秀才。

總體來說,張謇開局是非常不錯的,可是也僅僅是開局不錯。

自從中了秀才之後,張謇除了刻苦攻讀,就是孜孜不倦地考試,他每兩年就去江寧參加一次考試,結果先後5次都未得中,十多年青春付東流。

隨著屢試不中、年齡增大,張謇不得不做起了幕僚,期間,他又參加了幾次考試,次次落榜。

直到1894 年,為祝賀慈禧六十壽辰,特設恩科會試。

張謇已經41歲,在父親的堅持下,第五次進京應試,沒想到各種因緣聚會之下,他竟然被光緒點中了狀元。

生於鹹豐年,考於同治年,中於光緒年,從1868年到1894年,張謇一生中有26年在考試,進出考場20多次,直接花在考場裡的時間,竟然達到了120多天。

張謇高中一甲第一名狀元,被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職,簡單說,就是皇帝的宮廷秘書,作為未來朝廷重臣來培養。

本來只想中舉,結果狀元及第、金榜題名,張謇不懈追求的目標,被他自己超額完成,但是,因為慈禧,他又全部放棄了。

1894年9月,新科狀元、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張謇,跟隨其他文物同僚,去紫禁城外迎接慈禧太后“擺駕回宮”。

當天正好下大雨,儘管路面有積水,張謇和各位朝廷大員們,也必須匍匐在路邊跪迎,即便帽子、衣裳全被雨水打濕,朝廷禮數也不能丟。然而,當慈禧太后鑾駕經過時,她老人家就這麽直接過去了,連車簾都沒有掀開,更別說朝著大臣們看上一眼。跪迎的大臣們,對這種情況非常坦然,覺得理所應當,甚至一些須發皆白的老臣們,還激動不已,覺得雨中接駕是莫大的榮光,是忠心的體現。

但是,這件事給張謇刺激很大,這場大雨把他兜頭澆醒,晚上張謇在日記中寫道,“願為小民盡稍有知見之心,不願廁身貴人受不值計較之氣;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雨中跪迎慈禧”後,張謇猛然驚醒,他不願意做“可恥之官”,狀元又怎麽樣?一品大員又如何?

多年科舉不中,卻磨煉了他的意志,信念堅定、愈挫愈進,考了26年才到手的狀元,他放棄了,翰林院的官職,他也放棄了,徹底從官場跳出來,“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張謇辭官後,主張 “實業救國”,一生創辦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是中國輕工業早期開拓者。

1926年,張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