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元璋去世的前一年,為何拿科考的主考官大開殺戒?

科舉制度自隋唐以來,一直是作為歷代朝廷最基本的選官制度,它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礎上突出以才取人的一種全新的選官制度,是一種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人才選拔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從它出現開始就富有極頑強的生命力,在不斷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強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舉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則一直在起著主導作用。

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

但是,防範和作弊就是警察與小偷的關係。糊名之後,判卷官員還可能認識考生的字跡。所以,又開始進一步改進,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

明朝建立,科舉製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的嚴密程度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公元1397年,明朝舉行科舉考試。這是洪武年間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因為第二年,朱皇帝就駕鶴西去了。這次恩科朝廷任命的考試官,為翰林院學士劉三吾、吉府紀善白信蹈。當時錄取了51人參加殿試。

殿試由朱元璋親臨,最後賜閩縣陳安阝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會稽劉諤分別為第二、第三名。

但這年的科考卻出現了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奇特現象,這51人中沒有一個人是長江以北的人,全是南方人!

皇榜一出,輿論嘩然。北方的舉子們聯袂上書朝廷,說劉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這次錄用的全部是他們各自的家鄉人,是營私行為。

朱元璋聞聽後,命令儒臣們將那些落榜者中文理稍微強些的人再錄取一部分,並指定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讚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蕭揖,以及剛剛經廷試取錄的陳安阝、尹昌隆、劉諤,每人各批閱十份試卷。

進過認真查閱考卷,最後的結論出來了,北方的舉人還是無一人合格。

朱元璋聞奏,急召主考官劉三吾。他知道劉三吾一向辦事認真,且已85歲高齡,不會徇私舞弊。所以,當劉三吾覲見後,他沒有問具體的考試情況,直接提出南人盡佔黃榜不盡合理,必須采取補救措施,即刪除一些南方人,替補上一些北方人,以撫慰北邊民心。

劉三吾本身是個腐儒,性情耿直,隻認死理,奏稱所取之士均以文章優劣為據,儘管都是南方人,但確為公平的結果,萬萬改不得。

朱元璋大怒:“汝不肯按朕的意思辦,莫非有私?”

劉三吾倔強地回答:“陛下懷疑老臣有私,盡可另委大員複審。”

竟然敢這樣頂撞聖上!朱元璋動了真氣,革去劉三吾的翰林學士銜,待家候審。

這邊說不通,那就找別人。於是又另派翰林侍講張信等人,再次前往複查。

可是這一次張信又讓他老人家失望了, 這些被派去複審的官員,其實都很清楚皇帝的意思,就是照顧一下北方的舉子,把事情給辦圓滿了。

但是他們看過試卷以後,發現北方舉子的答卷,確實不如南方的。張信拿著幾張試卷請朱元璋過目:“這些試卷與前榜錄取的試卷相對照,發現竟比不上前榜末名中試者的文章。”

此結論出來後,北方的舉子們更有理可挑了,他們製造輿論,認為張信他們故意挑了幾分劣卷來搪塞皇上。

不按自己的意圖辦事,現在又弄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朱元璋怒不可遏。他指責官員們互相包庇,有意蒙蔽自己,一氣之下把這些官員都交刑部嚴加拷問。

刑部的官員們到很能領會聖意,於是捏造出劉三吾、張信等人乃反叛朝廷的“藍玉余黨”。朱元璋等的就是這個結果。報告一出來,馬上禦批:白信韜、張信等其他同科試官凌遲處死,包括狀元陳安一並處死。劉三吾因已85歲,念其曾為太子老師,免死發配充軍邊塞,會元宋琮也予充軍。

隨後,朱元璋親自閱卷,欽定任伯安等61人為進士,這回全是北人,無一南人。史稱“南北榜”之爭。又因第一榜發於春,第二榜發於夏,亦稱“春夏榜”。

朱元璋此舉,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選拔人才了,而是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從而使持續了上千年的科舉所具有的公正性被拋到了一邊。

那麽,朱元璋為何這麽執著,非要照顧這些北方舉子,這裡面有什麽深意呢?

原來,從夏商時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滅亡期間,中原地區始終支撐著中國文化的江山。故史學界將這一時期稱為“中原文化時代”。

唐代的學風雖然呈全國分布狀態,但仍然表現出北盛南弱的總態勢。但此時南方學風日漸興盛,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人才尤為集中。這一形勢的出現預示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南遷已經正式拉開了序幕。

北宋是我國文化中心自黃河流域徹底轉向江南的關鍵時期,這時的長江流域在文化實力上與黃河流域旗鼓相當。當然,由於傳統力量的支持,黃河流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人才和學風密集於西安一洛陽一開封軸心線上。 在南方,北宋時代學風最盛者為福建路,次為兩浙路。

從南宋到元、明,學風盛行江、浙、贛地區。到明代,中國學風南盛北衰的局面已成定局,形成了以江、浙、贛為主體的長江下遊學風密集區,尤以蘇州人才密度最大。

我們先看一個統計,各省狀元分布情況:

先看北宋時期(前三名):

河南省19名:王堯臣、王拱辰、呂蒙正、安守亮、安德裕、孫僅、孫何、孫暨、劉蒙叟、許安世、李常寧、李肅、宋準、張去華、張師德、時彥、姚曄、賈黯、蔡薿。

山東省10名:王俊民、王曾、李迪、蘇德祥、張唐卿、胡旦、柴成務、梁固、梁灝、蔡齊。

福建省6名:葉祖洽、許將、徐鐸、徐奭、章衡、黃裳。

南宋時期狀元地理分布(前三名):

浙江省20人:王十朋、王龍澤、王會龍、王佐、木待問、方山京、方逢辰、毛自知、劉章、劉渭、陳亮、張九成、周坦、徐儼、趙建大、姚穎、袁甫、留夢炎、傅行簡、詹騤。

福建省13人:吳叔告、余複、陳文龍、陳誠之、鄒應龍、鄭僑、鄭性之、黃公度、黃定、黃樸、梁克家、曾從龍、蕭國梁。

江蘇省5人:衛涇、阮登炳、李易、黃由、蔣重珍。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河南、山東兩個狀元大省,到南宋時期無一個擠進前三名。

明朝建立後實行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非但沒有改變這種趨勢,相反則繼續拉大。

北方並非無人才,朱元璋的幾度文字獄,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故許多名士們隱居山林,對明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態度。

明朝初期,六次廷試,狀元清一色都是南方人。而從錄取比例上看,也是南方中榜者逐漸增多,北方中榜者日益減少的趨勢。

附錄:明代各政區進士分布總狀況表

(資料來源:《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 吳宣德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由以上統計表可以看出,無論狀元人數,還是進士的總人數,昔日北方的人才大省到此時已經被遠遠的甩到了後面。

明王朝建立之初,對於朱元璋來說,籠絡北方士大夫,穩定北方局面,在南北籍貫的統治階級人士中調節分配權力尤顯重要。

朱元璋的激烈反應,也與“藍玉案”密切相關。震動明王朝上下的藍玉謀反案,持續數年,株連人數達到10萬人,其中尤以各級官吏居多。

藍玉常年鎮守北方,案件爆發後,因他而遭株連的官員,也多為北方人。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深懂“恩威並施”之道,緩和與北方知識分子間的矛盾,穩固統治,就成了他的必然選擇,而科舉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這些腐儒,不但不體諒聖意,就是給他們點明了還是書生意氣。他們自信無舞弊行為,死咬著“江南本多俊才”的觀點不松口。那麽,對不起,諸位公正的考官,你們的錄取正確,只能讓位於我的“政治正確”了。於是這些無辜人員,全部做了替罪羔羊。

朱元璋從 穩定北方大局,穩固明王朝統治出發,采取“南北分榜”措施,應該是具有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的。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本來可以解釋清楚的政治策略問題,朱元璋卻大動“不測之威”,大興冤案,殘忍地誅殺無辜,充分暴露了其過於偏激,獨斷專行的殘暴本性。

參考資料:

《明史》清·張廷玉

《明太祖實錄》

《西夏書事》清·吳廣成元

《中國文化地理》王會昌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年

《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吳宣德 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