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中學的閱讀課: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創作經典的大師

童話故事是大多數兒童每天都要接觸的。只要掌握好的方法,優質的童話故事,能為孩子積累大量的底蘊,為今後的創作之路打下結實的基礎。如何才能通過日常的閱讀,讓孩子成為“經典”的創作者呢?上海三林東校老師鄭鋼,在考察了美國格倫初中後表示:首先要讓孩子選擇感興趣的文本主題,之後對同一主題的多個版本進行閱讀。在主題閱讀中進行比較與重構,幫助形成思辨能力,才能讓孩子具備創作經典的能力。

文丨鄭鋼 編輯丨張凌鋒

如要問兒童最喜歡看怎樣的故事,估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會選擇童話故事。豐富的想象和幻想、誇張的形象、離奇曲折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通俗、生動的語言,擬人的方法,等等,緊緊抓住著孩子的目光和心靈。

美國英語課堂珍視童話涵養和滋潤人性的重要價值,將童話教學視為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即使在初中階段依然很重視。

閱讀理解是課程評價的重要部分

在美國研修期間,我們走進格倫初中的英語課堂,是六年級奧布裡老師的英語課。孩子們正在用木偶劇的形式表演童話。每一組學生站在講台的一塊展板後面表演,台下的學生看不到他們的臉,只是在座位上觀看。

表演者在課前製作了故事裡的角色或人物的圖像,然後貼在細竹竿上,課上他們一邊手持不同的角色的圖像,動手演示,一邊配音。在每組的表演中,還會有旁白,串聯起整個故事。

教師則坐在學生座位上,一邊觀看學生表演一邊打分。在她的手上是一張學生木偶劇的項目評分表,評價的欄目有介紹、故事講述、聲音、木偶、參與度、劇本六項。

每個欄目後面寫明了要求和評分標準,如故事講述要求學生是否誇張,具有舞台或喜劇的效果;還如劇本要求書寫是否規範、是否通俗易懂、是否具有木偶劇的格式;又如木偶製作是否有創意,能夠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人物或角色形態。

這是學生學期英語學習成績認定的很重要的部分。在格倫初中,學生學業評價重視過程性和綜合性,會由各方面組成,如課後作業、課堂筆記、單元評估和統測成績。

在完成單元學習後,教師會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估,這種評價常常不是階段考試、測試或者默寫等書面作業,而是綜合性的考核,如動手實踐、知識運用、能力達成等等,從多種維度去評估學生掌握的程度。

這節課上,教師考核的不是故事中的背景常識、遣詞造句、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是對於文本的理解和再創作,目標在於評估學生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課後,教師將學生的劇本和木偶收集起來,張貼在教室的牆上,供全班同學觀看和瀏覽,這是一種“學生被看見”的方式,每個學生都能在校園或教室裡看到自己的作業,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鼓勵孩子根據興趣選擇文本

與我們常常指定文本要求學生們閱讀同一個故事不同的是,他們每個小組有材料自主選擇權,以組為部門選擇主題,所以內容並不一樣。

我們一看,有八九之多,是《傑克與魔豆的故事(Jack and the Beanstalk)》、《蚱蜢和螞蟻(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獅子和老鼠(The lion and the mouse)》、《漢賽爾與格萊特(Hansel and Gretel)》,《醜小鴨(The Ugly Ducking)》、《公主和豌豆(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小紅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龜兔賽跑(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侏儒怪(Rumpelstiltskin)》、《金發歌蒂與三隻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些童話是英語文學中經典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由於閱讀最後表現的形式是木偶劇,教師鼓勵孩子去選擇不同的主題,這樣當最後一天表演到來的時候,教室變成了眾多童話故事展演的“舞台”,英語課變成了每個人表演和參與的“節日”,不同的故事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口和手演繹,展示出學生對於文本深入的理解和再次建構。

自主選擇性閱讀更多地體現個性化閱讀。這種個性化不僅體現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建立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促進文本世界與讀者個體心理世界對話、交流的過程,還體現在文本的選擇常常基於個體的偏好和興趣,這樣更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同一個主題的不同版本閱讀

在觀看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我們突然發現,選擇同一個故事的團隊在表演結束時,他們的故事的結局不一樣,有時還會大相徑庭。

就像格林童話集中《漢賽爾與格萊特》中的結局是妹妹借向巫婆學習添柴之機,將巫婆推入爐中,兄妹倆帶著巫婆的財寶,回到了家中。後母已經去世,兄妹倆和父親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有個小組卻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巫婆並沒有死,而是改邪歸正了。還有個小組的結局是繼母和父親一起死了,隻留下兄妹兩人。

原來老師在布置任務時,要求學生在創作劇本時,要“基於文本高於文本”,改寫故事結局,原則是出乎觀眾或讀者的意料,既符合故事發展的邏輯,沿著情節的主線,從故事背景、高潮,一直到結尾,但又不落窠臼,獨具匠心。因此即使是同一個故事,他們的結局常常是不同的。

坐在下面的學生會饒有興趣等著不一樣的故事,聽起來自然非常認真。創作團隊也是深入細致地閱讀,挖空心思地去思考,想給大家不一樣的感覺,這樣做無論對於是閱讀的深度還是對創作的靈感都是很有裨益的。

有趣的是,學生在創作前,要閱讀所選擇童話的不同版本,再確定自己將要飾演的版本。

在美國,那些經典的童話會有不同的版本,如伊索版、學前兒童版、古英語版、迪斯尼版、猶太版和格林童話版等等。這些經典的童話故事穿越了浩瀚的時空,糅合了多元的文化,在歲月的流逝中積澱和衍生了眾多的版本。

即使是《格林童話》,它的版本也經過了不斷地編輯修訂和潤色。早在1812年12月,格林兄弟出版了第一卷。1815年,又出版此後享譽全球的《格林童話》第二卷。然而他們從沒有停止過修改的腳步,使得這些故事更適合兒童閱讀,直到1857年第七版,這便是今天最為人所知的《格林童話》版本。

一直以來,不少美國的童話作家、學者和有關研究機構會重新創作、改寫經典童話。

這些童話有的情節略有不同,有的語言風格不同,有的主題不同,也有的故事結局不同等等。就像迪斯尼版的童話,常常充滿了童趣,人物的服裝充滿了卡通味道,角色的對話也常常口語化、親切化,吸引著孩子進入一個童趣的世界,給讀者獨特的體驗。

正因為有了不同的版本,經典童話不斷發出璀璨的光芒,歷久彌新,吸引著世界各地、各個時代不同的讀者。家長、老師和學生只要在搜索引擎中打入“童話名字+版本名字。”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版本。

重構文本,讓學生的作品成為經典

分析和比較不同版本的故事是創作劇本前重要的教學活動。上演《傑克與魔豆的故事》小組選擇了迪斯尼版、猶太版和經典版的故事,學生在三個版本的閱讀過程中,分析不同的情節。

迪斯尼版的情節是魔豆走進了洞穴,而不是他母親;猶太版的是一開始,整個村莊擁有所有的珠寶,當傑克爬上豆秸時,他突然之間變成了侏儒;而經典版本則是傑克三次爬上豆秸,而不是僅僅一次。情節的變化是服務於故事的定位和發展的需要。

在閱讀和分析不同版本的童話後,學生們選擇其中一個版本,開始改編和創作。他們先會完成一份情節圖,大致勾勒出故事的大致內容,然後創作一個不同的版本,之後列出角色清單,並為相應的角色寫出他們的對話。

對話在木偶劇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常常是絕大部分,通過對話來展現人物的性格,情節的起伏和思想的變化等等。那組上演《傑克與魔豆的故事》小組選擇了迪斯尼版,他們認為“這個版本很有趣,大家都很感興趣。”

教育文化隱喻、折射著社會的文化和傳統。美國的社會和教育鼓勵學生去創新,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只要足夠優秀,每個人都能成為經典。也許有一天學生所寫的不同版本的童話也能成為眾多“版本家族”中的正式一員。

比較和建構是閱讀的最高境界

無論是在英語課上還是在其他課上,我們觀察到美國教師的課堂教學是超越教學內容,基於教學方法的設計。

設計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閱讀,檢測他們理解的程度,反饋他們應用的程度。教學方法是教師促進學生理解內容,了解學生是否達到文本深度的工具和手段。

事實上,我們無論是在讀文學作品還是在讀非文學作品的時候,都僅僅停留在一個作品的內容梳理上,缺少讓學生運用一些技術或方法,在獲取足夠的知識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理解一個文本並不是把那些語法、修辭、段落大意等知識要點領出來,記住了就算理解了。這樣的教學是不需要方法的,只要一支筆劃一下就達到目的。

如今語文新教材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就是為了改變當前閱讀缺乏方法的現象。

主題式比較閱讀之後的生成性創作是升級版的方法,促進學生內化和生成。美國學者莫提默.j.愛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被稱為“有關閱讀的永不褪色的經典”, 本書將主題閱讀稱之為最高層次的閱讀。

在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會讀不同的故事,而不是一個故事。並列舉出這些故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當然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

借助所閱讀的書籍,學生創作並架構出一個基於自己生活經驗和價值判斷的故事,生成了一個新的文本,那學生與文本之間深層次的對話產生了。

學生重構文本的故事情節、人物或結局時,會思考為什麽會保留所閱讀文本的那些部分,創作怎麽樣的故事結局,調整哪些人物關係等等,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會慢慢形成。

而且學生在閱讀文本後創作文本,寫作的興趣會變得強烈,每個人都想塑造屬於自己的“主人公”。因此,這樣的閱讀方式是延伸閱讀、拓展閱讀、還是群文閱讀,更是創作閱讀,將閱讀的邊界無限延伸,將學生的思維無限拓展。

比較是人類的高級思維。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就像一名鐵匠要鑄成名劍,必須經過不斷的敲打,而且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敲打,才能形成鋒利的刀刃,學生的思維也只有在兼容並蓄、激蕩對流中提高品質。

學生閱讀不同的文本,通過比較和分析童話中的不同版本。這種分析和比較本身就是一種鑒別、思考和研究能力,包括整合知識,搜尋信息,進行評價和比較,以及表達自己的觀點。

延伸視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