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徒生無罪,別再用“女權”搞大字報了

圖:平田昭吾《安徒生童話故事連環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前幾天,已經去世140多年的安徒生及其名作《海的女兒》又引發熱烈討論。有位女士/母親義正言辭地提出,她從來不給孩子講這種"經典童話",認為這是男人寫來欺騙女性的,充滿了性別歧視……

說實話,看完類似的"考據"和"分析",我有點哭笑不得。

不知從何時起,給所謂經典"翻案"成為一種流行時尚,一種睿智的象徵。打著"毀童年"的半面大旗,抖著半瓶子不滿的機靈,從瓊瑤劇到童話故事,一個個都要"深挖深掘",土法煉鋼似的想樹立點什麽。

但並不妨礙它成為"毀童年"、"壞三觀"的傑作

電視劇什麽的也就罷了,這回波及到童話故事,我是真不能忍了,您當做專業研究的都在吃乾飯嗎?

今天,我就簡單來辟個謠,順便請這類家長收一收自己的神通。

1.當我們講童話的時候,

我們到底在講啥

現存的童話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像"格林童話"這樣的,由知識分子收集整理的流傳在民間、由廣大民眾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即使經過改編,也屬於集體創作的範疇。

實際上歷史上最出名的(但不是最早)給童話"翻案"就是格林兄弟。當時德國正處在中世紀末四分五裂的階段,在拿破侖的入侵下才邁向了現代社會。德國整個思想界繼而泛起民族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思潮,小哥倆就此把民間故事當作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財富,想從中挖掘出一種民族性的集體意識。

估計也是不少同學的童年記憶

關於"格林童話"的版本、譯製及其他相關問題,彭懿老師在他2008年的博士論文《格林童話的產生及其版本演變研究》中寫得非常清楚,在此我就不贅述了。

文獻十分扎實

另一類就是像安徒生這樣的專業作家,他們是用文學創作的思維與方式來進行童話寫作。當然其中可能會有對民間故事的借鑒,比如安徒生就吸收了不少《一千零一夜》的情節。但總體來說可以看出他們的個人風格與特點,比如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更唯美主義,安徒生相對比較樸實。

《海的女兒》是安徒生特別知名的一篇,小美人魚的形象隨著影視化、遊戲化更是深入人心。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是篇愛情悲劇,但實際上這裡面有比"愛情"更厚重、更珍貴的東西。

只要你買到的是正規翻譯出版的版本(包括英譯本),就會發現裡面的小美人魚並沒有跟王子有直接的言語交流,他全程都不知道是她救的自己,至於王子的結婚對象就更不知道了。

可能唯一能稱得上"壞人"的就是海底的巫婆,但人家也是秉著契約精神,用嗓子換雙腿,事先講得明明白白,並沒有什麽欺詐行為。

所以這個故事裡並不存在事實上的欺騙和侵害,小美人魚最後變成泡沫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中文版我還是推薦葉君健老師翻譯的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這就是男人的陷阱,是讓我們女人做出犧牲,為了愛連命都能不要"。

首先,我們要明確,對於文學作品而言,作家的性別與作品主旨之間不存在定性關聯。男性作家也不一定都是滿腦子的"直男思維",比如《紅樓夢》、《金瓶梅》都有對女性命運的深刻人文關懷,只要簡要地翻一翻文學史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賈寶玉的"好色"並非一般意義上淫亂

再來看《海的女兒》故事本身。

故事開端說她是最小的女兒,其他姐姐們都成年了,能到海面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跟所有青少年一樣,咱們的小美人魚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想突破某種壁壘與邊界。

當她遇到了王子,她沒有選擇把他帶回海底(西方神話故事中人魚會迷惑出海的人,進而把他們帶到海底,像《加勒比海盜4》裡的美人魚都已經算很美化了),而是選擇冒險把他送回安全區域,這裡能看出小美人魚不僅是善良,而且很勇敢,很有決斷。

反映著西方人對遠航的恐懼與誘惑

到後來選擇雙腿,選擇人類的生活,她都在一步步實踐自己的理想,她想獲得愛情、擁有靈魂,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沒有退縮。

眼看著死期逼近,姐姐們告訴她殺了王子就能返回海裡,她還是沒有這樣做,最後坦然接受了自己消散在風中。

從海裡到陸地(船上)到天空,她的越界行動看似失敗了,實則是成功的。

海裡的世界就如同原生家庭,她在成長期間萌生出"走出去"的想法,並積極去實踐;脫離海洋,來到人類世界,這是一個女性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儘管她要流血、流淚、心碎,但愛情和兩性的吸引就是有這樣的魔力,還有什麽比一個女孩想跟一個男孩談戀愛更自然的事請呢?

最後,她要以一個成人的姿態去做出選擇,回首過去的道路,是繼續,還是放棄,是悔恨,還是釋然?

如果她選擇殺了王子,那麽就是後悔自己的選擇,最後只能再回到原來的處境(實際上會比原來更糟,因為她已經沒有了甜美的歌聲)。

而她選擇了更高階的自我實現,晉升到天空中,"我們可以散布健康和快樂,通過你充滿善意地工作,在三百年後你就可以自己創造一個不滅的靈魂。"

只不過是由陸地重回水中

所以《海的女兒》其實充滿女性主義詩學觀,它打破二元對立的傳統倫理觀,強調追求個人理想的意義與偉大。

雖然安徒生比格林兄弟小了20歲,但19世紀的北歐比西歐更落後,當時資本主義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進步力量,浪漫主義也是對抗封建神權的有力武器,安徒生雖然出身貧寒,但思想上卻很有超越性,這也是他的作品能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

《堅定的錫兵》的故事頗有“舔狗”色彩,

男權們也要把安徒生批判一番

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更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我們的家長為什麽總是犯錯而不自知呢?

2.知識與觀念塑造的童年

其實"童年"並不是一個原本就存在的概念,它是被"生產"出來的,確切的說,是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被培養與激發出來的,並且還時刻受到文化與媒介的塑造。

在16世紀以前,西方是沒有這些相關概念的,兒童被當做一種殘缺的、笨拙的成人,他們很小就需要參與勞動,整個社會對於兒童缺乏包容與關愛。

在《格林童話》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描述:"小約翰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到外面闖蕩",而歐洲直到中世紀,人們也並未將兒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應該小心對待的階段與群體。語言學家在對中世紀的英語、法語、德語等詞匯結構的分析中指出,在西歐的大部分語言中"兒童"很多時候只是指代一種親屬關係,而不是年齡。

圖片來自電影《香水》

圖片來自西班牙電視劇《黑死病》

如果大家看看反映那個時代的影視作品就會發現中世紀是多麽的髒亂差,底層家庭的孩子就像小貓小狗似的,孩子多了就扔掉幾個,實在不行就自生自滅;加上疾病流行,醫療設施落後,婦女因為生產造成的死亡率極高,兒童的夭折率也是。所以童話故事中總出現母親去世、小孩子自己生活這樣的情節,很多故事中虐待孩子的繼母其實就是親生母親,比如《白雪公主》、《韓塞爾與格雷特》、《我媽媽殺我,我爸爸吃我》等。

嫉妒和加害她的正是她親媽。

圖片來自《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這種情況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生改變。著名學者尼爾·波茲曼認為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大約是在16世紀產生被提出來,並一直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

他十分強調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認為印刷術的推廣促進了個人主義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文化人"的概念,而知識的爆炸、思想的勃發以及識字能力、學習方式的變革進一步推動了"兒童"與"成人"的分離。

簡略地說,是中產階級的崛起促成了一種"符合規範"的育兒方式的形成。這裡面的彎繞曲折實在太多了(主要是新教和資本主義倫理精神),但不可否認這是人權的勝利,而在"女權"之外,還有"兒權"這個東西存在。

回頭我們再看小美人魚想要的,並不僅僅局限於愛情,更是一種自主決策、自我實踐以及自我承擔的能力與權力,她想要一個"東西",就努力去追求,哪怕自己最後失敗也是心甘情願。

這不就是人類自身能動性的體現嗎?是具有主觀意識的人的進取精神與高尚品質,因此故事的主旨明顯是成長勝過愛情,靈魂高於肉體,是一種更高級的精神升華。

不過這種精神在當下並不太和時宜,也許,這正是那位母親不想給孩子講這個故事的真正原因。

少走彎路、切合實際、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從育兒到相親,中國家長很難擺脫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束縛,真正做到讓孩子去追求心之嚮往的東西。

從"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到"贏在起跑線",再到現在的童話故事都要進行一番政治審查,還要美其名曰扣上個流行概念的帽子,這些事情的背後,都是害怕失敗、害怕付出沒有回報的成年人,在向孩子轉嫁自己的焦慮。

現實世界並不是充滿Happy ending的真空堡壘,悲傷的、恐懼的情緒也並不是全然的"負能量",孩子們通過童話故事不僅要學習美德,更要認識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緒、真實的自己。

意在遠離危險,

但往往也充滿恐嚇與威脅。

圖片來自於《101個道德難題》

的確,童話故事並不都是純白無瑕的,當年桐生操那本《令人戰栗的格林童話》也並非完全混編亂造,但是終究還是作者的一種再創作,也沒有中文授權版本,是屬於成人讀本範疇。

豆瓣的這個分數也實在是過高了

就像以前流行《蠟筆小新》,家長們自己沒看就一股腦推薦給孩子們,這本身並不是藝術作品的問題,而是人雲亦雲的懶惰。

我很喜歡的美國女學者凱瑟琳·奧斯丁也在《百變小紅帽》裡從小紅帽和大灰狼談到性愛、兩性關係、電影、廣告、女權主義等等,但她既沒有否定童話的意義,也沒有言之鑿鑿地宣揚某種思想。

也許是當代專家和專業知識被普遍汙名化,也許是兒童文學和教育等學科發展得太弱,很多人甚至都忘記了自己的過去與童年,忘記了兒時的心境與理想,從網絡上截取來路不明或斷章取義的"知識"和"觀念"去武裝自己,連帶著也要強迫孩子活在一套話語體系之下。

在這裡我不是針對誰,只是覺得孩子們太不容易了。

當年80後的孩子總是被塑造成"小太陽"、"小公主",人們對獨生子女的擔憂已經變成了一種集體恐慌。到了如今90後都開始做父母了,大家卻只能在手機和綜藝節目裡"學習"育兒技巧。

前段時間大火的連續劇"知否"不是總出現"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嗎,《都挺好》不也牽扯出一波"原生家庭"的討論嗎?

當我們把這些掛在嘴邊的時候,最好先弄清楚它原本的意思,要不然你就會變成自己嘲笑對象。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