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童話原版毀三觀?其實是我們不懂孩子的心

小時候讀過的奇妙的童話故事,曾經帶給我們許多安慰。然而,這些年很流行一個“童話原版毀童年”的說法。有些人宣稱,童話故事的情節三觀不正,其中值得批判的地方太多,例如:

《豌豆上的公主》裡的真正的公主,除了皮膚嬌嫩之外,她一無是處,又作又虛榮,一出場就被大雨淋成落湯雞,比誰都狼狽。憑什麽最後是她成功嫁給王子?

再比如《白雪公主》裡的公主,頂著傻白甜的綠茶人設,不顧小矮人的勸告,一次次被王后反覆陷害,不斷給周圍人帶來麻煩,簡直蠢爆了!到了最後,她還借著王子的手將繼母折磨致死,居心叵測。除了長得好看和“善良無辜”的人設,她憑什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其實,以成年人已經定型的價值觀去衡量一部寫給兒童看的作品,是毫無意義的。成年人和孩子具備完全不同的心理需求。在成年人看來的“三觀不正”,對孩子而言,卻有效解決了他們潛意識裡的焦慮,掃清了他們的“身份危機”和對未來的恐懼。

下面用三個著名的童話故事作為例子,為大家細細解析童話故事對孩子的意義。

1.《豌豆上的公主》:成為自己是最大魅力

這個故事說的是,一位王子立誓要找到一位真正的公主成親。他走遍了世界好多國家,遇到了不少稱自己為公主的姑娘,但他總覺得哪裡不對。

有一天夜晚,一位淋成落湯雞的姑娘敲開了王子城堡的大門。她站在雨中,雨水從她的發梢滴落下來,漏進她的鞋後跟,又從鞋腳尖流出來。雖然外表狼狽不堪,但這位姑娘堅持說自己是真正的公主。王子的母親為了考驗她,在二十層床墊子和二十層鴨絨被下面悄悄放上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晨,她問公主昨晚睡得好不好。公主大聲抱怨:

“可怕極了!我的床上不知道有什麽東西,硌得我全身青一塊兒紫一塊兒的,整夜都睡不著。我可從來沒在這麽糟糕的床上睡過覺!”

這時,大家馬上明白了她是真正的公主——除了嬌生慣養的公主之外,誰還會有那麽嬌嫩的肌膚呢?於是他們為兩人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公主王子幸福的生活下去,直到永遠。

儘管大多數成年人並不喜歡這個故事(公主傲慢的挑三揀四,對收留她的好心人是多麽沒禮貌啊),但這個故事確實解決了孩子們心中的“身份危機”和“成長焦慮”,而且頗具趣味性。

在讀童話的過程中,孩子們很容易將自身代入故事的主角身上。真正的公主沒有消極的等待拯救,而是主動經受住了磨難(被大雨淋濕)和考驗(辨別出了床褥下的豌豆),打敗了冒牌公主,證明了自身的身份,最終獲得了幸福。

“真正的公主被忽視,冒牌假公主取而代之”的情節,在許多作品中都有出現,例如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

這類故事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精準的直擊了孩子們的“痛點”——他們害怕被同齡人所取代,失掉自身的優勢地位。尤其是在過往的歲月中,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和新出生的弟妹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更是如此。

《豌豆上的公主》裡的女主人公,儘管傲慢無禮,但卻十分勇敢。為了捍衛自己的正牌身份,她冒著雨長途跋涉到了王子的城堡,聲明自己是位真正的公主。然後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了考驗(睡在塞了豌豆的褥子上),並以此證明了自己。這樣的情節一直為孩子們所喜愛,它安慰孩子們,成為自己是最大的魅力。只要你還是你,無論陷入再糟糕的情境,都能夠通過測試,刷掉“冒牌貨”,讓人一眼就看到你的光芒。

另外,“王子想找真正的公主,卻一直遇到真假不明的公主”的情節,一方面代表著古老的貴族階層對於純正血統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影射了孩子們對於成長的困惑。眾所周知,傳統意義上“結婚”是一個人獨立成熟的標誌。王子憂心著自己能否娶到血統純正的真正公主(孩子們對類似的成長的煩惱深有體會),暗示了一個孩子要長大成人是不容易的。然而,經過了不少艱難和波折,最後王子終於如願以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個結局無疑鼓舞了孩子們,說明只要足夠努力,不放棄希望,孩子們的夢想必將實現。

2.《白雪公主》: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

在原版的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的結局是這樣的:

已經死去的白雪公主最後被王子帶走,吐出了毒蘋果而復活,嫁給了拯救她的王子。王子娶親後當上了鄰國的國王,白雪公主成了王后。新上任的國王吩咐隨從,將白雪壞心眼的後母抓來,給她套上“燒紅的烙鐵做成的鞋子”,冷酷的下令:

“把她扔到森林深處,讓她不停的跳舞,被滾燙的火鞋折磨著一直到死。”

這個頗為血腥的結局一直為人所詬病,更有許多人說這個故事不適合給孩子們看,因此修改了結局。新版結局裡,後母看到白雪公主的幸福生活,嫉妒讓她變得更醜了,她照了照鏡子,尖叫一聲逃進了森林,再也沒有回來。

然而,孩子們更喜歡的,反而是之前那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版本。在我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刻意略去了最後後母的結局,孩子們還會反覆追問:

“老師,你忘記了講壞心眼的繼母了,她和她的鐵鞋呢?”

這說明,孩子需要善惡分明的童話來實現自己內心的公平正義。好人的結局愈是幸福,壞人的結局愈是淒慘,孩子們就會感覺愈是安全。他們會覺得:

“看,作為一個好孩子,我是受到神明保護的。”

“即使現在事情不大順利,後面也會慢慢好起來,作惡的人會受到懲罰,我會像故事裡的白雪公主那樣,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3.《傑克和魔豆》:野蠻生長的力量感

《傑克和魔豆》裡的傑克,按現在的標準看來,簡直三觀不正。他不僅無理的偷盜巨人的寶物,甚至還砍倒天空中的豆莢,導致追趕他的巨人失足摔死,而他則享盡巨人財寶帶來的榮華富貴……這樣的熊孩子,怎麽能成為孩子們喜愛的童話主人公呢,又怎能擔當孩子們的道德楷模呢?

批判童話故事的人們,往往忽略了一點:

人的成長本身,就是無序、野蠻、混亂的。有時候,甚至是有一點殘酷的。

孩子所向往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殘忍,而是隱喻性的殘忍。他們並不是真的感興趣於“殺死敵對的對象”,而是用故事的形式來釋放內心的攻擊性。

許多研究童話的學者都提出,傑克灑在窗下的種子在一夜之間迅速生長,變成衝入雲霄的魔豆莖,這個意向隱喻著少年/少女的性成熟。孩子在成長中,驚喜的發現自己身體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力量感。

就像故事中的傑克一樣,孩子們不斷的沿著“豆莖”向上攀爬,進入一個全新的“巨人的城堡”,意味著孩子長大成人,進入成年人主導的社會,完成了自身的獨立,在必要的社會競爭中勝出。

這麽一來,“傑克用計謀打敗了巨人”的意義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孩子需要這個故事,來證明他們自身的力量是能夠和成年人相抗衡的。孩子不需要道德楷模的說教,他們需要的是能理解他們處境、化解內心焦慮的同伴,而他最好是個像傑克那樣的比自己年長幾歲的“長官者”。

最後,每個著名的童話故事,都是由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慢慢延續下來的,裡面具備大量的能緩解人們潛意識裡矛盾衝突的元素。

童話故事中,無論是王子公主、平民還是動物,他們都有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身心健全、道德完美的。孩子們也不需要一個完美的主人公,他們更喜歡那些能引發他們內心共鳴的角色,讓他們實現“代入感”。這樣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和人格成熟是很有必要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