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荀彧忠於漢室,為何卻投靠漢賊曹操,原因並不簡單

每當亂世來臨之際,總會出現一批心懷抱負的有志之士。崇高的理想體現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可隨之而來的,又是亂世之中的各位意外狀況。縱觀三國時代,又有多少英雄謀士,能始終堅持住自己的本心?昔日愛打抱不平的遊俠董卓,最後變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賊;而滿腹才華的徐庶,在忠孝難以雙全之時,也只好違背了自己原本打算效忠一生的劉備。

但是在曹魏集團中,卻有這麽一個人,還依然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儘管他深受曹操倚重,乃是其帳下的謀臣之首,但是他卻始終忠於漢室。在曹操野心暴露之後,他也不惜拋棄高官厚祿,選擇與之決裂。而這個始終堅持自己理想的人,便是有“王佐之才”之稱的荀彧。

縱觀荀彧一生,即便在人才濟濟的曹營帳下,其才乾也顯得極為出眾。究其原因來看,荀彧和其他謀臣相比,他卻是個全能型謀士。荀彧在戰略布局、識人眼光、奇謀詭策等方面上,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曹操能順利一統北方,是荀彧堅持勸說曹操立足兗州之地,再伺機圖取徐州;在官渡之戰時,也是荀彧給了曹操分析了雙方局勢。除此之外,像戲志才、郭嘉、陳群等一流人才,也是荀彧舉薦的。正因如此,曹操對荀彧的器重程度,還要超過一些宗族兄弟:“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可即便如此,荀彧最終還是選擇了忠於自己的理想。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曹操生出了僭越稱王的念頭後,荀彧曾明確的表示反對。而此舉也讓曹操無法再容忍荀彧,後者在受到排擠之後,便憂憤而死了:“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後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之時,也曾引《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可以看到,荀彧在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破滅以後,他只能無奈的選擇自盡。

那麽問題來了,在不少讀者的印象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被世人罵作奸賊,他在世人眼中,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奸雄。那麽一直效忠漢室江山的荀彧,卻為何還一直為曹操出謀劃策呢?難道荀彧就沒意識到,他幫助曹操壯大,實際上是養虎為患嗎?縱觀當時局勢來看,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這幾點原因在內:

首先,在荀彧出山之前,曹操還是一個英雄形象。據《三國志·武帝本紀》記載:“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曹操從小就很聰明,而且在他20歲舉孝廉之後,還曾用殺威幫震懾過奸黨宦官。後來黃巾軍開始作亂,曹操在這方面的表現也是極為亮眼。在有人想要廢除掉漢靈帝之時,曹操也是大義凜然的拒絕掉了:“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即便是後來,曹操起兵之時,他也是在為漢室正統而考慮:“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在曹操發出了征討董卓的意願之後,這時候的他在世人看來,難道不是一位真正為漢室社稷考慮的真英雄嗎?而荀彧素來有報國之大志,見到曹操如此英雄,自然心嚮往之。就在曹操起事不久之後,荀彧便帶著侄子荀攸以及整個荀氏家族,自此投入到了曹操麾下。

其次,在曹操執政前期,他並沒有暴露出野心。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少人都覺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舉動,令他本人坐實了“奸雄”之名。可在歷史上,曹操實行的卻是謀士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在《三國志·毛玠傳》中,便記載了毛玠的原話:“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奉”和“挾”,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含義卻差的很遠了。而曹操這個策略,是將君臣關係放到了世人眼前,從而幫助他自己成功得到了一批漢室老臣子們的效忠。在這種條件下,恐怕荀彧也認為曹操是那個能幫助漢室掃清天下的英雄吧!

最後,在曹操執政後期,荀氏家族和曹魏集團之間,也早已經是密不可分了。而此時的荀彧,在面對著自己的理想時,恐怕也是有心無力。前面也提到過了,當曹操要求自己加九錫,進魏王之時,荀彧這才看清了曹操的梟雄面目。因為曹操這些舉動,正是在模仿當年王莽篡權之前的種種行為。正因如此,荀彧才不能接受此時的曹操真正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漢賊”。當然,荀彧在意識到這一點時,曹魏集團早就成了氣候,這其中也離不開荀彧的精心打理。面對如此情形,荀彧僅憑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將這漢室江山,從曹操手上再奪回去還給劉氏呢?除此之外,荀彧所在的潁川荀氏,也早就和曹操集團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荀彧做事之前,也難免要為家族考慮。

正因如此,在荀彧意識到自己理想破滅之時,他不是沒有想過反抗。但是曹魏集團的壯大,也有著荀彧自己的心血;而且荀彧身上背負著的,還有自己家族的命運。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荀彧終於放棄了抵抗,帶著他的理想從容自盡,從此成全了他漢室忠良的名聲。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