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赤壁之戰起,荀彧為什麽不發一言?

摘要:在官渡之戰爆發前夕,曹操的謀士紛紛出謀獻策,為曹操戰勝袁紹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但是,到了南征劉備、孫權之時,曹操的重要謀臣如荀彧等卻無任何表現,竟然“失語”。

引言

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最為慘重的軍事失利,使其一統天下的大業化為泡影,並為日後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曹操北歸後,對赤壁之敗作了深刻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他發現了荀彧叔侄的“失語”問題,覺察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後,從而導致了用人制度的巨變。

一、赤壁之戰前荀彧的“失語”

赤壁之戰關係著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因此,這兩個軍事集團面對曹操大軍壓境,精誠合作、齊心協力、精心謀劃,終於聯合擊敗了以曹操為代表的“漢朝政府軍隊”,從而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在赤壁大戰前,孫、劉集團謀士,如孫權集團的周瑜、魯肅,劉備集團中的諸葛亮等,競相出場,積極為擊敗曹操出謀劃策。但極為奇怪的是,在同一時期,曹操集團的主要謀士卻選擇了緘默。

赤壁之戰前,曹操的主要謀士在做什麽?為什麽史書對他們的行為記載甚少呢?曹操集團中人才濟濟,謀士如雲,重要謀士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等除郭嘉早死,無緣參與其中外,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都有參與策劃赤壁之戰的機緣。這裡以荀彧為例來說明赤壁之戰前曹操主要謀士表現的反差。

荀彧是曹操集團中極為重要的智囊型人才,曾為曹操統一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191年,荀彧自袁紹處歸曹操。196年,勸曹操迎漢獻帝都許,為守尚書令。此後,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功勳卓著。203年,曹操上《請爵荀彧表》;207年,又上《請增封荀彧表》,“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曹操還以其女嫁於荀彧長子惲,以此加強二人的關係。由此可見曹操對荀彧之器重。

208年,曹操將伐劉表,詢問荀彧策將安出,荀彧對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荀彧為曹操所獻之計策,只是老生常談,並無過人之處,即使荀彧不言,估計曹操也會如此行事。而要掩其不意,恐非易事,因為劉表對荊州北邊的防禦歷來十分重視,他讓劉備屯兵新野,就是為了防備曹操。至於曹操佔領江陵之後的軍事行動,荀彧留守,沒有隨同前往,但也再未見其向曹操進言,這與此前“太祖雖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之情形大相徑庭。

自赤壁之敗到建安十六年,荀彧服毒自盡,這三年間,《三國志》所記荀彧事跡甚略。故極有可能在赤壁之敗後,曹操已不信任荀彧,而荀彧也不再為曹操出謀劃策。因此,荀彧在曹操帳下的事跡主要集中於赤壁之戰以前。總之,赤壁之戰前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孫劉一方,謀士群活躍異常,使出了渾身的解數,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一批謀臣戰將,對敵我雙方的態勢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並作了充分準備。可是,在曹操一方,重要謀士荀彧叔侄基本處於“失語”狀態,這與以前曹操攻擊袁紹時,二人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二、赤壁大戰前荀彧“失語”之因

曹操討滅呂布、袁術、袁紹等地方勢力時,曾得到荀彧等人的全力支持。這是因為呂布政治人格卑劣,而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韙竟然率先稱帝,袁紹也懷有不臣之心。在這個時期,以漢丞相自居的曹操,能得到擁漢謀士們的支持。因為這些謀士的身份是漢朝官員而非曹操的官員。而且在這一時期,曹操代漢之野心尚未充分暴露。曹操曾持袁紹的信示以荀彧,告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

荀彧對比分析了袁紹與曹操間的優劣,指出曹操有“四勝”之優,最後說:“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荀彧把曹操的“四勝”歸於“輔天子”上,說明荀彧之所以認為曹操能戰勝袁紹,根本原因在於曹操輔佐天子。可見,荀彧之所以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在於曹操此時是以輔弼天子的面目行事的。曹操赤壁戰敗北還,說了一句令其他謀臣非常汗顏的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赤壁之敗後,不會不反思戰敗的原因。曹操此言,包括有兩層意思:其一,其他謀臣均無郭嘉之才智。假若郭嘉尚在,就不會有赤壁之敗;其二,其他謀臣都不像郭嘉那樣對自己忠心耿耿。其實,在這兩層意思中,曹操可能更看重的是郭嘉對自己的忠誠。由此可知,曹操自荊州北還後可能已懷疑到荀彧叔侄“失語”的問題了。因為荀彧的智力才識,與郭嘉在伯仲之間,不存在郭嘉才智高於這二人的可能。

在官渡之戰爆發前夕,曹操的謀士紛紛出謀獻策,為曹操戰勝袁紹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但是,到了南征劉備、孫權之時,曹操的重要謀臣如荀彧、荀攸等卻無任何表現,竟然“失語”。荀彧等為何會在赤壁之戰前夕“失語”?其原因在於荀彧一直以維護漢朝皇權為宗旨,史載:“獻帝頗好文學,彧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可見,荀彧忠於漢室。他起初為曹操出謀劃策,是因為他已看出,“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漢室”。但在擊敗袁紹後,曹操到底有哪些行為讓荀彧感受到他心存代漢的打算呢?

其一,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克鄴城,自領冀州牧,有人建議曹操:“宜複古置九州,則冀州所製者廣大,天下服矣。”顯然,恢復古九州之製,其目的在於進一步擴大曹操的權力。曹操身為司空,且兼任地方要州之職,這讓荀彧覺察到曹操大權獨攬的野心。因此,荀彧建議曹操待天下大定後再議恢復古九州之製,認為如此才是“社稷長久之利”。荀彧的態度是明為擱置,實則反對。

其二,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除漢宗室齊、北海、下邳等八國。其目的,胡三省一針見血指出:“除八國者,漸以弱漢宗室也。”

其三,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感到司空權力過小,不利於自己專權,於是罷三公官,而複設丞相。六月,曹操出任丞相。東漢以來,因為丞相權力太大,並不常設。曹操改變舊製的根本目的是擅權。這件事也讓擁漢室的官員識破曹操的野心。

其四,建安九年(204年),孔融曾上表朝廷,要求為漢獻帝劃出一塊方圓千里的轄地,其目的不外是為了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當然知曉孔融之用心。他在征劉表途中殺掉了孔融,可能擔心離都後孔融會有不法之舉。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孫,亦為忠於漢室的代表人物。荀彧與忠於漢室的孔融、楊彪關係甚佳。因此,孔融死以非罪,還被夷族,對荀彧的打擊甚大。曹操的這四個行為,讓荀彧徹底看清了曹操代漢的野心。荀彧的忠漢思想,導致他在赤壁之戰前的“失語”不言。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後漢書》

《資治通鑒》

《廿二史劄記校證》

《金明館叢稿初編》

《晉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