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居正的改革都是為了明朝,為何萬歷皇帝還要嚴厲打擊他

張居正的結局確實非常慘。可以說,他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固,累死在任上。可是他死後才第四天,七名言官就集體彈劾張居正選定的接班人潘晟。潘晟還沒有來得及走馬上任,萬歷皇帝就強迫他退休。清理掉潘晟後,言官們又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彈劾張居正。而萬歷皇帝也全都準奏,對張居正實施抄家,削奪宮秩。並把張居正曾經得到的那些璽書、誥命全部收回來,把他的“罪狀”羅列出來,詔告天下。最後還準備對張居正實行開棺鞭屍。只是因為遇到反對,萬歷皇帝才停止這樣做。張居正的家人,則全部被流放,妻離子散,天各一方。

說張居正是為了大明江山累死的,一點兒也不假。張居正最大的功勞,就是通過自己有效的改革,緩和了明朝中晚期出現的尖銳的社會矛盾,極大地充盈了明王朝的國庫,讓明王朝得以繼續往前推進,而沒有出現崩盤的現象。

既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做的貢獻那麽大,為什麽他的結局會那麽慘呢?

我認為,張居正之所以結局很慘,都是因為他在當首輔期間,一心一意致力於改革造成的。也就是說,改革的紅利讓明王朝獲得了,改革的積怨,則全部到了張居正一個人身上。

那麽,究竟有哪些社會積怨,堆積到張居正的身上了呢?

一、官僚集團的積怨。

張居正在任首輔之前,並沒有更深地陷入權力鬥爭,這讓他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也能夠很好地靜下心來,思考明王朝當時存在的問題。

通過思考,張居正發現明王朝最大的問題,首先是來自於官僚集團。這個官僚集團不但貪汙腐化,而且辦事拖遝,行政效率極低。因此,他最先就從整頓吏治入手,在官僚集團中推行“考成法”。

這個“考成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也就是要求明確責任,令行禁止,重視落實。落實不了的,或者說任務完不成的,一律嚴肅處理。同時,張居正裁剪冗官冗員,精簡政府機構,優化了政府部門的組合。

張居正之所以整頓吏治,主要還是為了推行稅賦改革,增加明王朝的財稅收入,從而實現富國富民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居正的吏治整頓,並沒有深化。但是,這也已經影響了很多官員的利益。尤其是在明朝官員薪俸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張居正的改革,算是斷了他們的財路。所以,他們都把積怨堆積在張居正身上。

二、豪強地主的積怨。

張居正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抑製豪強地主兼並土地,增加國庫收入,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財賦改革。

當時大明王朝存在的很大問題,是財稅收不起來。收不起來的原因,主要是規則出現了很大漏洞,同時,豪強地主兼並土地,瞞報地畝,官員則層層盤剝,巧取豪奪。最終,財稅的沉重負擔,都壓在貧苦老百姓的身上。以至於老百姓大量逃荒,這也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蕪等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居正首先實施“清丈土地”的措施,搞清楚真實的地畝情況,避免豪強地主的瞞報,是解決財稅問題的基礎。不過,由此也引發了很大的矛盾,很多官員認為張居正這樣做,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連海瑞等人也認為是下策。而因為動了很多豪強地主的奶酪,他們反抗非常激烈。

但是張居正並沒有動搖決心,反而堅定地實施了下去。

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實行了財稅收取的“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好處是,讓“丁”和“畝”更加貼近,同時把賦役整合起來。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效而且影響深遠的財稅收取辦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萬歷皇帝的積怨。

萬歷皇帝的積怨,就是張居正一直把持著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張居正說了算。儘管各項措施,張居正每次都會向萬歷皇帝上奏。但是,一來,萬歷皇帝只是一個小孩子,他也沒有什麽主張。二來,就算萬歷皇帝不同意,張居正也會迫使他同意,堅決落實下去。因為,萬歷皇帝覺得自己的存在感很不強。

還有一點,張居正為了努力豐盈國庫,除了搞財稅改革外,還在全國上下厲行節約。這種要求,不僅對官員和百姓,對萬歷皇帝也這樣。

比如,萬歷七年的時候,萬歷皇帝曾向戶部索取十萬金,撥給光祿寺,用來改善他的夥食。但是張居正堅決不同意,據理力爭,給萬歷皇帝講國家很貧窮,必須要艱苦奮鬥道理。萬歷皇帝沒辦法,只得聽張居正的。還有,萬歷皇帝要修慈慶宮、慈寧宮、武英殿。張居正也嚴厲禁止。甚至對宮中燭火的使用,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不但取消節慶燃放燈火,而且把萬歷皇帝晚上的課程,改到白天來上,以此減少燭火的開始。如果有什麽宴請,能不辦的都不辦,能節約的都節約。

萬歷皇帝是一個皇帝,又是一個小青年。從小在宮中長大,根本不清楚生活的艱辛。因此,張居正對他規定的關於節約的要求,在他看來,不是要艱苦樸素,勤儉持家,而是張居正把持朝政,弄權專橫,心裡非常不滿,積怨越來越多。

不過,雖然有積怨,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沒道理,不可能罷免張居正,所以還一直隱忍著。

這種隱忍,一直延續到張居正去世。

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歷皇帝立刻就和朝中大臣以及豪強地主勾結起來,挾私報復,快意恩仇,嚴厲打擊張居正,讓張居正最終出現了悲慘的結局。

(參考資料:《明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