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驛站制度改革: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朝末年,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下令裁撤了全國原有的驛站系統。原本在陝西當驛卒的李自成突然失業,失去生計的他最終推翻了大明王朝。崇禎為了節省區區幾十萬兩白銀,卻丟了天下的事情淪為笑柄。

但歷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那麽簡單的。因為崇禎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他之前,明朝至少兩次裁撤過驛站系統,之前的嘉靖皇帝和萬歷都曾經乾過。可人家都裁出了余糧,而只有崇禎裁出了個李自成這。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明朝的高速公路服務區

一個明朝時期的西北驛站模型

要理解明朝皇帝對各地方驛站的態度,首先就要弄清楚這套系統的運營模式。如果你僅僅把它看一個簡單樸素的官營旅館,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明朝,真正的驛站其實是一種豪華官方招待所。除了我們通常都知道的郵政和軍事情報傳遞用途外,也承擔著很多其他職能。按照當時的規定,大部分驛站都擁有二進甚至三進的院子。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朝廷經常有為官員們服務的驛站,其居住條件不會比當地地方官的住所差。

明朝時的驛站有嚴格的設計和建造標準

一座明朝驛,站至少擁有大門、鼓樓、中門、前後廳、左右廂房、廚房、庫房、馬房、驛丞宅等設施。大部分標準的驛站,有10間供官員居住的上房,20間供來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廂房。可同時接待幾十名賓客入住。

同時,這些驛站還設有自己的驛丞宅和辦公室。當然也就要有配套的廚房和馬廄,還必須配齊馬夫、驢夫、步夫、館夫、庫夫、鬥級、房夫、廚夫等管理和服務人員。驛站內必須有供他們居住的大通鋪房,甚至還有為備用的倉庫和臨時監獄供各類官員使用。

所以,明朝時候的驛站,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樣,遍布在全國的交通路線上。為全國的“體制內人員”提供免費服務!其服務項目則比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還更為全面一些。

大明在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數量不等的驛站

承擔職能

各級官員是驛站制度的直接受益人

明朝驛站的服務職責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住宿服務--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不僅有享用者的配套設施,還要供應全部的服務人員。

車馬供應--以後來誕生了李自成的陝西驛站情況為例。西安驛有常備的馬27匹、驢10頭、拉車的牛若乾、大車若乾。如果這些還嫌不夠,就可以叫上百名驛卒等著獻出自己的肩膀。畢竟,這些底層官吏比起騾馬來說,更能夠吃苦耐勞。

最後,還有旅費供應--這點恐怕是現代人最無法理解的服務項目。官員們住驛站不但不花錢,還能反過來從驛站裡拿錢。在當時,有不少官差到驛站住宿,走時都要以各種名義索要銀子。畢竟,驛站並不能覆蓋所有區域,而辦差人的吃喝拉撒睡卻是一刻也不能停歇的。如果不給,那麽驛卒甚至驛丞挨打,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明朝驛站的職能 遠非提供交通和住宿

詭異的運營模式

一座設施完善的驛站 往往需要當地人的努力奉獻

如果僅僅是不斷被人勒索撒幣,驛站系統可能不會成為數次裁撤的目標。但更要命的是,這些星羅密布的驛站,不僅不是用市場化方式運營的,也不是靠國家撥款養活的。每個驛站主要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間攤派,用當地人的額外貢賦來養活。

也就是說,驛站的日常運營維持都在基層官吏和基層百姓之間進行。既沒有上下級官府的監督,沒有約定俗成的市場規範。所以實際要向百姓們收多收少,就是驛站官吏說了算。

明朝驛站的馬匹在150年內食量增漲了5倍以上

就從每個驛站都要配備的馬匹來說。驛站的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糧食。早在朱元璋時期,驛站的每匹馬每年就需要當地供應80石糧食。然而,到了150年後的明朝中期,陝西華州的一匹馬每年居然需要422石糧食!而陝西當時的一頃耕地,只能出產7石糧食。所以,每養一匹驛馬就需要十多戶農民全年的血汗所得。

鑒於明朝人拙劣的育種技術,不可能將馬匹培育成非洲象那樣的體型,所以食量更不可能在150年內翻5倍還多。這些多收的糧食,其實是被來往於驛站的“體制內人員”和驛站工作人員吃掉了。

驛站來往的很多官員都是管理者惹不起的

明朝中期以後,吏治崩壞的速度大大加快。凡是和體制有些關係的人,都可以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和使用車馬。好處不僅是免費,甚至可以反過來向驛站索要路費。於是為了養活費用越來越大的驛站,系統內官員就只有向民間攤派越來越多的費用。至於攤派多攤派少,完全看官員的個人良心。其中,就有驛丞在孝敬上官,逢迎差事以外還能積攢起千兩家財。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如果不裁撤驛站,最後被驛站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遲早會造反。

驛站的軍事情報傳遞功能在明朝被大大弱化

歷次裁撤

嘉靖皇帝時 明朝就不得不開始裁撤驛站系統

在當時,其實也有很多朝廷官員看到了這個問題。1558年,嘉靖皇帝在位,朝廷就計劃把全國驛站規模裁減掉30%-50%,所節省的錢糧一半充做軍費。

但在執行上,還是出了問題。地方官府確實減少了驛站的經費,但驛站的負擔卻並未減少。來往官吏們,照樣在驛站裡大吃大喝,還要用車用馬。於是全國驛站的工作人員開始鬧罷工或者乾脆棄職逃跑。由於驛站本身也承擔著消息傳遞職能,後果就比較嚴重。例如,當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後,十萬火急的消息卻耽擱了一個多月才送到北京。不得已之下,這次裁撤改革在5年後宣布失敗,一切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張居正的確曾有效遏製驛站的不良發展

到了1576年,張居正大權獨攬,也開始拿驛政下手。但他並未從節省開支的角度來強行規定裁減比例,而是從限制官員特權著手。他主持頌布嚴格的條令,法辦了違規官員幾十人,並有多名官員被降職和革職。其中還包括了孔夫子後裔和皇親國戚。

此外,張居正並沒有規定裁減經費的硬性指標, 而是抓住了“官員特權”這一要害下手。還把改革驛政,直接納入到各地省級一把手的考核內容。最後,成功的把全國驛政花費縮減了30%以上。節省了近百萬兩白銀,為民眾減少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可謂是官員特權受損,而國家財政和民眾得益。但他在1582年病逝後,一切又故伎重演。

崇禎登場

崇禎的改革最後害死了他自己

最後在1629年,19歲的崇禎皇帝也開始驛政改革。急功近利的他可沒有張居正等人的耐心,只希望以一攬子的大刀闊斧,立竿見影的解決問題。所以他的手段與張居正有兩大區別:

張居正的驛政改革,著眼點是減輕民眾的負擔,節省了上百萬兩銀子卻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崇禎身為天子,卻只是盯著這驛政改革所得的幾十萬兩白銀下手。所以,他默許了官吏們對民間的攤派,不過要求官吏們把這筆資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於軍費。

此外,崇禎在改革執行上操之過急,缺乏耐心。他“一刀切”的命令裁減全國驛站規模的60%。嘉靖和張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進行,耗時數年。崇禎的改革卻要各地在幾個月內強行完成!

崇禎的改革讓2萬驛卒當即失業

於是在他的改革進行僅僅數月之後,陝西銀川驛的一名叫驛卒就失業。當是他的名字還無人問津,幾年後卻成為了讓崇禎頭疼不已的李自成。

但為什麽崇禎首先要拿陝西來開刀呢?原來,明代的陝西布政使比今天的陝西省面積要大,其中還包括了今天甘肅和寧夏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陝北和陝南在氣候與降水量方面區別很大。北部地區的平均氣溫在明末可能只有5-6度。陝北榆林地區在現代的年降雨量,也只有350毫米左右。而據《西北災荒史》記載,明代陝西的旱災發生率為1.71,大致是3年2旱!

所以,我們大膽推測,在明代某些旱災嚴重的年份,陝北的年降雨量可能低於300毫米。而現代沙漠的年降雨量標準是低於250毫米。

大明朝的陝西省地圖

闖王養成

陝西的特殊環境 早就了闖王

由於旱災和寒冷,陝北屬於明朝北方人口最稀少的地區。當時,陝西人口峰值約為615萬人,超過7成集中在關中和陝西南部。僅僅西安府就集中了全省民戶的60%,而陝北地區只有不到3成。人口密度可能低於每平方公里10人,和今天的青海西藏相似。

但即使如此,陝北的土地還是養不活人。因為旱災頻繁,造成糧食出產不穩定,還要承擔邊境地區過重的徭役和稅收負擔,流民問題在李自成之前就非常嚴重。在萬歷年間,延安府米脂縣的農民就曾經逃亡大半。米脂縣志曾經記載“十三裡之民, 在者僅余二裡”。考慮到明朝以110戶為1裡,也就意味著逃亡人口佔到民戶的85%。長期存在的流民大軍,為還未落草成寇的李自成,早早準備好了充足兵源。

明朝一直在貧瘠的陝西駐扎大量軍隊

此外,由於明朝一直面臨北方蒙古人的威脅,陝西長期都是朝廷的邊防重地。當地駐扎了重兵,陝西的軍戶就約有15萬戶,駐軍人數大致在20萬左右。明朝中期後,軍隊逐步轉為募兵製。於是所需的軍餉對陝西民戶造成了更大的負擔。

這樣一來,陝西的驛站數量佔比在全國偏高。大明朝全國有1/10的驛站都分布在陝西。由於地方偏僻,每個驛站之間的距離往往相隔80-100裡,不少到驛站服務的民夫往往要輾轉百裡。所以陝西的驛站在那個時代都被稱為“苦驛”。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明朝中期後,全國的驛卒由原來的民間臨時征派改成了雇傭製。到了明末,陝西全省有約4萬名職業驛夫,他們完全靠驛站工資養活。一旦失去工作,沒有了土地的他們,除了落草為寇外,就只有死路一條。

西北邊軍也飽受欠餉之苦

1629年,崇禎的改革如一陣狂風般刮到陝西。一夜之間,60%的驛卒,也就是超過2萬人忽然失業。李自成就這樣加入了失業大軍。他因此還不起債,只能在債殺了債主後,跑到邊軍中謀生。誰知道崇禎將大部分軍餉都丟到了遼東地區,造成了西北邊軍欠餉。已經殺過人的李自成便再沒有心理負擔,是很快殺官嘩變,正式轉變著名草寇。

這些由驛卒或者邊軍變成的叛軍骨乾,不僅有組織和軍事技能,還懂得朝廷和軍隊運作情況。於是很快和陝西當地存在的數十萬流民集團結合,很多人成為流民集團中的組織者和長官者。明末的大起義從此無法遏製。

崇禎的改革直接給起義者開了綠燈

何況,即便沒有李自成這個人,其他2萬個有相似經歷的驛卒,都可能站出來承擔類似角色。歷史的進程在某些階段,往往已經不能依靠細節修正來改變全局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