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理解盧梭思想中的“自相矛盾”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為何無處不在枷鎖中?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思想中的矛盾性,猶如一層迷霧籠罩在後世研究者眼前,也為他的思想賦予了持久的魅力。

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貧苦家庭,沒有讀過書的盧梭,憑借刻苦自學和異稟的天賦,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6月28日是盧梭誕辰 307 周年,華夏出版社於推出英國作家尼古拉斯·登特的評傳《盧梭》,並邀請法國哲學專家、中國社科院的研究院尚傑,為讀者分享他研究盧梭思想的所得。

盧梭思想充滿了爆發性的靈感,在世時就在諸多的同代思想家中凸顯其異樣的存在,在時間之河的激蕩中,又對後世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其道德情操論震撼了康德;社會對個人的疏離-異化概念被馬克思采納;《社會契約論》被一度認為是直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人權宣言》、美國的《獨立宣言》的基本原則與民主共和的思想,早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就有提及;其寫作風格影響到了法國的思想方式與文藝創作理念、使得法國大陸成為獨特的文化高地。

盧梭思想為何能經久不衰?在尚傑看來,不能把盧梭的思想歸結為某種立場、某個清晰明白的觀念,“因為盧梭不是這樣的人”。如果他是這樣的人,那麽他就會成為一個過時的思想家。盧梭思想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思想的細節中有許多非常微妙的精神,這些精神是在暗處,“不是他不想說明白,而是他怎麽也說不明白,正因為如此,他才永遠不會過時”。盧梭思想的意義在於,他能洞察到人性的深處,那個變化多端的無底深淵。

尚傑分享如何理解盧梭的“矛盾性”

盧梭思想沒有統一立場

作為一個3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盧梭仍對今天人類精神文明的政治、道德、法律等領域產生持續影響。尚傑認為,書齋裡的學者也能對社會有如此貢獻,盧梭當之無愧可被稱為知識分子第一人。

盧梭一生的著作並不多,但每一本著作都在該領域奠定其不可撼動的地位,但要理解盧梭卻並非易事,其思想中的矛盾之處,如一層迷霧,籠罩在後世人眼前。他似乎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卻又無法徹底走近他。

尚傑說,兩百多年來,對盧梭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都預設了一個前提:盧梭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立場,他們一定要把盧梭的思想統一起來。這樣的研究方式存在著誤區,並非研究者們文獻看得不夠,而是因為盧梭本人就反對這樣一種思想:刀槍不入的這樣一種體系。

對盧梭之謎的爭論,直到現在還無休無止。這些爭論的原因,往往在於要使盧梭的思想變得清晰起來,還原出某一種統一的立場,但這就遠離了原汁原味的盧梭。

尚傑認為,要解開盧梭之謎,先重新審視盧梭的“自相矛盾”。

通常,我們所謂的“矛盾”,或者說黑格爾那樣的辯證法,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立場,它按照概念對立的方式思維,比如肯定與否定、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進步與蒙昧,這些矛盾的雙方有一方是起主導作用的,是進步與文明的,它朝向未來的理想社會。

但這不是盧梭的本意。

盧梭理解的“自相矛盾”,它相當於“圓的正方形”,既是圓形,又是正方形。“比如海德格爾,他是一個納粹分子,這是真的,證據確鑿,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偉大哲學家。他同時是納粹和天才哲學家,這兩者都是真的,相當於‘圓的正方形’,而不要說什麽‘以圓形為主’或者‘以正方形為主’。”尚傑說。

盧梭的這種“自相矛盾”思想,也貫穿在他的私人生活中。從世俗的觀點看,他的很多行為是不道德的,他從小就偷東西、他撒謊、他在《懺悔錄》中細致入微地描述了他與華倫夫人的愛情,動人心魄,但是後來他對落魄窮困的華倫夫人很冷淡,尤其是他把自己的5個孩子送到孤兒院。有很多研究者據此認為,盧梭是一個自私虛偽的人,進而貶低盧梭作品的價值。但尚傑認為,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忽略了人性的複雜性。

“盧梭之謎,恰恰就在於他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智慧主要不體現在他的智力,而在於他的心靈高度敏感,他用心靈思考,頭腦的思考服從心靈。”尚傑說,在盧梭那裡,感情的力量高於智力,“首先是愛人類,哲學智慧是愛出來的”。

盧梭曾經說過,“我的感受就是我的判斷,我既是判斷者又是當事人,我怎麽會錯呢?”尚傑反問:“盧梭這段話屬於哲學還是文學?我說它既是哲學又是文學,這又是典型的盧梭式的雄辯,就是說把感情和思想融合在一起說,其中沒有任何刻意和做作,他說的非常樸素。”

尚傑說,盧梭式的雄辯,既讓人信服,又易讓人誤解,他舉例說,當盧梭討論對立的觀點時,對兩者都談得非常雄辯,都令人信服。“比如‘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來自造物主的東西,本來都是好的,但是一旦到了人的手裡,就全都變壞了。’這是典型的盧梭式的雄辯方式,它既是描述也是分析,具有強烈的思想感情力量、愛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不完全出自智力,這明顯區別於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思辨哲學家。”

“異化”給人類以永久幸福

尚傑說,理解盧梭的主要難點,在於他對自相矛盾持一種肯定的態度,他返回心理的事實,而這個事實是由盧梭獨特的思想激情引導的,在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後,就需要更容易理解盧梭哲學的一個最為關鍵的概念:異化(aliénation)。在某種意義上,理解了“異化”概念,就等於擁有了打開盧梭全部思想迷宮的鑰匙。

盧梭曾經這樣說,人們只有從他的作品而不是社交生活中,才能真正了解他,這是因為在人面前,他是靦腆害羞的,任性、說話不得體,從休謨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盧梭多麽難以相處,他疑心非常重,朋友們要是經常去看望他,他會抱怨打擾了他的正常生活;要是不看望他,他又抱怨朋友們不關心他。

從日常生活中,根本看不出盧梭是一個偉大的人,有人說盧梭很令人討厭,也有人說盧梭很可憐。盧梭的偉業在於他的作品之中,也就是他的寫作生涯。但是,盧梭在自己的著作中貶低文字,他認為與活生生的口語相比,文字遠離了現實生活,文字是一種墮落,文字有利於統治人。盧梭由此引出一個發現:文字的表達是一種異化現象。

盧梭認為,識字之後,人就變得不天真了,他甚至在《愛彌兒》中說,小孩子12歲之前都不要學習認字,因為文字教會人說謊。他意思是,與口語相比,用文字說謊更為方便,因為文字是躲在人背後的,當面說謊容易被發現,但是要檢測文字在撒謊,就困難得多。

但是,另一方面,盧梭是以異化的方式從事寫作,最為典型通俗的例子,在《懺悔錄》裡他生動描寫了人類的一種新感情方式,就是後來被文學史稱為浪漫主義的感情,有人稱它是“愛情原理”,或“思念原理”。

“也就是說,只有所愛的人不再現場的情形下,才會感到多麽愛對方。如果成天守在一起,愛的強烈程度就會淡化。盧梭是這樣描寫的:他親吻華倫夫人走過的地板、碰過的窗簾,這使他成為一個瘋狂的人。至於盧梭是否真的這樣做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這裡發明了一種新的感情方式,他說這種方式使他成為一個快樂得要死的人。”尚傑說。

尚傑認為,這裡發生了原始感情的置換,或者說代替。“在某種意義上,它相似於用文字代替現實生活,當代人很少寫情書了,或者說不會寫了,但是在盧梭時代,甚至在40年前,情書是表達愛情的重要方式,它是直接交往不可取代的。”

但是,用情書代替愛情,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知道文字會撒謊。但是,盧梭在這裡說的,與其說是道德問題,不如說是一切置換或者替換現象本身的危險性。盧梭在這裡所揭示的現象,具有普遍意義,替換、置換,或者說交換,也是人類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

尚傑認為,置換是一種瘋狂,也可以叫做“思想的激情”,它既是危險的又是積極的,置換是一種發現與發明的過程。

以愛情為例,什麽是愛情呢?“有人說根本就不存在愛情這種東西,這麽說的人,肯定沒有哲學頭腦。為什麽呢?因為說這種話的人,頭腦裡已經對‘愛情’有一個固定說法了。但是,按照盧梭描述的浪漫主義原理,我們可以把愛情描述為一種真實的幻覺。它既是真實的同時又是一種幻覺,就像我以上說的‘圓的正方形’——就是說,它形不成一個單純的意思,它有拐彎抹角的、厚重的複雜意思,其中的眾多意思之間是相互衝突的,正是這些衝突才使人感到一種高難度的幸福。”

尚傑認為,我們精神生活所擁抱的,一方面是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其實是物質因素所產生的精神幻覺,它是以多餘、剩餘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也就是盧梭所謂“危險的增補性”。這裡所謂“危險”指的是它是某種置換,以至於真實的對象可以不在現場。它所增補的東西既是虛幻的又是真實的,這種現象,用當今的哲學術語,叫做“後真實”,也就是虛擬、虛幻,它被用來概括當今的網絡時代。盧梭所處的時代當然沒有互聯網,但是他通過自身的感受,描述了類似現象。

尚傑說,我們讀盧梭的書,會發現他很少用“正確”與“錯誤”這樣的字眼描述他的思想。他所謂講真話不是指講正確的話,要把真與真理區別開來。“他所謂真,指的是一種思想的衝勁,仿佛是一口氣從內心裡噴出來的。這種衝勁,甚至也包括他不得已為了掩飾某種東西而說了假話,他虛構了某種思想感情的場景,他不像黑格爾那樣隻用概念去思維,他總是描述某種場景,這些場景既是感情的又是思想的。”

最後,尚傑澄清了關鍵事實,即盧梭的本意,並非批判異化現象的,返回美好的原始狀態;盧梭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揭示出異化現象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他的快樂來自於他享受這種異化。不僅如此,正是異化現象,給人類以永久的幸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