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乎》關於中醫界如何看待惲鐵樵「臟腑虛化」理論的諮詢結果

2017年10月,知乎提出了「中醫界如何看待惲鐵樵「臟腑虛化」理論?」的網上諮詢,共收到了26條回復意見。我看這些意見確實值得思索,可能是編輯篩選過了吧。下面是諮詢和回復摘錄:

一、知乎:中醫學界如何看待惲鐵樵的「臟腑虛化」理論?

惲鐵樵在著作《群經見智錄》中提到:「《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即「臟腑虛化論」,認為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臟腑並非同一概念,不可以直接類比……這個理論在後來的許多書上都能看見蹤跡,私以為影響非常大。所以這裡想知道的是,中醫界是如何看待這種理論的呢?

這裡能想到的可能性只有這一些:臟腑虛化論(是科學合理的 / 並不科學合理 / 只是一種理論體系,不存在科學與對錯),其提出(得到中醫界主流認可 / 未得到主流認可)。

補充:有答主提到了「翻譯錯誤論」,意思是中國人一直用的心肝脾肺腎本來就是這個意思,而外國傳進來的名詞含義是不同的,只是錯誤地翻譯成中文五髒的名稱而已...

不知現實情況是否在這幾種排列組合之外(如果是,懇請補充)?否則,具體來說又是哪種情況呢?具體對中醫學界有哪些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又有哪些體現呢?

感謝指教!

最後附上惲鐵樵的《群經見智錄》pdf,以供參考與佐證:

(關注者91被瀏覽20,035

二、回復意見

1. 雨夏:我的看法是,這是一次偉大的妥協。

毫不慚愧的說,在惲鐵樵之前,中國的中醫確實都認為當時內經為主的理論就是人體的真理。

余雲岫和惲鐵樵的辯論,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西醫的第一次辯論。這次辯論之後,中醫人終於開始放開眼界去審視中醫理論,才有了1956年的中醫大專院校教材。

雖然很多傳統中醫對於教材都不滿意,但是這套教材真正可以說把中醫歸納成了一種客觀化可教授的「中醫」,而且刪除了太多不靠譜的東西,成為一個標杆。而在此之前,中醫只是各派的中醫,各家的中醫。

而後才有了中醫各種現代化研究。

這點來說,@鳳漢小體確實說的不錯。惲鐵樵的理論,可以說是確立了現代學院中醫的理論基石。

但是我所強調的不是中醫多麼不靠譜,而是古人珍貴的經驗從這裡開始被反思,被整理,被以另一種思路重新歸納,進行標準化。這才是中醫進行大規模研究的必由方向。

當然,到現在為止中醫理論仍然存在太多缺陷。我也看到很多前輩在進行新的反思和整理,進一步減少互滲思維對中醫的影響,利用歷史學文獻學的方法試圖還原古人最原始的經驗。如黃龍祥老師對針灸的研究,何裕民老師對於中醫發生學、哲學方法論的思考等等。

雖然我也很痛心的看到,有不少自詡為傳統的中醫,仍然開著的倒車,試圖將中醫和易經八卦等附會理論,而且視現代方法為異端。

但是中醫未來的發展最終並不在此。這些人最終也並不能成為大醫,只能遺憾地成為歷史的塵埃。

我輩終能將中醫理論再次革新,成為真正現代化的中醫,成為全球人可用的中醫。這就是我簽名上「中醫修正主義」的意義吧。抱歉有點偏題,最近老是犯病,各位多擔待。

2. 黑澤:「翻譯錯誤論」真是讓人笑掉大牙,我想問問古代屠夫賣豬心肝脾肺腎的時候,也有翻譯問題麽?還是屠夫賣個豬腰子得把下丘腦連著一起賣給你?

3. 張智生:不得已而為之,金木水火土,對應肺肝腎心脾,其中要是按西醫觀點,脾有什麼作用?頂多一個支持免疫的器官。但中醫觀點中的脾,是後天之本,升清運化統血,這些《內經》中的觀點,影響到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的開發。要是全學西醫,改變脾作用的論點,中醫很多方劑就站不住腳了。

還有中醫的「心主神明」,認為人體意識活動由心而發,近代中醫已經有「腦主神明」之類的學西醫觀點,然而,這又影響「天王補心丹」和「硃砂安神丸」的理論根本。

四時之五臟,按《內經》,應該改作五時,春夏秋冬,中間加個長夏,就和五臟一一配上了。

4. 因之:提起以往的事,顯得我們顧得人家見短不得見長,……

(1)解剖。翻開《內經》《難經》等秦漢著作,從裡面描述的心、肝、脾、胰臟(當時文獻叫做白膏)的形狀、重量、長寬比,以及小腸和十二指腸的比例等等來看,先秦的醫學是有解剖學基礎的,但是,這是先秦時代,我國還處在奴隸社會,光走解剖學是走不下去的,那是兩千年以前,顯微鏡不過發明了三百餘年,中醫不可能等上兩千多年繼續沿著解剖學的路發展,所以放棄了形而下轉為形而上(功能)。

(2)文化。任何一個東西產生都離不開它所處的文化背景,從古至近現代在文化上人們一直以為,是心主導(不是專主)人們的思維,從「想」、「思」等字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孟子就說「心之官則思」。但是在很早以前,人們也認識到腦的重要性,從《靈樞經》就可以看出來(《靈樞經》多講針灸),《靈樞經》裡講針灸的時候,好多腦的穴位是不可刺的,但是當時五行體系已經建立近乎完備,突然多出一個腦來,臟腑的對應、五行的對應、藥物的對應(本來一個葯入心經,現在要改成腦經了)等等問題,限制了腦主神明說。但是,腦主神明說一直存在,等到《醫林改錯》的作者王清任又一次提上檯面,《醫林改錯》這本書部頭不大,新的理論學說卻不少,裡面行之有效的方子也不少(比如五逐瘀湯),但是當時西學漸進,與中醫融合的不是很好,所以很多理論到現在人們也不太提及。在當時文化的影響下,也間接幫助造就了現在的局面。文化對科學的影響不僅僅在中醫這是這樣,比如黃河源頭的確定,也受到文化的影響。

(3)翻譯。在西醫進去中國的時候,總要說中文吧,總不能學西醫先學外文吧,所以就牽扯到了一個翻譯的問題當西醫進入的時候,各個臟腑的名字下,不僅僅是本髒了,還有功能在內。但是翻譯的時候不是另創它字,而是從現有的好多中醫的辭彙中去對應,很大一部分對應的上就翻譯過來了。五臟已經很明顯了,再舉個例子。霍亂,在傷寒論中就指上吐下瀉的一種病,包括現在的某些痢疾等病,但是西醫的霍亂也是上吐下瀉,所以就把由霍亂桿菌引起的病翻譯成霍亂了。再比如,疝。古代就指肚痛,現在多指疝氣。還有幽門桿菌是不是聽起來很西醫的名字,但是幽門是中醫的術語,中醫有七飛門,就有闌門、幽門、肛門等。中藥有一個方劑,大黃牡丹皮湯,治療闌尾炎,中醫當時就認識到,闌尾炎(腸癰)多發於闌門附近。就是因為翻譯的問題,現在中醫五臟翻譯成它文的時候,大多不去對應它文的相應文字,而是另創它字。

(4)發展。在當初的框架內,已經將五臟六腑的功能大致分類。拿食物來舉例子,現在知道,消化吸收從嘴裡就開始了,從唾液的酶開始就消化了,一直到胃,最主要小腸。但是中醫把這個過程已經大致分類了,胃主受納(接受,承納),脾主消化,小腸主泌別清濁(吸收,將有用和沒用的分開,有用的吸收,沒用的給大腸),在這個框架下,把一些小腸的功能就分給脾了。

(5)葯證。中醫裡有很明顯的以葯驗證,以證驗葯的思想。比如中醫裡有一個證叫做痰迷心竅,也就是心裡有痰了(不好意思,這句話很招黑),上面已經說了,古人認為思維是由心主導的,思維出現了病變,責之於心,用化痰葯(就是能祛除狹義的痰,也是生活中吐出的痰)解決了這個問題,從而得出了一個結論,心裡有痰了。

(6)陰陽五行。最受詬病的莫過於此了。陰陽,不過是兩種屬性,對立而又統一的兩種屬性。電極分陰陽,西醫的革蘭氏菌分陰陽,都是科學的,中醫裡也有陰陽,就是玄學了。五行,也叫五常,把陰陽擴大,稱為五種屬性,張仲景就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有五常,以有五臟」,你可以去看,「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它沒有說「木曰松柏,金曰銅鐵……」也就是五行不是五個東西,而是五種性質。

5. 知乎用戶:我祖宗都是老中醫,最有權發言了。

臟腑虛化,就是逃避科學驗證。虛化了,就變成了玄學,才能達成無法驗證,無法證偽的效果。

所以,我不會試圖去證偽一個無法證偽的東西——就好像你試圖證明我家沒有隱形噴火龍一樣,你做不到的,你所做的,都是無用功。

一切不可證偽的東西,都沒有相信的價值,同時,也沒有討論的價值。

6. 鳳漢小體:這是中醫理論的第二次飛躍,惲鐵樵沒進中醫圈之前在商務印書館工作,沒行過醫的他只能算個中醫粉(38歲從醫)。在整個中醫界被余雲岫的《靈素商兌》搞得雞飛狗跳之際挺身而出。有道是監視者清,比那些埋頭乾活的老中醫們看的通透,要是真按那些老古董提出的臟腑「理從中,型從洋」搞下去,中醫沒等到解放就得完蛋。我覺得每個中醫學校應該建一座他的雕像,他才是近代中醫的祖師爺。當然他的臟腑虛化理論變相宣告了中醫在與西醫的對抗中徹底失敗,中醫由一門落後的本土科學演變成了玄學。

說他科學是因為古代中醫還是在研究客觀事物,不能因為古中醫的理論和實踐落後而否定其科學的一面。說惲鐵樵以後成了玄學也是因為他搞出的臟腑虛化讓中醫臟腑理論脫離了對客觀物質的描述。對中醫來講是為了生存的無奈之舉,但是對一個理論來講這是開歷史倒車。

7. 燃燚:要評論某個人的觀點,總得針對他自己的說辭吧,所以先摘一段惲鐵樵的文字,標點符號是我亂點的,不要在意細節:

舊說太陰濕土、陽明燥金,陽明是胃,太陰是脾。脾即是腸,學者驟聞此語,必以為奇,其實不足為言,須知舊醫書,隻講氣化,所謂四時的五臟,與實地解剖所見者不同。《傷寒論》仲景說「胃中有燥矢五六枚」,又雲「胃腸間有燥矢五七枚」,胃腸不分,正因此故。何以謂之陽明,就病能講,其事甚顯著:太陽寒化,病人雖發熱,必惡寒;陽明熱化,傳陽明,即壯熱而躁煩,此即陽明兩字正確解說,陽明者,盛陽之意也。太陰亦然,病在腹部,常不發熱,謂為無熱可發,故謂之太陰。太陰者,盛陰之意也,腹滿泄瀉,是太陰症。矢燥便閉,謂之脾約,豈非太陰是脾,脾是腸乎?就實地解剖言之,絕不可通,就氣化言之,則頭頭是道。例如腹滿泄瀉,是腸無彈力,乃濕化過當為病;矢燥便閉,乃濕化不及為病,六氣以濕配脾,故腹部是脾,腸是脾。其實全不相乾,只是濕是脾,濕化過當是脾,濕化不及亦是脾,若燥化過當,則不是脾,而是胃。故病在胃者見濕象,謂之燥化不及,見燥熱症象,謂之燥化太過,熱化即從胃治,濕化則從脾治,所謂水流濕、火就燥也。

看得出,所謂「虛化」並不是真的說「A不是A」,而是說典籍上的名詞和實際所對應的內容是有出入的,惲鐵樵的意思是:臟腑的機能表現都有相應的名詞描述其特性,這種名詞強調的是與「舊說」相符,相符的臟腑只是行「氣化」之職的名義臟腑,而不指向實際提供該種機能的臟腑,而實際上在發揮作用的是複習隨西學東漸而來的解剖知識時看到的臟腑,也就是說這兩者是可以不同一的……那麼真的如此?

氣化是什麼意思?就是臟腑的功能被抽象後得出來的一個「象」。臟腑有對體內水液及其他物質功能化和去功能化的作用,例如膀胱的氣化,就是將經過腎臟去功能化而轉換成不再進入體內水液循環的尿液的津液,再功能化為排出體內廢棄物的載體。每個臟腑的氣化因各不相同而可以被綜合概括為不同的「象」。象是有模板庫的,模板就是三陰三陽或五行,取象的時候也就是在這個模板柯瑞找對應,每個臟腑也因此被冠上了相應的名詞。

只是後來,既然冠名都有了,就直接繞到這些名詞概念裡去了,和一開始的抽象過程再無關係了。例如土濕、金燥、水寒、木風,火熱,似乎再沒人去思考這些名詞的組合和最開始的探索總結之間到底是怎麼連接的:單看上面這五對組合好像沒什麼問題,符合自然觀察,用來描述相對應臟腑的功能似乎也像那麼回事,但其實回歸到臟腑的功能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狀態對應的其實都是五髒的病態,而不是常態——可是,水不就是寒的,火不就是熱的嗎?要知道,五行也好,五臟也好,五個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很緊密的,而不是分割的,像水寒火熱的情況,難道不就是陰陽相分離的一種表現嗎?是水不能上濟,火不能下潛的結果。所以,結論就很清晰了:

所謂的濕屬土,是因為本當漧的土最易病泥。同理,水寒的意思水本當溫,卻易病涼;火熱是指火本當節,卻易病炎;金燥是指金本當利,卻易病澀。而所謂的木會動風則是因為木雖定卻易病搖。

這也是前面為什麼說的是「複習」二字的原因:古人是有解剖的,無論是來源於人祭,還是酷刑,還是戰爭,人們都有足夠多的機會發現各個臟腑解剖關係,並且可知它們在功能上的關聯是很緊密交錯的,但是後來由於長期玩耍於文字概念而失去了對本源的思考,所以當人們重新再見解剖事實時,自然就變得一臉茫然了。假若在研習理論的時候,又對臟腑關係的理解陷入單對單的片面思維裡,加之對「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得出惲鐵樵文字裡所呈現的結果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惲的文字很明顯地暴露了他記得陽明是胃,太陰是脾,但忘記了太陰和陽明不止是脾胃的情況。另外,他把小腸屬太陽這事也忘了(或者說是他故意忽略的,因為他不知道小腸屬太陽在這裡的意義是啥,只能故意跳過去)。這裡,就決定了他的理解會陷入片面,然後,也許他看到小腸和脾的副臟「膵」(這個字是當初中西匯通時期從日本傳入的漢字,即胰腺;副髒的概念可見於《難經》)的解剖關係很緊密,就以為古籍上對脾的認識是錯的,但是他忘了,太陽主表,衛氣主表,衛氣在肺,肺也是太陰,所以小腸和脾的關係其實也是太陽和太陰的關係。像這樣的錯誤,還有他以為《傷寒論》是胃腸不分的,而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單純的認為陽明就是胃,而遺忘了大腸。

所謂的太陰濕土,就說太陰與土行相通好了,其他的先不考慮,就存在前面提到的一個問題:濕土其實是一個病態的概念,是一種不利的狀態。前面說的太陽和太陰之間存在一個關係,看看太陽主什麼:在表主汗,又在小腸,而小腸主液,又在膀胱,膀胱主利小便——太陽全部主水液的泌出。從臨證實際角度來看,太陽表不解,肺衛不宣,不宣而生痰濕——這便是太陰濕土的真實構成——太陽是土維持燥性的保障,若太陽關,則土病濕,所以太陰土受不受濕困,在於太陽的開或關。不服?你去看看麻黃加術湯證怎麼說的,再看看越婢湯和甘草麻黃湯證怎麼說的,哪個不用麻黃開太陽?濕本來就在小腸,又怎麼談得到脾的濕化呢?自然就無須「脾是腸」和「所謂四時的五臟,與實地解剖所見者不同」這樣的修訂結論了。

至於為什麼在中醫的臟腑理論裡神經系統是這麼的沒有存在感的問題,這裡簡單說一個比喻:看上去是大大小小的官僚網路和朝中機要手握著重權,控制和維持著國家的運行,但是真正掌握著這個國家的是日理萬機的皇家及與皇家有密切利益關係的家族集團,軍權也在他們手上,官僚們並不能插手和決斷很多事情。是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交織與平衡,使得國家能穩定運行。雖然宦官(內臣)和文官(朝臣)集團掌控著不少的資源,似乎強大得能直接影響著幾大家族的生息,但他們僅僅只是臣僕,存在感當然低了……

8. 取名好煩:既然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那現在好些中醫院要超音波,ct,x光乾啥?

9. 吃完就餓:這段歷史我是清楚的,簡單的說就是西學東漸,原有的中醫理論被發現完全無法解釋客觀現象,加上廢醫思潮日盛,惲鐵樵來個金蟬脫殼,發皇古義,融匯新知搞了一個這個出來,這個「四時之五臟」吶,其實在當時的中醫界影響並不大,大家也並不買帳,但是鐵樵的新式中醫教育搞得好啊。量產鐵樵型徒弟,這批人在解放前後繼續開展新式中醫教育,量產鐵樵型徒孫,解放後幾乎所有的中醫院校都以鐵樵係為主,他們搞得藏象假說就是以五臟虛化為基礎的。

所以你要問學界怎看待,基本等於問鐵樵型玄孫怎看待,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嘛。

10. 匿名用戶:讀了三遍還是沒理解樓主到底想問什麼。

「中醫語言上的心肝膽脾胃腎不是指肉體的心肝膽脾胃腎器官」這件事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嗎?

即便切了膽,膽經還在啊。為什麼中醫界需要對這件事有不同看法?

11. cavalrica:首先開宗明義,世界只有一個真理,即萬物之本源,西方謂之真理,東方謂之道。此為世界之內在規律,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而變化,我們所謂之科學,只是用我們的五感來認知解析進而了解掌握進而藉助其力以惠己身。所有科學都是近乎本源,而非本源,用人的感知來觸碰本源,以人的認知來表述本源,因此,人的科學永遠是片面的,儘力還原本源而非本源。

那麼醫學也是同樣的道理,醫學是以功用而言分類科學,醫治是其特徵,一切以醫治為目的的本源表述都是這門學科的範疇。

那麼回過來,東方醫和西方醫,認知本源的角度方式不同,表述的邏輯語言更是不同。論證科學的唯一標準是越契合本源,就越能達到目的,醫治的目的。

醫學的範疇本無界限,以實體立論的西方醫喜歡機械唯物,而在這之前的西方古醫也是形而上的,東方醫在形而上同時也有對解剖的探索,因此有了臟腑。但是臟腑一定和中醫的精髓有多大的關係嗎,中醫內部都沒個統一,臟腑辨證的療效不如六經辨證,今醫不如古醫歷代都有爭論,引入臟腑概念是對中醫有益還是有害,至今並無定論,竊以為,東方醫對臟腑的探索應該也是同西方醫的現代醫學萌芽一樣,如無意外早晚也會將實體論的部分發展起來。

中醫形而上的邏輯化表達,就是方證對應,以龐大的症候群去對應葯,去對應處方。用藥治病有一個重要的轉換點,藥物和疾病是兩條線,就如藥理學和病理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那麼藥物如果需要和疾病去對應就需要結合點。西醫的結合點在於分子層面,即靶點、受體等等,而中醫的結合點在癥狀層面,即口乾、腹脹、腹痛等等,不同的方式帶來不同的優勢。西醫客觀、精確,但是過於精細使得極為複雜和繁瑣。人體系統的信號調控是網路化的,互相作用極為繁雜,最終無從下手,尤其在糖尿病、腫瘤等多基因多靶點的疾病上,單一靶點不能解決問題,最終一定會走向復方、雞尾酒療法,這是必然趨勢,但是會進一步複雜化藥理機制,這也是可預見的。

中醫的方證理論最終會被邏輯化發展成現代科學中的一個部分,我稱之為癥候醫學,以及其基礎-癥候藥理學。他有其優勢,由於直接作用於癥狀層面,因此在改善癥狀上,更為直接,很多分子層面的異常和癥狀層面不是絕對對應的,同時在病因不明的疾病上不需要機制層面的研究,可以直接治療,包括不明毒物、不明感染等等,可以治療急症缺乏明確診斷的疾病,最後在治療多靶點疾病上,復方中藥有優勢這一點已經很明確。

回到題主的問題,臟腑虛化,本質上就是中醫自身的混雜的理論強行套上西醫的標準,以西醫作為行業規範,認可西醫的一切的基礎上,對中醫部分並不完善的理論進行生硬解釋,本人認為並無益處。做好其有效的部分,社會自然會認可,至於全面的對立和分庭抗禮,既無意義也無可能。時代變了,現在已經不是讀四書五經的年代了,科學邏輯從幼兒園開始,系統論、歸納法路人皆知,表述本源的方式要學著改變。雖然其本質還是那些元素,就如傳道書所言,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12. 全職閑人:帶有感情色彩地說,所謂的臟腑虛化理論是中醫學無奈的妥協;客觀地說,是對中西醫同一名詞不同內涵的一個補充說明。

在西醫傳入中國之前,心肝脾肺腎等名詞既有藏象學(即所謂的臟腑虛化內容所指)含義,又有解剖學上的含義。當然,當時的解剖學含義的內涵沒有西醫上的豐富和具體。藏象學的不用說了,見於各本中醫學著作,解剖學含義也很簡單粗暴不需證明,例如古人去市場買東西,對各動物內臟同樣是使用這些名詞的。

問題出現在西醫學傳入中國時,是伴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內容,以入侵的方式,包括戰爭和文化入侵的方式傳入的。關鍵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入侵還成功了。所以,當西方科學技術思維成為主流時,西醫學的心肝脾肺腎等名詞的即使雀佔鳩巢,也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要求其另造一個字作為專有名詞。反倒是被打作「異端」的中醫學,不得不為這些詞原來就有,卻又區別於「主流」的內涵尋求解釋。

總的來說,原因有二:一是傳入是翻譯上沒有區別開來;二是傳入的方式問題。如果當時傳入的方式沒有這麼劇烈,這麼粗暴,而是以一種相對緩和的方式,即使在最後沒有再創一套專有名詞,人們也會接受新的和原有內涵共存的情況,而不是肯定新內涵的同時,否定和質疑舊有內涵的一部分。

13. cat:五臟這個東西,放到兩三千年前中醫理論剛有萌芽的時候,也許真就是解剖學裡的心肝脾肺腎,但是經過多年理論發展,目前的五臟絕對就是代表了五類不同生理功能,也就是認為中醫的臟腑與西醫的臟腑並非同一概念,不可以直接類比。

說患者心氣虛,絕不會是患者心臟重量比正常人少了,而是中醫中 心的一類功能變弱了。

14. 知乎用戶:

這筆糊塗帳需要算到當初翻譯單詞的那個人頭上。要是當初翻譯的時候這樣翻譯的話:

heart:哈切

liver:裡維

lung:朗各

stomach:斯通默朐

跟「lymph=淋巴」一樣,用起來毫無違和感。

這樣我們今天是不是就不用爭論「心」和「哈切」之間的區別了?

15. 白蒺藜:這個涉及到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

同一個東西,你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用不同的方法去測量,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後一句說起來就多了,想了解的自己去看量子力學史。

好,回到這個問題。同樣是人。我說人是由幾大系統組成的,你說是由各種器官組成的,他說是由細胞組成的。都對。這就是不同層面的問題。

同樣是一個人。他工作能力很差,經常出問題,部門領導對他的評價是負面的。但是又樂於助人,孝順父母,鄰裡關係和睦,人緣很好。都是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去看待,結論也不一樣。

「臟腑」,現代醫學概念的組織器官,是從實體的角度去定義的。這一塊兒組織,我給下個定義,叫肝。那一塊兒,叫心臟。根據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特點,區分出來的。

中醫理論裡的臟腑,是從功能角度去探討的。精神神智活動相關的,我給歸納起來,叫神明,主神明的,我叫心。消化吸收相關的功能,我歸納起來,我叫脾胃。等等等等。

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看的。誰對?都對。

16. 叉叉粿:討論這個問題及一切與「中醫功能臟腑和西醫解剖器官」相關的問題前,推薦閱讀米歇爾·福柯的《知識考古學》一書。需要考慮以下四個問題:

話語的對象是否同一?陳述方式是否連貫?概念的一致性是否同一、連續、穩定?從屬的主題是否同一、連續、穩定?

簡單來說,人們討論的事物是否是相同的,還是僅僅在各說各話?

古今中外,各個領域中都存在著這樣的情況: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列舉與自己觀點相符的他人論述作依據,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相反觀點。甚至,那些與自己觀點相符的論述也僅僅是通過「斷章取義」、「詞義相近」、「牽強附會」而得來的,均不能全面地反映問題。

這也是討論問題前要明確概念範圍的原因之一,討論「臟腑」時,討論的是哪個時期、哪位作者、在哪本書中所描述的「臟腑」?具體問題均要具體分析,不能泛泛而談。

回到本問題,對於惲鐵樵先生《群經見智錄》所提「《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因為未考證原文,不知道其前後文是否有其他論述,僅針對本問題所引該句而言,個人不認同。諸多研究證明,《黃帝內經》中的「臟腑」是基於解剖(非解剖學)上的臟腑,同時還有功能性、聯繫性等的描述,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其割裂為解剖(血肉)的臟腑或功能(四時)的臟腑。對於所謂的「臟腑虛化論」,不可否認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對人們認識「功能性的臟腑」有一定幫助作用,能幫助初學者從複雜的概念中抽身出來,簡單地區分黑與白。但若因此隻強調功能性而忽視物質性,則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

個人觀點,不代表學界。

17. 落寞的米格戰機:我覺得,需要這樣理解。在形體上,就是你解剖人體看到的那些器官;談論中醫治療理論的時候,這些概念擴展為系統,比如主血脈,主神明的是心。這個思路很難理解麽?

我也同意,這是中醫在理論上的退步,不過對於中醫走向現代化是必要的,否則確實是中醫壽終正寢的時候。

然後,虛化就是所謂不可證偽的原因?因為看不見摸不著?那麼相對論可不可證偽?當然可以。同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看推導得到的東西和實際是否相符,這就是具有證偽性。

臟腑虛化理論能不能證偽?能。整套理論推導出的結論,在邏輯上或者在事實上是否真實,具體就表現在治病如何效果,當然具備可證偽性了。

我知道,@厲子卿的意思,這些理論正好抵觸了您「中醫xxx不是科學xxx的觀念」。

18. 羅化生:第一,虛化一詞不好。科學用語必須含義明確,那麼虛化是什麼意思呢?

第二,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腑確實是不完全對應的,而這對中醫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中醫科學化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大課題。

如果說中醫的五臟六腑和西醫的器官不完全對應,那麼中醫的五臟六腑具體對應於人體的什麼器官,什麼組織等等,這是中醫繞不過去的問題。

個人認為中醫的五臟六腑應該理解為五行視角下的五個系統,即金系統(肺)、土系統(脾)、火系統(心)、水系統(腎)、木系統(肝)。

而這五個子系統,金木水火土,都不僅僅對應於西醫的臟器,還對應於神經、內分泌等等與之相關的組織。然後金木水火土又有陰陽之分,例如腎陽,人們已經發現腎陽和下丘腦,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有關。

以下引用自沈自尹院士的百度百科介紹: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從「異病同治」的學術觀點,發現在西醫全然不同的病種,按照統一的辯證標準,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症,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經補腎中藥治療可以恢復正常。這一結果得到國內7個省市以及日本高雄病院等研究部門的重複與公認。1979年起,採用同病異證組進行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對比觀察,可推論腎陽虛證主要發病環節在下丘腦。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在國際上證實腎陽虛證有特定的物質基礎。近來採用分子水準的檢測方法證明唯有補腎葯才能作用提高下丘腦的雙氫睾酮受體親力以及CRFmRNA的基因表達,對腎陽虛證達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將主要調節中樞定位在下丘腦提出多方面有力證據。

那麼腎陰是什麼?心陰是什麼?心陽是什麼?肺陰是什麼?肺陽是什麼?肝陰是什麼?肝陽是什麼?脾陰是什麼?脾陽是什麼?

可以說以上問題都是中醫學界的重大課題,而這些重大課題的解決都可以如同沈自尹院士解決腎陽問題一樣對相關的病症的治療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醫的一個問題就在於論述的模糊化,所以難以讓普通的醫者進行準確的辯證,而有了論述的清晰化,那麼普通的大夫也可以準確的辯證,中醫就不僅只有好中醫才可以看病了

?19. 路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由此可見,中醫所謂的五臟六腑還是有對應的實體的,如果說臟腑虛化,那就否認了中醫對五臟六腑的認識。

當然,中西醫對五臟六腑是如何對應著,需要中醫醫師查閱相關資料來研究。之前看過一個說法,腎有內腎外腎兩套,外腎對應男性的睾丸,其他器官的中醫稱呼與西醫的稱呼如何對應,這需要有人進行研究。

20. 素履:沒研究過。是不是,西醫的藏府位置及功能和中醫的藏府位置及功能略有不同,讓傳統醫學有個窗口和理論的突破嗎?

21. 陳某某:改變世界必須先改變自己。惲鐵樵的臟腑虛化論是,學藝不精,和相關科學缺乏的原因。

直到今年,我才被科普,腎臟有合成維生素 D 的功能。腎上腺素和腎臟的關係大家也應該理解的。

肺經和大腸經相表裡我是經歷過的,拉肚子對應的呼吸改善。痔瘡對應的憋氣。

22. 知乎用戶:其實很簡單的一句話的事,被你們搞複雜化了。聽說過氣功得吧?丹田在小腹下三寸對吧?那裡有什麼器官麽?沒有,那裡對練氣功的重要麼?非常重要,氣就匯聚在那裡的。五臟也是,實體是器官,還有一個不是以實體的,功能性得的功能。比如心藏神,肝藏魂之類的,這種是非實體得了。你要是非要說氣功都是假的,丹田感覺都是幻覺,那我也沒法說了。

再打個比方,空調是實體,空調的功能是實體麽?怎麼到了中醫黑嘴裡,空調就是必須帶著實體和空調的熱氣一起打包才算空調呢?這個真是邏輯感人。

23. qi yang:很簡單的道理,中醫就是黑箱理論的應用,古代中醫沒有能力了解實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只是從解剖中看到那些臟器,權宜以此為名而已。五臟六腑之名只是對黑箱輸入輸出信息的命名,和xyz沒什麼區別。

中國古代哲學把事物的特性概括為陰陽五行,人自然也有陰陽五行的屬性,中醫的目標就是使這些屬性協調,而不必在意某個部位到底是乾什麼用的。

?24. 小劉:我覺著之所以中西醫對人體器官的認識混亂,是因為大家都叫同一個名字造成的。我們所常知的五臟六腑的名字是中國歷代傳下來的,是古而有之的,嚴格講是屬於中醫的。到了現代,又用來作為西醫器官的命名,不同的東西用同一個名稱,這必然造成混亂。當初還不如為後來者的解剖學器官另起名,或乾脆用譯音,這個爭論就不存在了,中西醫就會相安無事得多。

25. 知乎用戶:我學的這一流派就是認為臟腑是虛化的。這個理論非常重要,乃至說之後演化所有治病的方法的理論基礎。

有了這個理論基礎,那麼自然就能衍生出六經和三焦學說。很多人不明白以前那麼多學說怎麼來的,甚至金元四家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區別。其實你真的了解臟腑虛化的理論,就很容易知道,區別一點都不大,只是病因的問題而已。

所以現在看到許多人都在說西醫中醫的一些問題,往往都為了區別而區別,為了同化而同化,真的問你這個理論有什麼用,對臨床有什麼意義?沒人知道。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中醫不嚴謹的原因,掌握的人本身就模稜兩可,用起來自然就似是而非。

26. 不二:首先,題主要有個觀點。我們是人,無論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黑人白人古代人現代人我們都是人,都是靠五臟六腑活著的。你能說自己的五臟六腑是中醫的,別人的五臟六腑是西醫的,你們兩個人的五臟六腑不一樣嗎?顯然不能。中西醫都是去發現真相,但是彼此發現的真相不完全,西醫說得對,中醫也對。解剖下臟腑清楚可見,這不必多說,至於惲說的臟腑虛化論也有道理,因為中醫講功能,關注點更多放在臟腑功能上。就好像西醫講人,中醫講人的功能,人能唱歌能跳舞,這是人的功能。要兩者結合的看。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聶廣科學網部落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