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說口中的「酸甜苦辣」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脾開竅於口,口主迎糧,又為胃之門戶。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臟腑皆稟氣於胃,所以,五臟六腑之氣亦皆發於胃。

若五味偏嗜,則又可因味之陰陽偏勝而破壞臟腑的陰陽平衡,使五臟各受其傷。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由上可見,口乃胃之門戶,司咀嚼而知五味,五穀經口之咀嚼,胃之腐磨,才能化精微而充五臟,反之,五臟陰陽的偏盛偏衰,亦可通過胃反映於口而出現不同的味覺。

所以,口味的改變和所喜,可以反映臟氣的盛衰,成為診斷的依據,而且可以通過對口味改變的治療,調整臟腑功能的失調。

趙老在臨床中,常把口味之異常感覺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之一。有時也單從口之味覺的改變進行治療,取得調整臟腑及全身病變的較好效果。

現對口之味覺的辨證及治療作一分述。

1

口 苦

苦為心火之味,但火常發於木,故口苦常見於膽熱或肝火旺盛的患者。

《內經》雲:「此人數謀慮不決,故氣上逆而為之苦」,還把口苦稱為「膽」;又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

可見,口苦一證,當消肝膽,常以小柴胡東加黃連、龍膽草、梔子治之。

2

口 甘

甘為脾之味,口甘常是脾濕蘊熱所致,《內經》稱「脾癉」。

必以芳香清化治之,常用藿香、佩蘭、茵陳、通草、枳殼、厚樸之類。

3

口 酸

酸為肝之味。肝氣偏勝則熱,肝熱則乘脾,脾之味為甘,甘遇熱腐則為酸。

故治當辛開苦降,清熱燥濕,製肝兼滲酸腐,用左金丸加蒼朮、厚樸、神曲治之。


4

口 鹹

鹹為腎之味。

口鹹往往是脾濕,土不製水所致,故當從脾治,用二陳東加藿香、吳茱萸、厚樸、蒼朮治之;或用胃苓湯亦可治之。

5

口麻辣

辛為肺之味。

肺熱則口內有辛辣味或有腥氣,或伴見舌上有麻辣感,須消肺熱,當用瀉白散加黃芩、桔梗、魚腥草治之。

6

口 淡

《內經》雲「脾和則口能知五味」,脾與胃相表裡,實際上口淡不知五味,飲食不香,是胃氣虛的表現,當以六君子湯為主,視其寒熱而治之。

例如,口淡而流清水,屬胃中虛寒,脾失統攝,治宜溫中健脾,方以理中湯為主;口淡且膩,甚則嘔惡,屬胃中濕濁,用平胃散加藿香、白蔻仁治之。

7

口 臭

若無口瘡或牙痛病而口臭者,多為食積,胃火熏蒸所致。需以消食為主兼清胃火,用平胃散合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黃芩、連翹、石膏治之。

8

口 渴

多屬熱證,亦兼見於濕鬱津不上承等證,也是消渴等一些大證的一個常見癥狀,另當專論。

9

口 澀

往往系風熱搏結所致,用防風通聖散表裡雙解即可。

10

口 麻

「血瘀則刺痛,血虛則麻木」,故口麻為血虛不運所致。

婦女產後或大失血後,多出現口麻,當用聖愈湯(四物東加黃芪、黨參)治之。

總之,口屬九竅之一,乃倉廩之窗,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識到口雖是局部器官,但它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口之所以能納五穀、知五味,必須依賴於臟腑的精氣上行灌輸。

同樣,當某臟腑功能失調,出現虛實盛衰,寒熱偏頗時,即可引起口味之異常變化,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味覺。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所出現的特殊口味,來辨察臟腑功能的寒熱虛實,從而獲得較好的診治效果。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