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樣是做社交電商,為什麽蘑菇街拚不過拚多多?

11月23日,來自中國的電商蘑菇街(NYSE:MOGU)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招股說明書補充檔案(Amendment No.1 to FORM F-1),暫定發行價格區間為14-16美元,最多募集8740萬美元的資金,比此前申報的2億美元下降了不少。

老冀大致計算了一下,如果蘑菇街最後能夠以16美元的區間最高價IPO,則公司整體估值也不過17.17億美元,與目前市值已經鋼彈254億美元的拚多多(Nasdaq:PDD)差距甚大。

那也沒辦法,誰讓蘑菇街的經營和財務數據都不怎麽好看呢:

招股書顯示,蘑菇街2018財年(截止2018年3月31日)營收為9.73億元,同比下滑12.3%。2019財年上半年(截止2018年9月30日)營收為4.89億元,同比也僅僅增長了1.9%。

不僅僅是營收增長不盡如人意,就連用戶規模的增長也幾近停滯。2018財年(截止2018年3月31日),蘑菇街的月活躍用戶數(MAU)和活躍買家數(AB)同比分別增長了27.8%和35.2%,還算是差強人意。而到了截止2018年9月30日前的12個月,蘑菇街的月活躍用戶數和活躍買家數同比增長率卻分別下降到0.97%及3.47%。

再看拚多多。在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的財年第二季度,拚多多的營收為27.09億元,一個季度的營收竟然比蘑菇街半年的營收還要高出4.5倍。

再看增長率。在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的財年第二季度,拚多多的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489%。第二季度拚多多的月度平均活躍用戶人數為1.950億人,同比增長了495%;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2個月時間裡,拚多多的活躍買家人數為3.436億人,同比增長了245%……

看了以上數據,老冀覺得如今這兩家社交電商真的沒法比了。那麽,同樣都是做社交電商,同樣都是引入了騰訊作為大股東,2011年2月就成立的蘑菇街為什麽卻做不過2015年9月才成立的拚多多呢?老冀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說起如今的蘑菇街,雖然公司的發展歷史不到8年,卻可謂命運多舛。如今的蘑菇街是由蘑菇街和美麗說合並的,兩家一開始只是做導購社區,主要給淘寶帶去流量和交易額。問題是這兩家做大了之後,淘寶發現它們已經佔到自己外來流量很大的比例,於是尋求投資卻不得。

2013年10月,淘寶先是取消了蘑菇街和美麗說的淘寶客聯盟資格,隨後不久又屏蔽了它們通向淘寶的所有外鏈。無奈之下,這兩家公司只好轉型做電商。當時老冀還在媒體,也是最早披露和報導這件事情的記者(各位可以搜索《“美麗說”出淘記》這篇文章),據說在阿里巴巴體系中引發了很大的震動。

不過,轉型做電商的兩家公司既沒有流量,也沒有資源,可謂舉步維艱。做到了2016年,兩家只好合並成了美麗聯合集團,也就是現在的蘑菇街。

大家可以想想,蘑菇街剛成立的2011年2月是怎樣的一種互聯網環境——要知道,2011年1月底微信才剛剛發布。據老冀當時了解,美麗說早期的用戶和買家主要還是來自於QQ和手機QQ。那個時候能夠用智能手機上網的用戶,恐怕“五環內”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合並之前,蘑菇街和美麗說一直處於相愛相殺的狀態,也得不到互聯網巨頭的戰略性扶持。2016年1月,兩家公司合並成美麗聯合、騰訊由美麗說的大股東轉成了美麗聯合的大股東,美麗聯合才算是得到了騰訊的戰略級支持。

不過,也許是囿於“五環內”用戶的特點,雖然蘑菇街得到了微信“錢包”的九宮格流量入口,卻並沒有用好。2016年3月,蘑菇街開始發展售家直播的賣貨模式,其實與微信的交集並不大,這種模式雖然很有效,卻無法形成快速增長。

相反,拚多多一開始就專注於發展“五環外”用戶,並且充分利用了微信的好友關係,通過“拚單”模式實現了快速擴張,最終一舉超越了蘑菇街。

如今回頭看蘑菇街和拚多多的發展歷程,我們不禁感歎,趕得早不如趕得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