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本退潮,漲價能救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漲價了,而且不止一家。

先是3月21日,滴滴旗下的“小藍車”宣布在北京實行新計費規則,起步價從原先的每小時1元,改為起步價1元包含15分鐘,超出後每15分鐘0.5元。

緊接著,摩拜、哈羅也紛紛修改了自己的計價規則,且城市覆蓋範圍除北京之外,還波及到天津、桂林、青島、九江、珠海等地。按照市場估計,如今用戶騎行一小時,費用普遍是過去的2-3倍。

這並不令人意外。一直以來,共享單車的普遍虧損已是常態,即便是鼎盛時期也不例外。而這也是導致整個行業一地雞毛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此,平台為了活下去,必須要盡快實現扭虧為盈。

可是,光靠漲價,或許還不夠。

1

盈利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考慮且追求的事情。於共享單車行業而言,本應有不少賺錢的方式,比如廣大用戶的押金、向用戶收取的使用費以及其他增值服務等等。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在共享單車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非但平台虧損,就連行業的發展都變得極為艱難。

局面如此狼狽,背後自然有原因。在一見君看來,共享單車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所致:

第一,重資產模式讓平台難以承受。

在行業發展初期,各個平台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並獲客,都瘋狂地從製造廠商中大規模購買新生產的單車,並投放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似乎誰家的單車多,誰家就是行業老大。然而,這種簡單粗暴的“燒錢”模式不僅帶來了生產成本、運營成本與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還讓迫使平台無比依賴資本方。

後來的事情想必人人都知道了:隨著寒冬來襲資本褪去,共享單車行業悉數遇到了資金鏈斷裂的麻煩。自身的造血能力尚未體現出來,而外部停止了輸血,就會威脅到平台的生存。

第二,門檻過低引發同質化競爭。

共享單車的商業框架其實很簡單,就是“單車+互聯網App”。正因為簡單,故很難形成較為牢固的競爭壁壘,任何平台都能將其複製。如此一來,整個行業的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宛如一整條街都是賣炸醬面的餐館,想要快速引來客戶,只能靠吃麵送飲料、大力打廣告或者再多開幾間門市的方式,而成本也因此而再度攀升。久而久之,賠錢自是必然。

第三,損壞量較高帶來種種麻煩。

由於單車的所有權並不屬於用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並沒有人對用戶予以監管,故不少人都有對單車過度利用的傾向,哪怕損壞單車也不會有人追責。於是我們看到,城市路邊損壞的單車屢見不鮮,隨處可見。

這不僅抬高了平台的維修成本,還給用戶造成了困擾。試想,當你在馬路邊看到幾輛共享單車,興奮地掏出手機掃碼,卻發現每一輛都是壞的,鬱悶的心情可想而知,甚至還會影響到對品牌的認可度與忠誠度。

2

明確了原因,我們再來討論共享單車漲價一事。

自共享單車出現以來,各個平台優惠力度之大完全刷新了人們的三觀,無論是低價騎車還是辦理月卡等優惠活動,都給用戶帶來了切實的便利和愉悅。然而,當事態慢慢演變為平台取消押金、押金難退以及資本紛紛套現退出之時,燒錢補貼的模式已經完全玩不下去了。於是,漲價儼然成為平台眼下唯一的“救命稻草”,當平台自身面臨資金壓力時,唯有將成本轉嫁到廣大消費者身上,以求將損失降到最低甚至是自保。

然而在一見君看來,光靠漲價必定是救不了共享單車行業的。

從平台角度來看,漲價固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它們的經營狀況。可是要知道,隨著共享單車風口的逐漸褪去,資本方的投資選擇也越來越趨於理性。慘淡的商業現狀在急功近利的資本面前,很難再度打動他們慷慨地施以援手。

於是,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勢必會繼續困擾著整個行業,而各種居高不下的成本同樣難以在短時間內降下來,更何況他們還面臨著因漲價而導致的用戶使用頻次降低抑或客戶流失的風險,故局面總體依然不夠樂觀。

從用戶的角度看,在習慣了低價用車的狀態之後,突如其來的漲價顯然會影響到他們的使用選擇。根據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供求定理,價格高了,市場需求會隨之減少。反映到共享單車上,便是用戶們使用頻次的降低或是改用其他的出行方式來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考慮到各個共享單車平台提價方式與步調並不一致,且任何平台都沒達到壟斷市場的地步,故用戶還可以在現有定價基礎上,選擇更加實惠的單車使用,而這對於提價“過猛”的平台來說絕非好事。

當然,對於那些視共享單車為剛需的用戶,漲價基本上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影響——畢竟相比於便利性和時間經濟成本,使用一次多花個一兩塊錢並不算什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提升價格不等於提升用戶體驗,而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

放眼全國,“消費者主權”時代已正式來臨,在此背景下,任何商家曾經引以為豪的“品類齊全”、“薄利多銷”與“物美價廉”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對於消費的追求,如何全方位滿足用戶的消費體驗才是商家需要思考的新課題——而這,也是商業最本質的東西。

然而如前文所說,共享單車給人們帶來的使用體驗並不似想象中那般美好,且不提損壞的單車數不勝數,即便完好的單車,騎行起來的舒適程度也是不盡如人意,這也是造成平台客戶流失的關鍵所在。

此時,若提升用戶體驗與降低損壞率,就必須在單車設計、原材料使用、科技元素植入、工藝美化等環節增加投入。而這些又反過來壓縮了平台的盈利空間。

綜上所述,漲價充其量只是個開始,若想真正讓行業重煥生機,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3

臨近尾聲,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共享單車還有哪些盈利點可以挖掘?

在一見君看來,基於大數據的增值服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由於共享單車內設有定位系統,故能有效收集用戶的短途出行數據。經歷了幾年的發展,縱然眼前一片狼藉,可是隨著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用戶在平台上因使用單車而留下了海量的數據,這是行業積累的一筆最具價值的資源與財富。可以想象,在大數據的賦能下,除了對平台精準運維提供有效指導外,還帶來了兩個潛在的盈利點:

一來,基於“最後一公里”的騎行數據背後,正是用戶的生活圈,因而共享單車平台可以與貼近用戶生活的產品與服務進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進而為系統內的其他商家與企業提供大量的潛在客戶並加以變現。

二來,通過數據挖掘,可以整理出能夠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綠色出行、空間規劃等領域有價值的參考報告,以此來尋求與政府部門合作的機會。

理性分析,共享單車的存在著實方便了不少亟待解決“最後一公里”難題的人,而行業的發展前景還遠沒到蓋棺定論的時候。

*一見財經原創,嚴禁非授權轉載、洗稿

上一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