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結束 城市靠什麽出奇製勝

  “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結束,城市靠什麽出奇製勝

  城市與人

  城市引人政策的不斷擴圍預示著,未來學歷不再是城市爭奪人口的重點。

  據報導,2017年至今,至少20個城市頒布包括解決戶籍、提供租房購房便利條件、支持創業等政策,吸引大學生前來落戶。今年3月,西安警察局宣布大學生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在線落戶的當天,就遷入8000多人;去年6月,武漢頒布政策,力爭5年留住100萬大學生在武漢落戶。仿佛一夜之間,城市意識到大學生也是人才。

  大學生是城市爭奪對象

  一般而言,本科學歷畢業生就是人才。在中國全部人口中,每20個人中才有3個是本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只有1個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鑒於當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才42.7%,在新增大學生中,包括各種形式的同齡入學的10個人中,只有4個是大學生,普通大學生僅有2個。考慮到教育是收入差距、階層分化的重要因素,抓住了大學生就意味著抓到了頂部的20%的人才。

  縱向來看,大學生在城市落戶呈現先易後難的局面。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畢業即擁有幹部身份,由國家分配工作,自然能在城市裡落戶。隨後,市場經濟成為勞動力配置的主體,高等教育開始擴招,在數量上,人才不再像以前那麽稀缺;同時,大量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處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指出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城市沒有感受到一般人才的重要性,隻把目光盯在極少數的知識精英身上。

  目前,這種對待人才的態度受到了挑戰。從趨勢上看,城市“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結束。少數一線城市因區位、城市地位的優勢還可以保持淡定,二線城市已經明顯感受到人口流入放緩的壓力。人口流入放緩,直接影響各城市社保收支的平衡、稅收增長、土地出讓金的收入等多項關鍵指標,以及城市長期的發展潛力。杭州、武漢等幾個城市的表現,也顯示了人口流入的速度與品質,基本上可以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好與壞。

  二線城市以生活品質吸引人才

  要吸引人口流入,首先要搞清楚人因何而遷移。一些研究發現人口遷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更好的就業機會及工資收入;二是更好的生活品質。在中國,城市規模越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工資收入及公共服務的品質就越好。因此,人們也非常樂意向大城市集聚。

  過往的中國城市以戶籍為識別工具,允許勞動力在本地就業並向其提供公共服務。在快速城市化之後,就業的戶籍障礙被取消,人口遷移、選擇城市的主要動機是就業機會和收入。所以我們看到,人口流入主要是東部發達城市,包括廣東的一些後起之秀,儘管當地的公共服務等生活品質並不算突出,但贏在就業機會多。

  但人的一生中,收入並不總是最重要的,還有生活品質,包括義務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和宜居的城市環境,尤其當人結婚生子後,生活品質在備選城市的要素中的角色就格外凸顯。很多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的年輕人到了結婚生子時,在購房或落戶無望之後,便會選擇回鄉扎根,轉到家鄉的地市、縣城購房、落戶——這往往是以犧牲收入為代價的。

  當前,在中國的城市中,義務教育、養老保障等城市的核心公共服務主要向戶籍人口提供。二線城市用落戶來吸引人口流入,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以生活品質吸引人口。這也可以理解為:如果拚收入和就業,中西部的二三線城市根本沒辦法和一線以及東部城市競爭,能吸引人的只有生活品質,即賦予這些人市民待遇。對於很多人才來說,他們無法在一線城市定居,又不甘心回到小城市,在二線城市落戶也是更優的選擇。

  提供高品質生活的城市才是最後的贏家

  本輪引人城市的不斷擴圍也預示著,未來所有城市針對所有本專科生的落戶門檻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取消,人口爭奪也會逐步蔓延到中職、高中學歷及技術勞動力。這時,學歷就不再是城市爭奪人口的重點,低學歷的服務業勞動力也會很搶手。除了少數的特大城市以外,落戶可能不再會保持較高的門檻。這時,城市怎麽辦?

  我們要看到,戶口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其背後所附加的能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的市民權利,這個權利可以切實地提高生活品質,可以讓市民有尊嚴地生活在城市裡。而要更好地吸引人才落戶、讓落戶的人留下來,就需要盡可能地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質。

  城市的就業機會依賴於產業的發展和區位優勢,這有很大的歷史慣性。但是,成為一個高生活品質的美好城市,卻是每個城市都可以努力做到的。生活品質涉及內容很多,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義務教育、公共安全;也有人文氛圍和環境,如社會融合、空氣與水的品質等;還有通勤條件、政府的公共形象等。

  在美國紐約市公布的2040年遠景規劃方案中,列述了紐約市民關心的重要問題,包括教育、住房、就業、公共安全、健康、基礎設施、與政府的連接等,絕大多數都與生活品質有關,紐約市也以此作為城市服務與投入的重點。

  這些或許可以給那些正在致力於吸引人才的城市以啟示。

  □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新京報漫畫/高俊夫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