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癲癇與睡眠相互影響,還互為因果?

作者:Tsai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醫生,我最近癲癇是沒有再發了,但是白天很容易打瞌睡怎麼辦?」在門診一個癲癇的老病人前來就診訴道,看了她目前的用藥——丙戊酸鈉、氯硝西泮,慎思之,患者嗜睡的原因是藥物?疾病本身?還是因為「春困」?

我們知道,癲癇的病因是神經元異常放電,本身是因為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引起的,而抗癲癇藥物很多具有神經系統抑製作用,有時不免造成嗜睡問題。那麼,當神經系統處於兩種矛盾狀態,即癲癇患者合併嗜睡時該如何處理呢?癲癇與睡眠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睡眠對癲癇的影響

睡眠與癲癇聯繫密切,早在古希臘時期,亞裡士多德就說「sleep is similar to epilepsy, in some way epilepsy is to sleep」。


睡眠周期與癲癇關係

睡眠分為快動眼睡眠期(REM)和非快動眼睡眠期(NREM),後者進一步分為N1~4期。NMREM期睡眠可引起癲癇患者發作間期的癇樣放電(IED),且隨睡眠深度的增加,尖波發放頻率增加,並在REM期減低。目前認為,REM期癲癇發作少見,甚至比清醒期發作次數減少7.8倍,可能有助於控制發作;相反,N1和N2期癲癇發作最為頻繁,是REM期發作次數的87和68倍。


發作類型與失眠關係

78%的額葉癲癇與睡眠有關,而顳葉癲癇中僅佔20%,心因性非癲癇發作一般不在睡眠中出現,可助於鑒別。


晝夜節律與癲癇關係

目前研究發現,約2/3的患者在夜間20點至清晨8點間癲癇發作,約20%在睡眠中發作,41%在清醒期發作。強直性/強直-陣攣性癲癇在睡眠中發作更頻繁,而陣孿性、失神發作、失張力發作、肌陣攣發作主要出現在清醒狀態。

清醒期患者癲癇發作發作有2個時間峰值——上午6-9點、下午15-18點。額葉和顳葉癲癇可能與晝夜節律相關的褪黑素水準變化有關,額葉癲癇發作主要發生於褪黑素水準下降後6-12小時(0點至12點,主要為5:15-7:30),而顳葉癲癇為在此之前6小時(12點至夜間24點,主要為18:45至23:56),提示兩者與晝夜節律的高度相關性。此外,有研究表明,複雜部分性發作換季時陰暗氣象時發作比晴朗時多。

睡眠剝奪與癲癇

睡眠剝奪會增加IED,是臨床腦電檢查中常見的誘發試驗之一。

癲癇對睡眠的影響


癲癇發作對睡眠周期的影響

既往研究表明,癲癇患者N1、N2期延長,N3、N4期減少,總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潛伏期延長、REM 睡眠期減少、睡眠周期時間縮短、睡眠效率降低、睡眠紡錘波密度降低;且其睡眠覺醒指數、不對稱性紡錘波出現率及睡眠片段化升高。部分性癲癇發作可加重睡眠結構異常和白天嗜睡程度。


抗癲癇藥物(AEDs)對睡眠的影響

抗癲癇藥物可對睡眠結構產生影響,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鈉、苯二氮?類對睡眠影響較大,大劑量的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也會造成日間嗜睡,而托吡酯、拉莫三嗪、唑尼沙胺、氯己烯酸一般不造成日間嗜睡。


手術對睡眠的影響

治療難治性癲癇致癇灶切除術可助於降低覺醒次數,增加總睡眠時間,在降低癲癇發作頻率的同時也改善了睡眠質量。迷走神經刺激術除改善夜間睡眠外,還有助於改善日間嗜睡癥狀。此外,生酮飲食也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癲癇患者睡眠障礙情況及處理

睡眠障礙在癲癇患者中常見,且發病率高於普通人群;而睡眠障礙改善後,癲癇的發作頻率也得到了控制。治療上,針對失眠、嗜睡等可採用藥物調整、鬆弛治療、生物反饋、刺激控制法等。因晝夜節律障礙可能在癲癇發作和睡眠障礙中起共同作用,因為通過強光、運動提高警覺性、給予褪黑素治療調整睡眠周期可能有助於控制癲癇發作。相關睡眠障礙的發生率、關注要點和處理方案見表2。

與睡眠相關的癲癇綜合征

某些明確類型的癲癇綜合征可見獨特的、具有特異性的癲癇發作頻率或EEG 模式。在清醒時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的患者在早晨可見全身性癲癇發作;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的特徵在於肌陣攣、失神發作和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肌陣攣性癲癇在醒後發作,容易進展為全面性癲癇發作。其他綜合症在以下部分中描述。


WEST綜合症

這是一種嚴重的癲癇綜合征,常見於3-18月嬰兒。其特徵是全身屈肌-伸肌發作性痙攣,可伴智力障礙、高度異常腦電圖(主要出現在NREM期),主要在早晨醒來時發作。


良性枕葉癲癇

這是一種良性癲癇綜合征,見於2-6歲兒童,其特徵是長時間的雙眼同側注視、自主神經不穩定(溫度、心率、呼吸和血壓)以及睡眠中出現流涎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伴晨起清醒後嘔吐。發作間期腦電圖可見枕部尖波,發作期可見睡眠期間枕部癇樣放電。常在發病後2年內緩解。


慢波睡眠中的癲癇持續狀態

慢波睡眠狀態下的癲癇持續狀態的特徵是在NREM期出現85%或更多尖波複合波,並且在1個月內持續出現3次以上。在NREM期間癇樣放電為連續性,造成睡眠階段無法區分。常見於4-5歲兒童,伴有行為和語言共退化、認知能力下降和精神發育遲滯,可為全面性或部分性癲癇發作。激素、丙種球蛋衝擊、大劑量抗癲癇藥物治療可能有效。


Landau-Kleffner綜合征

也稱為獲得性癲癇性失語症,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神經系統疾病,表現為語言退化或言語聽覺失認症,伴行為障礙、癲癇發作。發病年齡通常為3-8歲。腦電圖可見睡眠期間癇樣活動,主要位於顳葉。


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BECT)

BECT也稱良性運動性癲癇,是兒童最常見的部分性癲癇綜合征,常在3-13歲時發作,青春期緩解。臨床表現為感覺性部分發作、下面部的強直陣攣發作、伴流涎和構音障礙。癲癇發作大多在夜間,55%-59%的患者僅在睡眠期發作。腦電圖可見中央區、顳區尖波,可為獨立、雙側,睡眠期放電增多。睡眠期間癲癇發作和尖波IED頻率增加,但睡眠結構不受影響。BECT對藥物反應可,預後良好。但因該病可能合併兒童認知功能障礙和睡眠障礙,目前不認為是良性病變。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夜間額葉癲癇(NFLE)

NFLE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編碼煙鹼乙醯膽鹼受體(CHRNA4或CHRNB2)的α4和β2亞基的基因突變引起,在青春期或青年期發病。臨床表現可能因家庭中的個體而異,但在同一個體中發作刻板,包括突然醒來後出現的肌張力障礙或運動障礙運動(42.1%)、複雜行為(13.2%)和與睡眠相關的暴力行為(5.3%)。腦電圖可見31.6%的患者在額區出現的發作性癇樣異常放電,47.4%的患者在前皮質區域發生廣泛節律性慢波發放。1/3的患者合併NREM期異態睡眠。

總結

本文總結了癲癇與睡眠的相互關係,引起睡眠障礙的癲癇病因機制及相關癲癇綜合征,以及癲癇患者睡眠障礙的治療。兩者彼此影響,且互為因果,適當的治療手段以及合理用藥有助於改善睡眠癥狀,同時控制癲癇發作。


參考文獻:
[1] Takagi S. Sleep and epilepsy[J]. Sleep & Biological Rhythms, 2017, 15(3):189-196.
[2] 孫彩霞, 孫美珍, 劉丹丹,等. 睡眠與癲癇[J]. 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誌(電子版), 2016, 6(3):181-183.
[3] Kellaway P . Sleep and Epilepsy[J]. Epilepsia, 1985, 26(s1):S15-S30.
[4] Xu L, Guo D, Liu Y Y, et al.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and sleep[J]. Epilepsy & Behavior, 2018, 8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