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灸透6穴 可除一身濕氣 這也太神了

體濕的表現: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而濕邪則不同,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總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

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

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

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就是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還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在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裡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乾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一級寒濕:在表皮

癥狀:皮膚騷癢,長濕疹

艾灸取穴:風池、足三裡、血海、曲池、肺俞(灸7次以上效果明顯)

二級寒濕:在肌肉

癥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關節酸困

艾灸取穴:太白穴、足三裡、三陰交、陽陵泉、命門穴(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顯)

三級寒濕:在骨骼,即是骨寒濕

癥狀:肩周炎,頸椎病,肩痛,硬,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頸椎病:後溪穴;老寒腿:血海穴和梁丘穴(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顯)

四級寒濕:在臟腑

癥狀:子宮、卵巢、脾胃、肺出現問題

艾灸取穴: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氣海等(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

五級寒濕:在身上

癥狀: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的

當體內"寒濕氣"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

然後就會發生於堵,"淤"的時間長了,會怎樣?

會長瘤,長"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容易變異形成癌症,這是個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一旦達到五級寒濕,則命在旦夕!得做好長期艾灸的準備了,短則連灸數月,長則一年.............即便保住性命,這其中的艱辛真是一言難盡!

所以,我們日常一定要注意排寒濕和補充陽氣,千萬不要等到了五級寒濕的時候再去艾灸!

特別注意:

寒濕氣往往通過5大穴位進入體內

①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②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癥狀」;

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癥狀;

⑤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癥狀。

所以,避免寒濕、排寒祛濕非常重要,請在日常生活中護住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1、日常保健艾灸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裡、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灸法:艾條溫和灸或隔薑灸。每穴15分鐘左右。使用艾灸罐艾灸盒的話,要適當延長時間(一定要根據年齡、體質不同調整好時間)。

2、泡腳

最簡單的補血法——晚上泡腳,泡腳之後別忘了按揉湧泉穴。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彙集於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