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典:快樂工作的5條法則

大家好,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古典,是我的真名哦。

我有三重身份,第一個是職業規劃師,目標是幫助大家找到更加能發揮自己天賦,而且成功和幸福的工作。乾著乾著發現自己乾得還不錯,就把自己的很多有關職業規劃的想法和觀點寫成了書。

可能很多也是因為我是一個書的作者才認識的我,有的人可能看過我寫的《拆掉思維裡的牆》和《躍遷》,漸漸的我覺得這件事也許真的很有價值,所以我們開始做公司,就這樣我成為了新精英的創始人,新精英現在也已經是國內最大的職業規劃師培養基地。

今天跟大家聊聊關於工作的五個話題,首先,我介紹一下,桌頭放著的是一個賈伯斯發布iPhone4s時的造型人偶,還有我喜歡騎的摩托車模型。

我很喜歡賈伯斯,把他放在桌頭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去“改變世界”,也希望他能一起陪伴大家,他正是一個“快樂工作”的人物典範。

我看咱們有的宣傳海報標題是“如何幫你快樂又賺錢”,我覺得這個有點坑爹哈,我要聲明一下,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關於“快樂工作”的五個法則。

的確好工作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賺錢,我一定會談到怎麽賺錢,但是我今天的法則可能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賺錢的。

我會認為說,其實一份工作,賺錢是基礎要求。如果你做得很累,又不太賺錢,那一定你的定位出了問題,或者卡在了別的某些地方。

我覺得一個好的工作不會是輕鬆的,因為沒有什麽工作是輕鬆的,工作是一個創造價值的過程。可能有的工作的確是輕鬆的,但是真正好的工作應該像是個好玩的遊戲一樣,你在過程中間是極其痛苦、艱辛,但是在做起來那一瞬間,感覺像是爬到山頂,那瞬間,你會覺得一切付出都特別值,我覺得這樣的工作,就是一個好工作。

我大概在6月1號的時候,我給自己送了一個六一兒童節的禮物,就是去蒙古騎馬騎了七天。

我們在蒙古的無人區裡面一直穿行,每天要走將近五六十公里,騎在馬背上面。這意味著早上可能七八點鍾,你就要開始騎,到下午四,五點鍾你才有可能休息。

當騎了將近五六十公里的馬之後,身體躺在草地上一瞬間,感覺真的太累了,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沒法坐起來,只能趴在草地上面。

但是那個過程中,你看著無人區的草地,看著陽光,到晚上再看著我們一起燃起的篝火,會覺得無比的滿足。

其實一份真正好的工作就應該是這種感覺,它會帶給你極大的成就感,也會帶給你很多艱辛,在路上的時候,你很多次想放棄,但是想過以後,你還是會留下來繼續。這樣的工作會給你從物質,精神以及社會價值層面帶來巨大的回報。

我們今天談的這五個法則,就是我在做了將近兩三千個谘詢以後,總結和抽離出來的一些東西。

我們會談到一個人該如何在現實中獲得完美的工作體驗。

我想說工作永遠不可能像購物,舒舒服服還滿載而歸。工作更像一次探險旅行,有目標,有難度,過程艱辛,結果成就,過程罵罵咧咧,最後卻無比的快樂。

快樂工作的第一條法則是什麽呢?哈哈,大家可以看到我寫了個特別奇怪的名字,叫WW法則,那麽什麽是WW呢?我先不告訴你,大家來猜一下。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節目,叫《超級面試官》,有點像是職場版的非誠勿擾。有一期裡,一個女生來求職,她說:“我的夢想就是當主持人,為了實現我的夢想,我願意零薪酬在任何願意給我提供主持人崗位的部門工作。”

好,我的問題來了,你覺得會有企業敢要她嗎?

其實對這個求職者,我是很佩服她的,因為她為了夢想願意放棄很多東西。但我也相信,沒有一個企業敢用這樣的人。

為什麽呢?因為當一個組織設置了一個足夠好的主持崗位,他一定也在其他領域,比如場地、美工、設計、策劃,都投入了很多的成本。而一個選擇“零薪酬”入職的主持人,水準一定不會特別的高,因為她所能提供的工作價值不大,所以才願意無償放棄自己的薪酬成本。

但實際上,對於一檔節目製作來說,最大的成本是什麽?是機會成本,所謂的機會成本,也就是,如果沒用這個人,選擇其他主持人,可能會獲得很大的成功。最後她也確實沒有獲得這樣的工作機會,六位評委都滅了燈。這個姑娘非常委屈,她說她已經把自己降低到這樣一個狀態,已經什麽都不要了,為什麽你們還不要我?

你會發現,一個職場以外的人和一個職場以內的人之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總會認為我們最大的付出是我們的時間,精力和人生,最大的收獲只有我們的工資。

請注意,抱這樣心態的人,我覺得他這一輩子可能都很難獲得真正的職業上的成功。為什麽呢?因為他沒有理解到,職業並不是一個出賣時間換回報酬的遊戲。

職業是一個創造價值,然後換回價值的遊戲。所以在職場中,你真正要跟別人交換的並不是工作時間,也不是大學學歷,而是你為企業和組織創造了價值,而組織也回報給你對應的價值。這個原則其實就叫做“ww原則”,也可以稱為“win win原則”。

01

win win法則:

職場是交換場,創造雙贏才是底層邏輯

本質來說,工作是一種你用自己的能力,經驗,思考、知識、法則,創造價值,完成交換的全過程。

如果你理解了這個“win win法則”,就會明白職場本是交換場,創造雙贏才是職場的底層邏輯。

同時,你也能很好地回答一個問題,就是:愛好到底能不能當工作?

其實這句話換一個“win win法則”的說法是什麽呢?

那就是你的愛好到底能為別人創造什麽價值?當你定義它為愛好的時候,這個愛是誰的,愛是你的愛,對吧?但是別人從你的愛好中到底有什麽收益呢?很有可能沒有。

愛好能被作為工作的前提是,有沒有達到能對他人產出價值的水準。

我舉個例子吧,我有一個朋友啊,他是葡萄酒鑒賞師。他隨便喝一口杯子裡的葡萄酒,就能告訴你,這個葡萄酒是1982年的,法國的啊,某某酒莊的,然後,是左邊第三顆葡萄藤上面的葡萄做的。哈哈開玩笑,但就是這個意思。

他很厲害,他可以分辨出各種葡萄酒。那麽對於這麽一個人來說,他的收入高不高呢?非常高。

他的收入主要來自於三部分:

第一,他會被很多人請去教如何品酒,因為很多富豪、有錢人都希望更有品味;

第二,會很多人會請他去做酒的代言人

第三是還有很多酒莊請他去做專業鑒定師

這樣的人就可以用他的愛好來賺錢。你說你也愛喝酒,為什麽你喝酒卻要花錢,人家能賺錢。這就是因為,喝酒帶給你個人的愛好,並沒有帶給他人價值。

所以愛好到底能不能當工作,唯一鑒定是愛好到底能不能創造更好的價值。

可能有的人會說我不對,很多大藝術家不是這樣,比如畢加索,比如梵高。

我今天就跟這樣的朋友好好掰扯一下畢加索和梵高的故事。如果讓你選擇成為畢加索或者梵高,你會選誰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說,選畢加索。

雖然梵高的畫很偉大,如果選哥們兒的話,我願意選梵高做哥們兒,但是如果要選擇過一個人的人生,我選畢加索,因為畢加索的人生實在過的太爽了。

雖然這兩個都是同樣為藝術獻身的人,但是畢加索是唯一一個生前的畫就被選到盧浮宮的人,他生前的時候就非常有錢,而且非常有名,所有的時尚雜誌都以他作為頭條頭版人物來出現。他甚至不斷地換女朋友,換了好十幾任女朋友。

而且畢加索每換一次女朋友,還轉變一次藝術風格。而一般人只能換女朋友,不能換藝術風格,這就是你和藝術大師的區別(哈哈)。總之畢加索是一個在生前就非常成功的人。

但你反觀梵高,你會發現梵高是一個特別悲壯的一個人。梵高其實有一個外號叫x,為什麽叫x呢?因為全世界十幅最貴的畫,有四幅都是梵高的。但是你要知道,梵高本人在世的時候,他這一輩子只賣出去一幅畫。這一幅畫,還是他弟弟的朋友看他可憐,才買的。

我看過梵高《向日葵》拍賣會的視頻記錄,拍賣會上,宣布成交價3000萬英鎊的時候,全場人都站起來鼓掌。我覺得很悲壯,不知道這群人是在為梵高鼓掌,還是為3000萬鼓掌。

那為什麽畢加索會能在生前就獲得成功呢?因為畢加索是一個極其懂得幫他人創造價值的人。

比如畢加索每次開畫廊之前,他會邀請好多媒體記者過來。為什麽?因為他知道媒體需要故事,他會繪聲繪色地向媒體講述自己在畫這幅畫的時候有什麽故事,畫那幅畫的時候又有什麽故事。然後這些媒體人就會知道自己該怎麽寫。

他還會把其中的一兩幅畫,送給當代最有名的貴婦人。因為他知道貴婦人需要名畫畢加索的名畫來裝點自己的房間,而其他人會效仿這些有錢的貴婦人去買畢加索的畫。

所以畢加索是一個極其有表達能力,又極其知道如何用這些能力來做“win win法則”,也就是雙贏法則。他讓別人也能在他的才華和天賦裡面獲得收益。

你知道畢加索這個家夥精到什麽程度嗎?他甚至會在去買一些小物件,去買一些麵包的時候,從來不給錢,他幹嘛呢?他會簽支票。

因為他知道,當他花三五塊錢,十塊二十塊錢的時候,那些小店的店主從來捨不得把他親筆簽名的支票拿去兌現,而是會保存起來,證明畢加索去過他們的店。所以畢加索基本上不花生活費,因為他的所有的支票都沒有兌現。他知道店主想要什麽,他就很輕鬆的用自己的簽名換來了錢。

對比下畢加索和梵高,你會發現梵高是個性格很孤僻的人,除了跟自己弟弟做一些交換,他從來不跟任何人做交換。

所以在梵高的世界,只有自我表達,沒有“win win法則”。而畢加索是一個極其懂得如何實現“win win法則”的人。

你想想看,即使最瘋狂的藝術家都懂得職場其實是一個交換場,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反思一下自己的能力到底為組織帶來了什麽價值。

只有在你的愛好能給別人帶來足夠價值的時候,你的愛好才能作為工作。

德魯克曾經講過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他說企業的運營者們天天關注的利潤,名聲,客戶,品牌,但是他們很少想過,所有這些事情全都不在組織,而在組織外。

我覺得我們的職業發展也是這樣子,很多人關注自己的工資,地位,頭銜,競爭力,很少人思考過,所有這些東西全都在職業外,而不在職業內。

今天有很多人問了我很多問題,有人說,我有一份死工資,如何在公司外能賺到更多的錢啊?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死工資意味著說,不管你付出多少的價值,這個職業都隻換給你同樣的錢。所以我要反問的問題可能是:你如何能夠在工作之外,用你的價值兌換出更多錢。

這樣就有很多別的方式了,有人可能會說,我可以用我的人際資源兌換錢,有的人可能會嘗試去做微商,有人可能會想利用熱愛學習這件事賺錢,那你可能就會成為當地讀書會社群群主。還有些人可能會說,誒,我可以用自己的學識智慧賺錢。那麽這個人可能會在業餘時間去寫作和做谘詢。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可能是公務員行業裡面,正當收入最高的人。他的版稅大概有三點多個億,這就是他在用業餘時間去兌換價值。

所以我最想說的是,當我們去想我們如何賺更多的錢,我們第一個思路應該是我們能在哪些領域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把愛好變成一份工作,我們應該反過來思考,我如何能用自己的愛好為他人創造價值。

我認識一個小朋友,以前《超級個體》的很多插畫就是他畫的。他是我們市場部的員工,但他最後發現他最想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畫畫。

我說那很好,你就去研究一下,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誰曾經通過畫畫賺到錢。他研究一輪發現說,有插畫師這樣的工作,還有給書籍畫圖畫這樣的工作,還有畫漫畫也能賺到很多錢,像同道大叔畫星座的,還有做企業培訓,像貓泡泡,曾經通過視覺引導賺到過錢。

他跟這些人一一對談,同時去走之前的路徑,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插畫師兼視覺引導師的工作。所以我再講一次,就是不要去思考,你想從這個世界要什麽,而是反過來問自己,我能憑借這份能力產出什麽價值。

講到這個地方,我可能考一考你,有人求職的時候會跟我說:“古典老師,其實我就是過來學習了。”你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你覺得企業會喜歡這樣的人嗎?不會,企業會很害怕這樣的人。

企業管理者心裡會想說:“老大你是過來學習的?我求你學好了再過來,我可以給你很高的薪水,但是請你千萬不要過來學習。”因為你過來學習,你贏了,但組織並沒有贏。

那什麽是一個好的態度呢?首先是你到一個組織,是過來產生價值,在產生價值的同時,組織贏了,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一些發展和學習,那麽那麽你也在職業層面贏了。一定是要達到一種個人和組織的雙贏的狀況,才是一個最好的狀態。

所以當你思考你和你職業的關係,如果是常年覺得自己付出太多,沒有什麽收益,那麽你的狀態就會成為一種怨婦的狀態,心裡有很多怨恨。

如果你覺得職業給你的遠遠多於你付出的,或者說以你的能力很有可能會被人代替,那你不一定能穩坐這個職業,這個時候你會產生焦慮的心情。你感受一下你對於職業是焦慮還是怨恨,就能大概知道你和職業之間有沒有形成“win win”的狀態。

其實這麽多年,我看到職業心態最好的人,是我的一個特別好的朋友,他在一個大型房產公司做到第三年,就跟我講,他現在覺得很踏實,很平衡,每天下班的時候,他都覺得心裡面很寧靜。

就算公司有什麽問題,他也會覺得說沒有問題,隨時可以解決。這是因為他的付出的獲得了足夠多的回報。

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組織之間達到了這麽一種心態,非常平穩,既不怨恨,也不焦慮,那麽你和職業就會形成一種好的平衡,這其實是職業的第一個“win win法則”。

我看到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他的夢想是環遊世界,該怎麽辦?

對於一個夢想是環遊世界的人,他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呢?你想想看,你是把環遊世界當成你的純粹的個人表達的愛好,還是把它當成一種工作?如果你把它當成工作,你就要思考,我環遊世界,我能帶給別人什麽價值,其實是有很多方式的。有個人會說我可以出書,有的人會說我可以拍照,那就成為一個攝影記者。

我有個好朋友叫劉潤,他成立了一個五分鐘商學院。然後劉總,今年8月份拉我去埃及玩。他說他每年都會想出去玩一次,而且會再拉一些企業家朋友,並在途中主持三到四次私董會,和朋友們一起討論一些商業問題。

這就是他出去玩的原因,他在不同地方提供私董會這樣的支持,就是把環遊世界作為一種對他人產生價值的方式。你可以跟我一起玩,你也可以參加我的私董會,解決一個商業問題。

那另外一個模式是什麽?就是我把環遊世界完全的地當成自我實現,當成一種自我表達。

那麽,你就應該找另外一個可以幫你賺到足夠多的錢和空閑時間的價值交換出去,而換來時間和金錢,去環遊世界。

所以我會覺得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自我實現,只有兩條道路,一條就是不斷的把你的理想打磨,打磨,打磨,一直打磨到有一天,你可以足夠為別人產生專業價值為止。

第二個是什麽呢?就是不斷地提高你的賺錢能力,一直到有一天你有足夠多的時間和錢去做自己的理想為止。那麽你思考一下,你有沒有能力把你的理想打磨成對他人有價值的東西呢?因為只要是職場,就需要有“win win法則”。

02

可持續性法則:

別做職場中的“北極熊”

第二條法則是可延續性法則,或叫可持續打法。

講一個我朋友的故事,他在國內非常好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前些時候來找我,說:“古典,這段時間我陷入了一種極度的焦慮和抑鬱狀態,每天回到家什麽都不想乾,就想躺床上,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每天上班前都需要做大量的心理建設。常年失眠,上班的時候情緒動蕩。”

我說:“兄弟,你這很嚴重的抑鬱症的狀況啊。”

他說:“不對,這幾天我其實有點好了。我偶爾會特別興奮,偶爾會更加down。”

我跟他講一定要去醫院看一看,因為他的狀況已經不單是抑鬱症了,這種狀況應該是躁鬱症。

什麽是躁鬱症呢?就是這個人一會兒躁狂,一會兒抑鬱。它是更麻煩的一種症狀。

我們知道老年人最難治療的病是血管很脆弱的人發生了腦梗。因為這個時候如果用通血管的藥是會把血栓溶掉,但很有可能腦血管會爆;但是用凝血的藥,那腦血管倒沒事,但血栓又會更加嚴重,是不是很難治?

躁鬱症就是比抑鬱症還難搞定的情況,因為一旦我給你寧靜方面的藥,你可能會更加down;如果讓你興奮的藥,又可能會進入躁狂的狀態。

所以他已經進入了極其深度的職業倦怠,以及軀體化階段(有身體上的反應)。

他收入很高,年薪大概50萬,事業蒸蒸日上。你覺得這是好的職業發展狀態嗎?

我問他這種狀態持續多久了。他的回答讓我更加害怕。

他說:“我也不知道,我根本沒有時間想這個問題。”

我問他有沒有想過換一份工作?他說沒有,因為太忙,根本連找工作的機會和想法都沒有,甚至跟朋友聊這個話題的時間都沒有。

他知道我在附近,中午非要過來看我一眼,聊一小時後還得繼續去上班。

他的工作已經佔滿了所有私人生活和情緒時間,那他的職業到底是可持續的嗎?

我跟他講,不管你現在工資是多少,職位有多好,部門多上升,我可見的是:3年後你會熬不下去,因為你的情緒和體力都不支撐你的可持續工作。

這就是大部分人在工作中會陷入的第2個誤區:很少有人會從3年、5年這樣長期的職業生涯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職業的可持續性。

3年後我還會重複這樣的工作嗎?

3年後我還會繼續沿用今天的競爭模式嗎?

3年後,如果一切都沒變,我會比現在更加不可取代嗎?

以現在這種方式,我能熬3年嗎?

這些都是可持續性問題。

很多人會認為可持續性問題一定是初級的重複勞作崗位。比如高速公路口收費的姑娘,我覺得這可能不夠持續。他們的工作已肉眼可見的速度被ETC,支付寶等方式代替。

其實不然,可持續性問題也大量出現在職位比較好、工資比較高的人身上。

因為這些人收益回報比較高,他們是下意識透支最厲害的人。

舉個例子,我曾經是新東方老師。08年,我給新東方做最後一次培訓的時候,我說現在很多老師31、32歲,每兩節課能賺一兩千塊錢,一天可能還有五六千塊、甚至1萬塊錢,所以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工作。但是30歲以後,你會發現體力日漸下降。

培訓和教育的本質就是賺取信息差。信息差就是你比別人知道的多,但如果你不去做研發,你的半衰期會越來越短。如果在過去,你講一門課,知識的半衰期是3年到2年的話,那麽到現在很有可能就是一周到兩周,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你憑借什麽讓自己持續有可競爭力?

這份工作看上去一天能賺五六千塊錢,在我看起來它其實是一個持續下降,是從未來不斷提錢的工作。

可能在三到五年以後,有些人會離開這個崗位去做管理崗,然後每個月1萬塊錢的工資,看上去很愚蠢,但三到五年以後,那些人可以持續的每個月拿3、5萬的時候,你可能還是要賺這個辛苦錢兒,十年以後,當這些人可以進入百萬年薪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依然還要做那個辛苦錢兒,年輕人就很容易超過你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可持續發展的案例。

所以最後面的時候我跟他們講一個故事。

在北極有一種動物,它是全世界最強悍的哺乳類動物之一,就是北極熊。北極熊的毛其實不是白色的,是透明的,它的皮膚是黑色的,陽光照在那個北極熊身上,這個毛會通過某種導管導到北極熊的黑色皮膚之下,讓它這個把熱量存在身體裡面。

北極熊可以潛水二三十分鐘,它可以在陸地上奔跑了,跑這個一個40km每小時的速度,跑將近一兩個小時,它的鼻子可以聞到十公里以外的血腥的味道,皮毛幾乎不受弓箭的攻擊,就是這麽一個強悍的動物。

但是,如果我們想殺死北極熊,該怎麽做?

愛斯基摩人有一招。他們會首先把一個小海豹殺掉,把小海豹的血放在桶子裡邊兒,然後把一把刀的刀尖向上插著冰桶裡面,然後倒點熱水,血融化後,北極熊就會聞到,開始舔這個血桶。

剛開始時,北極熊的舌頭就會碰到冰塊,當上一層冰舔完以後,碰到刀尖時候,北極熊的舌頭已經完全凍得麻痹了。於是,繼續舔,刀尖就露出來了。因為它的舌頭麻痹了,它沒意識到自己的舌尖被劃破了,甚至還覺得,血越來越好喝,為什麽?因為它自己的血流出來了嘛,所以這個血就越來越多。

北極熊就興致勃勃地不斷舔,大概一小時後,它滿肚子是自己的鮮血,由於失血過多,一頭栽倒。這時,愛斯基摩人就會跳出來這個打北極熊。

你看,強大的北極熊就這樣一點點舔自己的血,死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麽啟發呢?

第一,做人要當北極熊,別當小海豹。小海豹只有被放血的身份。

第二,作為一個強者,你一定要思考可持續的事情,你今天拿到了高薪,短期之內的舒適很有可能都是以自己的鮮血和不可持續換來的。

比如說有很多to C的銷售,很容易進入這種北極熊模式的,因為他很有可能是一波一波的去不斷的去銷售東西,那麽在三五年之後,你如果在銷售方面沒有什麽進展,沒有帶團隊,很有可能你雖然錢多,但是在後幾年就會成為那個北極熊。

再比如說很多重複性特別高的老師,其實我覺得也是典型的北極熊模式啊,再比如說還有一些更可怕的,比如說你在一個體制內,前期你很有安全感,以前部門房子、戶口給你,然後也很穩定。但問題是,早期給你過多安全感,當你覺得不對勁想離開時,30多歲了,出去找工作,可能沒有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同時因為你年齡太大了,別人也不相信你從頭學起。

如果在這個特別安靜的環境中,你還沒有獲得一定的社會資源和人脈資本的話,那麽你會發現說,你把未來二三十年的機會快速賣給了前十年的安全感。

我一直認為說人在30歲之前,我們要做的事情並不是去賺錢,而是去賺本錢,去賺更多的可能性,去賺一些可以再讓你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東西,而不是去賺當時的收益。

如果一個人在30歲前,賺錢的速度太快,那你一定要注意,問問自己是不是以從未來的账戶裡面透支,透支安全感,透支了自己的身體,或者是情緒。

希望你不要成為組織裡面的一個北極熊,這是我講的第二個法則,可持續性法則。

你需要時刻的去思考一下,我今天的收益到底有多大部分是通過交換未來的不可發展而換來的。

講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探討一下最近很火的一個話題了,你覺得996好嗎?996是一個好的話題嗎?

我覺得所有的拋開具體的情況去談996是不是好,都是耍流氓,對吧?

其實996不重要,996的確是一種輕微或者是嚴重透支自己的其他業餘時間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換回來的是什麽?

人剛剛進入職場的第一個階段,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麽呢?我個人認為就是錢,所以我覺得第一個階段,如果996能幫你換回來足夠多的物質資本,那就是值得的。

因為有物質資本,你可以比較快地讓自己進入一個穩定的生活狀態,所以讓自己生存下去是絕對重要。

但這個階段不能停太久,如果僅僅靠體力換物質資本,我估計乾到30歲我就乾不下去了,所以一定要在二十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切換自己的第二個資本,叫什麽呢?叫人力資本。

簡單來說,你要讓自己每一小時更加值錢,這可能需要你進一步的去學習更多的技能,有的技能可以在職業裡面學,有的技能可能要直接外面學。你需要主動去創造更多的項目,有的項目需要你在公司裡面進一步爭取。

在第二個階段請注意了,在996時,你既然透支了身體,能不能換回來人力資本。你能不能接觸到更加有價值的項目,能不能遇到更加有趣的人,能不能傳更多的經驗,能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是第二個階段。

那麽到了第三個階段呢,基本上35歲以後,主要是靠社會資本在往上走的,什麽叫社會資本呢?其實就是人脈加上信用。

很多人覺得人脈很厲害啊,其實我覺得這是個誤區,比如說好多同學都很自豪地說,我手機裡面有這個三大人生導師的微信。我說哪三大。他說,李開複,徐小平和你。

我說這不是重點同學,重點是你有一天你撥通了徐小平的電話,或者是你跟我說打通了我的微信,你要跟我說什麽呢?對吧?你會丟給我一個愚蠢的問題嗎?還是會說,古典老師我能為你做什麽?

人脈可以讓你鏈接價值,是信用和雙贏法則讓你可以交換到價值。只有你可以交換價值,這個事情才可以得以推進。

到了35歲第三個階段,人需要積累的是社會資本。如果996能幫你收獲到社會資本,我覺得也是完全值得的。比如說35歲以後,你依然加班,但是你收獲到更高的職位,你可以接觸到鏈接更多高人的項目,你有一群一起拚殺的小夥伴,未來創業的時候可能一呼百應,我覺得這都是值得的。

所以其實要不要996,這個討論非常沒有意義,關鍵是在這個組織裡面,你通過透支換回來的是不是更加值得的東西,如果你透支換回來的就是一樣的工資,重複性的工作,而不會增加人力資本的項目,以及不會增加你的信用程度和人際關係的平台和資源,我覺得996就沒必要,也不應該。

03

獨特性法則:

什麽是你的競爭對手學不會,拿不走的?

第三個法則叫做獨特性法則。一個人在第一個階段,在人力,在物質資本的時候努力就可以了。第二階段時,你需要思考:什麽是你獨特的競爭力?

波特寫了本書叫《競爭策略》,他說核心競爭力就是一種你的競爭對手學不會拿不走,無法超越的獨特的競爭力,而且呢,這種競爭力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強。

我覺得這對於競爭力的描述是非常聰明的,那麽,個人該如何打造競爭力?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一個國內著名通信社交軟體公司的高級產品經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他希望在產品部產品經理這個矩陣裡,獲得一些獨特性優勢。他有語言優勢,學東西快,是不是應該去關注一些新興國家的產品趨勢呢?

我反問他,有沒有想過他的組織?組織今年的大方向是什麽?組織的戰略方案中包含這個趨勢嗎?我建議他先去研究下所在的組織,再根據自己的特色去創造獨特性。

大部分人做職業規劃有個誤區,把獨特性的優先級放在了功能性之前。

我問他,一個能用腳打字的程序員是好程序員嗎?他說,不是。我說,他很獨特呀。但是,組織對程序員的功能需求是能夠很快地寫程序。

你一定是要選擇一個大的類別,大的類別需求旺盛,然後選自己的獨特性,而千萬不要成為一個用腳打字的程序員,千萬不要先從獨特出發,一定要先從功能出發,因為你的第一要務是跟別人交換。

有哪些方式可以創造這種獨特性呢?我總結了三種策略。

1. 如果你所處的行業需求極其旺盛,而且發展比較緩慢,那最好的策略就是熬年頭。

比如老中醫。中醫需求還是很大的,很多人想看中醫,但你可能找不到好的中醫醫生。包括心理谘詢師也是這樣的。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有20年谘詢經驗的,有2500小時谘詢經驗的心理谘詢師,或者你是一個這個年齡比較大的中醫,那麽這可能是你的第一種策略,就叫做時間長。

2. 如果你所在行業需求旺盛,變化較快,可以考慮細分領域。

舉個例子,比如說在職業規劃領域,我可能會做管理者,高管的職業規劃,也有人細分到說我就專門做職場媽媽回歸職場這麽一個細分。還有人特別擅長於金融行業的人的職業發展,有人特別擅長於軍人轉業的職業發展,有人特別擅長小微企業的企業主的職業發展......

你看每一個細分領域在一個需求旺盛的市場就會比較好。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你的工作有沒有這個細分的可能,但細分策略有一個不好的地方。

如果你這個領域本身的需求就不旺盛,你再去做細分就會特別能吃虧。比如說,我有個朋友是教馬術的,他就專門會去教孩子的競技性的馬術,但存在一個問題,在國內學習願意學習馬術的人量就不是很大,所以他那麽細分的話,很有可能開不了張。再比如說像摩托車技能也是這樣子。

如果在你的行業需求量大變化慢,我的建議就是熬,選擇一個領域,沉下去做3,5年,甚至十年。

如果你的這個領域是一個需求量很大,但變化比較快,你可以選擇細分的策略,找一個專業垂直的小領域做第一。

3. 如果你這個領域是一個需求量不大,但是你這個技能學完以後,還挺有價值的,該怎麽辦呢?

你還可以考慮第三種策略,疊加。

我給你舉個例子,我的第一份職業是建築工程師,第二份職業是新東方老師,第三章職業是作家,我現在是職業規劃師,那麽所有的種種疊加則意味著說,我有能力做那麽幾件事:

1. 我有能力去看大量的國外的資料,能夠讓我自己保持在職業規劃領域的先進性。

3. 因為我有公司,所以我有能力把我的企業家的身份疊加到我的職業化,有機會給很多企業主做關於個人使命,願景,價值觀這方面的一些規劃。

你的經歷越多,你就有機會在更多的領域持續疊加。

04

能力複利:

在一個行業裡,至少呆3年

如果你希望在任何一個領域,真真正正的獲得一些收益,並且持續的獲得一些複利的話,我建議是至少待三到五年。

很多人問我問題的時候會說在這呆了一年多發現自己不喜歡這個領域,或者發現自己不勝任這個領域,怎麽辦?

我認為,在一個職業裡面,基本上待到兩年左右,你才會大概知道這個職業要幹嘛的,核心能力是什麽?真正的關鍵點是什麽?只有到三年左右,你才拿得出來一個讓自己比較滿意的階段性的作品。

到五年以後,你才會在這個行業裡面有一些真正的人力資本。只有在八年左右,你個人品牌才會得以建立,那麽只要當個人品牌開始建了以後,後面的事兒就會變得越來越簡單。

所以我的第四個法則的核心是什麽?是生根法則,就是你在一個領域裡面,我建議你至少待三年左右,還有什麽好處呢?就是你在這個領域的技能就變成了可遷移的技能。

比如說你做產品經理做了三年,那麽你的產品經理裡面獲得的所有的用戶調查,用研,流程設計等等,就有機會遷移到另外一個領域去。

05

以義取利:

給自己的工作增加一點意義感

最後一個原則,讓自己工作可以快樂一點,叫“以義取利”,什麽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工作內多增加一點意義感,會讓自己快樂很多。

我舉兩個例子,有一個人上完我們職業規劃師的課以後,他和我說,我上了你們的個人戰略課,我覺得你們的助教在7個人小群裡一對一給學員服務,這個職位特別好,我也想助人。但是我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去學習。我的人生願景是助人,但是我在我的工作裡面助不了人,很痛苦怎麽辦?

我跟他講,你是不是沒有必要一定要成為一個職業規劃師,或者人戰略的助教才去助人呢?沒有有可能換一個角度,你在你們公司裡是一個一級主管,你下面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對於自己的職業是不是有些迷茫,還有關於自己人生的一些想法和困惑,你有沒有可能離開管理者的崗位,增加一個輔導師的角色去幫助他們。這樣,慢慢你就會意識到你的這個職業是有意義的。

如果說過去我們的父母親那個時代,工作是為了生存。70後,80後的工作是為了獲得生活認同,我覺得90後,00後或者新一代的工作者,他們的工作意義是什麽?是希望在過程中間獲得一些人生的意義感和價值感。

當然要給錢,但是意義感和價值感也很重要,所以能夠找到你工作的利益以外的意義,對於每一個職業者來說都非常非常重要。

前段時間,我們團隊的運營也過來跟我講,她天天在賣課覺得很沒有價值。我問她是否認同人在某一個階段是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購買一些組織好的教育產品?她說我認同,我說那有一些人的需求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學什麽,所以需要一些人去告訴他們。需要有一些產品能夠幫助他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麽,並且幫助他們完成。

我說,那你把這些好的教育產品告訴這些人,會不會是一個還挺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做運營的,或者做課程銷售的,一定要記得說,永遠不要把課程推給那些不需要的人,而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課程告訴那些也許正在尋找,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從這個角度想,會不會好一些?

每一個人,即使是賺很多錢的人,也需要在工作裡面獲得一切自己獨特的意義。

我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人去採訪過美國猶太州監獄的殺人犯,臨刑前,你問他說為什麽殺人呢?他還是會給自己很多的理由,連殺人犯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好的意義。何況我們真真正正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工作者呢。

我曾經跟順豐做過一個合作,他們覺得自己的快遞員雖然很賺錢,在最忙的時候一個月一兩萬塊錢的收入,但是工作很沒有價值。

有一天,我請他們寄件的時候,請客戶填一張表格,問為什麽寄這個快遞,這個包裹的意義是什麽?

那天晚上我們收到300多張小紙條,在一個黑板上,把這些紙條一起排了個序。我現在還記得,第一個是有客戶說這個是他給爸爸寄的藥,爸爸年齡大了,有些藥沒有醫保就捨不得買。他希望爸爸身體好。第二個是一份合約,價值200萬,第三個是送給女兒的一份禮物,寄件人說自己在外地打工,回不去,但禮物要送到。

當這些意義一條一條被排出來的時候,快遞員的眼神就變了,他意識到說自己不僅是為了賺五毛錢,一塊錢去收這個快遞。

他意識到說自己其實在傳遞一份孝心,傳遞一份離家父親的心願,傳遞一個人的夢想,一些商務的合約和契約。

當一個人理解到自己再為這些工作的時候,他就會快樂很多。

06

小結

因為時間問題啊,我沒辦法展開這些話題,但是我想重複一下,我們今天講了幾個話題。

好的工作一定不是輕鬆的,但是好的工作,當你把這些五個問題想透以後,一定是有意義,好玩,有趣,而且是充滿挑戰。

這五個話題分別是第一個叫雙贏,不是要去想我要從職業中獲得什麽,而是時刻去反思說我能給與大家什麽價值,我能在哪個地方給大家更多的價值,你只要能夠創造價值,你一定能收獲價值,這是第一個話題,叫雙贏法則。

這也是後面的四條法則中最底層的一個,時刻思考收獲如何創造價值。

而第二個話題還記得嗎?叫可持續性法法則,因為當下你能賺錢,不代表未來你能賺錢,怎麽樣可以持續的賺越來越多的錢,整合一下人生的三個階段,先賺物質資本,再賺人力資本,最後賺社會資本,讓自己持續可以賺錢。不要做北極熊,還記得嗎?很多人的不快樂和困境就是連續他沒有遵守第二條發展。

第三個叫獨特性法則,我想說的是職場的獨特性的前提是功能性,先去思考社會有什麽需求,職業有什麽功能,公司有什麽戰略,團隊有什麽目標,在這個大的框架之下,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去創造獨特性,這樣既有功能,又有獨特性,才不會走偏,這是我們的第三條法則。這條法則避免了孤芳自賞,覺得自己很獨特又沒有功能性的人。

第四個法則叫能力複利,長期主義,就是如果你要享受到一個專業的好處,你至少需要三年才有可能去遷移到另個領域,五年才有可能提高自己這個事情的洞察。而八年左右,你的這個行業的人脈基本上能保證你下半輩子舒舒服服的,所以在一個領域裡面做好一個五年到八年周期的準備是很重要的。

最後一個法則是不管你工作收獲的是多還是少,工資是好還是壞,你都需要給他增加一點點意義感。你可以通過訪談你的客戶,問問你的產品帶給他什麽真正的改變。

如果你是個職能部門的人,你可以跟你的業務團隊聊一聊,你提供的數據,服務,帶給他們什麽樣真真正正的便利性。如果你是一個做產品的人,你應該跟你客戶聊聊。如果你是一個做銷售的人,你應該跟蹤那些曾經被你消費過的老客戶,看他們會因為你的存在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當你開始關注這些你工作之後的意義,而不僅僅是你工作的收益的時候,你為你工作的增加了新的意義和價值感。

那麽有了這五條法則,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有人可能會說,古典你今天講的一個話題是這五個法則,似乎都好像是跟外界環境沒關係,你覺得定位重要嗎?

我想說的是,可能一個好的職業定位,一定是一個人愛乾,能乾,值得乾的,那麽你怎麽知道什麽是愛乾,什麽是能乾,什麽是值得乾呢?那麽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的方向,理解自己的優勢,興趣,能力,價值,同時深度理解外界對你的需求。

最好的工作一定是社會需求和自我需求的完美結合。

在這麽一份工作中,你既可以在過程中間享受到自己發揮,活出自己的快樂,就可以在交付之後享受到社會對你的回報和價值,這樣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好啦,有點囉嗦哈,其實一小時的時間根本就講不完,有機會咱們再聊,我也會在微博上面持續的做一些點評。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每周四晚上,在深圳衛視有一檔節目叫“你好面試官”,我是點評嘉賓。

我還把自己過去的谘詢經驗做了一門課程,叫個人戰略。它會幫助你更加系統化,清晰梳理3-5年的職業定位,職業發展,行動計劃,形成一套自己可以操作的真實的職業發展策略。

好,那麽今天就到這了,我其實還有好多話題想跟你們聊。

未來如果還有機會直播的話,我想我可以談談夢想、理想如何能落地,以及如何更好地學習兩個話題,那麽期待我們下一期的直播吧。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